一、什么叫旅游行为? 什么叫旅游消费行为?
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统称为旅游行为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人们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购买旅游产品来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行动
二、旅游业有什么潜规则麽?
一是游客消费与导游薪酬挂钩。大多数旅行社给导游开出的基本工资都很低,有的甚至没有基本工资。导游带团出行时,会带游客去一些购物点,如果游客在购物点消费,商家则会从游客的消费额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回扣给导游。导游受经济利益驱使难免要压缩游客的游玩时间,想尽办法让游客买东西。
二是旅游行业门槛过低,“黑旅游”现象猖獗。频现在火车站和一些旅游集散地附近,招揽非法“一日游”的人员和广告随处可见。这类非法“一日游”,价格便宜得离谱,在游客“上钩”之前,服务周到,但一旦不够警觉的游客上当,就会遭遇加价、更改景点、强制购物等。
三是游客存在“贪小心理”,图便宜吃大亏。游客轻信街头散发的旅游名片、小广告和非正版旅游交通地图、公交站牌上刊登的非法旅游广告,觉得比正规公司便宜而心动。不愿意通过正规渠道报名旅游,签合同。“贪便宜,嫌麻烦”,这种“贪小”心理助长了旅游行业的不正之风。
三、旅游消费陷阱有哪些?
刚高考完的小慧报了某旅行社的跟团游,在旅行的途中经历了导游安排购物,体验某少数名族“洞房”习俗,体验这项习俗时,导游没有通知他这个是要收费的。
随后在到达某景点的时候明明景点票只要30,结果导游团队说给大家先垫付100,还不是通票,结果到了景点内其他项目还是需要自己掏钱,而导游则可以拿到50的回扣。
然后到了景区内导游又以不玩xxx就是白来一趟,配合教练唱双簧,比如某项水下世界旅行,看海底奇观,掏钱之前说可以在水下玩40分钟,结果小慧下水20分钟不到就被教练以氧气快用尽为由催上岸,小慧还没看到教练所说的特色景点。不愉快的小慧忍着怒气,继续旅游。
傍晚导游又给大家介绍来这里不买些特产,宝石,贝壳回去怎么对得起这次的旅游呢,然后给大家说这里的珠宝珊瑚贝壳比内陆要便宜很多,买到就是赚到,小慧在导游的带动下买了一串水晶手链,回家之后给朋友看,被珠宝设计的朋友告知这是假的,气愤的小慧找旅游公司理论。
那么这个案例当中导游给小慧下了多少消费陷阱?都触犯了什么法律?如何维权?
消费陷阱1:导游强制安排小慧进行购物
旅游中,购物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车上睡觉的时候被导游叫醒购买东西,或者是强制买东西,旅游购物不可以随便安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有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也就是说,对于非游客自愿的购物消费,安排购物是违法行为。
消费陷阱2:诱骗旅游者进行消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其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因此,吃回扣是犯法的。
消费陷阱3:“特产、纪念品”为名兜售假货
外出旅游,购买当地特产和纪念品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因此不少游客上当受骗,满载而归的结果是假货。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导游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如果导游有以上的任意行为,旅行社应当承担责任。
提醒各位要去旅游的小伙伴一下,一定要确保交易时与售货员作出的口头承诺都列明在发票上,买了货物后也要确认一下是不是好的,更加要注意提货时不要被掉包了。
四、旅游行业最大的“潜规则”是什么,真正的秘密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中国人喜欢出去旅游。虽然自由行的中国游客已经越来越多,但是自由行特别“劳心费神”,需要自己提前规划行程、找攻略、订房订交通等等,所以还是有很多中国游客为了“图省事”而选择报旅行团出去旅游。
以前一说到旅行团,大家多少都会有些担心,怕被宰多花钱。现在随着旅游行业越来越规范,旅行团里强买强卖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其实想要中国游客多花钱,导游总会有自己的办法进行引导和说服,对于出门旅游就喜欢买东西的中国游客而言,让他们掏钱其实并不算难。
如果你跟过旅行团出去旅游的话,就会发现现在的导游喜欢跟游客说一句话,虽然这句话只有四个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大多数的中国游客总是特别有效,像某种“魔咒”一样,这四个字就是“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你就买点东西吧!”当导游将旅行团带到购物点,只需要说出这句话,并不需要强迫,旅行团里的大多数人都会多多少少买一点东西,哪怕其中有少数人没有买,看见旅行团里的其他游客都买了,只要再跟他们说一句“来都来了,你真的不买一点?”他们通常也会乖乖掏钱。
这恐怕是因为中国人大多都有“从众”心理,而且本身也都喜欢在旅行的时候买买买,如果一个旅行团真的完全不带大家去购物的地方,说不定他们还不高兴。只要带他们去了购物点,通常不需要强迫,“来都来了”,就买一点吧!旅行团里只要有一个人开始买,其他人也就会跟进了。
所以很多导游都熟悉了中国游客的这种心理,其实导游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引导中国游客拼命花钱,并不需要冒着被投诉的风险去“强买强卖”。比如这句四字魔咒“来都来了”,只要你跟中国游客说起来,他们真的很可能就会拼命掏钱买东西了。
那么,你有没有跟过旅行团出去旅游过?对于导游引导大家购物的方法,你还见过什么样的?你觉得“来都来了”这四个字是不是很有用呢?如果有导游带你进了购物点,说“来都来了,就买点东西吧”,你会不会真的去买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
五、什么是旅游消费行为,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个方面。也可以细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