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水陆咽喉,所系甚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初始时,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同治中期,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著之势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创作的剧目。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韵,本网站围绕天津地区汉民族民俗进行描述,并以记叙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事项为主。同时以“旧时”一词作为断代时间标志,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天津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天津春节的风俗有如下:
1、扫尘:天津春节,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自己家里,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3、办年货:天津春节备年货,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4、祭祖:天津春节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由于每个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别,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纪念祖先。
5、游神:又称营神、游老爷,即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在社区里巡视,具有净土驱邪、保境平安、祈求丰登的民俗意义。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祈祷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压邪攘灾,万事吉祥。
三、正月十五晚上天津有什么活动
这个是十五晚上有的活动,有很多活动,您可以参考一下。
前天晚报刚登的。
一、“玉兔呈祥”第五届新春万民赛灯会。时间:2月16日至18日。
地点:天津市老城博物馆。
主要活动及内容:1.赏灯及有奖猜灯谜活动。2.老城小梨园津味相声演出。3.第三届蓬英楼杯“老城津韵”摄影作品展。4.天津市少年儿童春联大赛获奖作品展。
二、古文化街民俗灯节。时间:2月14日至18日。
地点:古文化街。
主要活动:举办元宵灯节的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三、庄王府庙会。时间:即日起至2月20日。
地点:天津庄王府。
内容:1.每天在王府二道院的月台上,“王爷出巡”、“格格走秀”等真人实景演出。
2.各种花灯展览,包括天津特色的中式民俗花灯、王府特色的宫灯,结合高科技的新式花灯。
3.抛绣球、猜灯谜、踩花会、舞龙舞狮、童子拜年等各式各样充满特色的活动。
四、西青区杨柳青元宵节大型灯展。时间:2月16日至18日。
地点:杨柳青镇。
内容:在古镇三个展区,设有150盏大型彩灯、3000余盏电动彩灯、红纱灯、氛围灯。各种地方特色彩灯布置在街道两侧,供游人观赏,体验浓郁的灯节民俗风情。
五、西青区杨柳青元宵节秧歌花会展演
时间:2月17、18日13:30至15:30。
地点:杨柳青广场周边道路。
内容:年画娃娃、高跷、舞龙、舞狮、小车会、伞舞、花篮舞、大秧歌等30支队伍参加展演。
六、西青区庆新春焰火。时间:2月16日19:30。
地点:西青体育场。
主要内容:燃放节日焰火。
七、“百锅万人品元宵”活动。
时间:2月15日至17日。
地点:南市食品街。
内容:现场煮制元宵,分发给游客和消费者免费品尝
四、天津有哪些民俗节日
1.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这一天亦称作“灯节”。早晨要将前一天蒸出的“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意为驮宝还家。晚饭时即食汤元,并把汤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则处处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热闹非凡。
2.龙抬头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称此日为龙抬头,意为这一天龙要出来活动了。家家户户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又称“龙须菜”)。这一天还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这一天,人们都会包饺子(龙耳朵)、煮元宵(龙眼)、吃面条(龙须)。大多数人在这一天剪头发,据说是会有福(有点迷信)。
3.腊八节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还要供奉于佛像前。有的人家还在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称为“腊八醋”,春节吃饺子时食用。
4.天后宫皇会
时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为纪念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活动,由来以久,后因清康熙帝亲临天津欣赏天后宫花会,并钦赐了会旗,此后遂改名为“皇会”。 由于天津地处海边,世代多有靠海吃饭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在命运叵测的海上,人们只得祈求神灵的保佑。天后娘娘即南方所称的“妈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每到传说中的天后娘娘诞辰日,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这些地方到处都有法鼓、狮子、中幡、花鼓等各种表演,有时会通宵达旦。
