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的特色民居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的建筑。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一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体现出防潮、防晒、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功能特点。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阶层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最初的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这里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同时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岭南民居丰富多彩的现象。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
(碧江金楼)
宗祠是广府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广府乡村建筑也是如此,一般来讲,建筑的一般材料是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馆所用的石材),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红砖。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锅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在五邑侨乡,则产生了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在平面展开的传统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样性的西洋建筑风格和装饰题材洋溢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支奇葩。
二、广东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什么
1、广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较多,民居相对比较西化,骑楼与西关大屋是广府民系的特色。
2、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3、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参考资料
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潮汕民居
三、广州人都知道的广州岭南特色民居:岭南西关大屋!
一、 广州特色民居——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
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华华省长的组诗《广州新景赞》的 “赞新荔枝湾”中也不忘赞美岭南西关,风景胜美:
重来不识荔枝湾,风情远胜古西关。
宛如清明上河景,游人忘却把家还。
西关小桥流水,烟雨蒙蒙,花团锦簇时的景象,仿佛西关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美丽的西关更添一些诗意。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布局图,从其布局来看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结构独特,利于通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且在风水学上也有吸纳有利于屋主的先天之气之意。 西关大屋对风水格局很讲究,典型的西关大门一般左上位奉有天官神位,左下角供奉门口土地神,天官主赐福,土地以驱邪,借此以避凶趋吉、保合家之平安。这布局也体现了人们的家族等级观念和以中轴线为对称线的传统布局观念。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中为趟栊、内为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最具特色的是趟栊门,此门乍看像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数目须是单数,不能双数,因为在粤语中“双”和“丧”同音,有不详之意。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句子来源是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
据历史记载,晚清时期,广州的女性一年也有几次可以"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游花地,乞巧节游石门,郑仙诞游白云等,在这花园锦簇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以其新颖的装束和高雅的气质闪现其间,特别令人瞩目。她们打扮入时,锦心绣口,与同窗好友结伴而行,穿梭于西关众多商铺之间,形成了一道动人心魄的风景线。于是,"西关小姐"一语叫起来了,越叫越响,历久不衰……
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前进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代表着近代广州最风雅和繁华的生活。这些活跃着各个阶层的新女性,她们的服饰、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学识----无不成为当日"时尚"的标志。如女医生、女学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等职业女性和社会活动家的脱颖出,第一次使中国女性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西关小姐 都比较有文化,或是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书,或是上过小学、初中。据说,当时的真光中学和坤维中学都是女子学校,不少西关小姐就是在那里读的书。在20世纪30年代,不少西关小姐还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上学。渐渐地,西关小姐变成一个专称延续至今,就成为永不落幕也不上台的"广州小姐"。
西关大屋满洲窗
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其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因为满洲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据说每件窗的玻璃起码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即使说建这样一座木石瓦房,其工程量相当于建一座九层高楼,相信也不会令人觉得太惊讶
“西关大屋”不仅保留着可代表广州的传统建筑风格,而且他们还从全国各地带回了各地建筑艺术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取长补短,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归国华侨的增多,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科技,使西关大屋的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
岁月的车轮,带走了名与利,却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西关大屋这些历史记忆能以建筑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木趟栊、满洲窗、硬木大门……旧了,残了,却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