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由几部分构成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因而,研究旅游产品结构也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1]
(一)旅游产品消费结构
旅游产品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以及旅游者的不同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比例关系。不同旅游产品及其要素的消费类型主要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而不同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消费类型则主要包括高档消费、中档消费、低档消费或舒适型消费、经济型消费等。因此,研究旅游产品消费结构对进行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产品要素结构
旅游产品是一种综合性产品,因此要从要素结构入手,研究旅游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及旅游购物品各自的规模、数量、水平及结构状况,从而把握住各种要素的特点及供给能力,为开发旅游产品奠定基础。研究旅游产品要素结构,还要研究各旅游要素的组合状况,即以旅游景观为基础,研究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有机组合,各种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备比例,从而组合成综合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产品组合结构
旅游产品组合,是按照一定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条件,把各种单项旅游产品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定区域内旅游活动的消费行为层次结构。因此,从旅游产品组合结构入手,研究各种旅游线路的设计与旅游产品的有机组合,把各个区域旅游产品及一些专项旅游(如会议、探险、考察、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就成为旅游产品结构的重要内容。
二、优化消费结构和过程推进低碳消费方式有哪些
优化消费结构和过程推进低碳消费方式有饮食低碳化,大力开展建设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构建低碳社区,倡导绿色出行交通观念。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大多数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特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小,而服装、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旅游、教育等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占很大比重。
它是目标市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反映一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习俗。
三、大力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通行能力,提升交通通达性和游客便利度。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对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三改一整”工程,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倾斜。依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扶持建设一批设施齐备、特色突出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2、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机制,动员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提供营销、服务、管理指导。支持贫困人口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和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鼓励贫困地区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产业及区域品牌联盟等组织,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3、做好规划设计。加强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深入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区域。动员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扶贫公益行动,为贫困地区编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鼓励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指导。(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4、加强宣传推介。支持贫困地区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各类媒体安排版面时段,运用新媒体平台,分时分类免费向社会推介贫困地区精品景点线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依托电商企业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扶贫公益宣传,集中推介一批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商务部等和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