5.太平花鼓会
相传最早出现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所以沾了“凤阳花鼓”的名儿。
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依据水浒故事表演,台上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调子以凤阳花鼓调或昆曲为主,有时也唱新编的曲词,词意新奇有趣。台后是伴奏的二锣、三锣、笛师和保护少年会众的武会众。行会时的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和花鼓。
6.法鼓会
原为佛教音乐,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演奏时,鼓在中央,两旁是钹和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开始时,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法鼓曲牌大约有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天津市较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7.五虎杠箱会
剧情、人物装扮都以京剧“巴家五虎”为样本,五虎为护杠箱,与前来劫杠箱者捉对厮杀。行会时表现最精彩的是前头的抬箱者,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滚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又要顾及到肩头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时,竹竿都必须落在肩头,而且须保证箱上的灯、旗原封不动,难度之高,不啻为一场武技表演。
8.重阁老会
相传创于清道光年间,又名“节节高”。形式类似于叠罗汉,只不过没有叠得那么高,只有两层而已。表演时,一个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着一个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组,共有八组,共同表演一出戏曲内容。难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须边走边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仅要能舞会唱,还得掌握一定的杂技技能。
9.天津月季花节
天津月季花节创办于1984年,天津市政府当年将月季花定为市花,月季花的种植和栽培在天津得到了很大发展,每年5月月季花盛开的季节,观花、赏花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如今,已经演变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旅游节。
10.天津啤酒节
天津啤酒节于每年7月举办,场地一般在南市食品街或水上公园,届时会有多家知名啤酒企业到会参展。节日期间,各种活动丰富多彩,既有新颖别致的开幕式、传 统的饮酒比赛、啤酒展卖、幸运大抽奖、群众摄影大赛、书法笔会,还有现代歌舞、摇滚、曲艺、啤酒菜肴大赛,以及啤酒文化研讨会和各种形式的啤酒商贸交易 等。
五、天津的传统节日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俗云:“六月六晒谷秀”。书香家庭于是日曝晒书画、衣服等物,谓不生蛀虫。天津铃铛阁也于是日晒经,称“晾经会”。
夏至三庚入伏多在本月。初伏第一天,旧时自晨起即饮绿豆汤,谓不受暑。并以绿豆
汤洗幼儿,则幼儿夏日不生痱子。此日食面,称入伏面。如有雨,或称“初伏浇,末伏烧”,意谓旱兆;或云“初伏雨,伏伏雨”,意谓水大征兆。
此时已入雨季,十三日俗传为分龙兵之日,即龙有勤龙懒龙之分。这天如有雨,即为勤龙值年,为久雨之兆;不雨则为懒龙值勤,为久晴之兆。外地分龙日多为五月二十,与天津民俗异。
廿日至廿八日,为诸神寿诞日,常多雨,称连阴天。天津或谓廿八日为“秃尾巴老李”生日,必下大雨。
七月七日称“巧节”。神话故事载牛郎织女是夕于天河相会,喜鹊蒙救命之恩皆去银河搭“鹊桥”,或云小燕翻空为织女搭桥以便于牛郎与织女相会。七日晚有“乞巧会”,也称“女儿节”。七夕,设果祭,女儿罗拜月下,或浮花针于水面,观其影,曰“乞巧”;或在院中瓜棚架下月下花前引线穿针,能用线穿过针眼者,曰“乞巧”;或有用荷叶等物作承露盘者,系于庭,明日有蜘蛛在上结网者,曰“乞巧”。方法很多,不一一备载,今皆废。七夕前后数日,各剧院竞相争演“天河配” ,甚至用真牛上台,以广招徕。这些天如有小雨,则说老两口子叙别情流了眼泪。
是月有立秋日。如雨,则为秋涝之兆,称“秋洒”;不雨,则为称晴之兆,称“秋吊”。立秋日竞吃香瓜,因香瓜少了,遂改用西瓜代替,名之曰“咬秋”,谓可免腹泻。
十五日为中元节,为鬼节之一。夜幕降临,祭祖先,举行“盂兰会”。盂兰之说,或云:编竹或柳枝为盆状,内贮纸钱,以物承之,焚之,视盆倒向,以测寒温。又盂兰,佛语,意谓倒悬,救急器也。今无此习矣。天津大家善士多循例延致僧道,建醮设坛,赈济孤魂;在南运河和海河中烧法船,放荷灯,冤鬼得荷灯(莲花)可以得“脱生”。铙钹喧阗,旃檀馥郁,称为“水陆道场”。津城内外不一,尤以临近海河之河北大悲院及紫竹林之梁家园为最。月白风清之夜,香沿河放荷灯(剪纸作灯如荷,或用纸札糊如荷状灯,用西瓜皮作底托),放河中使浮水上,焚之,谓之“照冥”。意即照幽冥之苦。新凉正爽,兼之香花鼓乐,也别有风味。
八月初一朔日,如雨,则为旱兆。俗谚有:“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又云为六神日,以露水调朱砂,蘸小指,点小儿额腹,可祛百病,谓之“天灸”。
初三,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灶神。
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八月节,为我国大节。节前各糕点店各式各样月饼应市,斗新斗异。是夕,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称团圆饭。人常以此夜阴晴,占次年元宵阴晴。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正月十五)雪打灯。”此谚颇验。夜晚,月上柳梢头,比户瓶花香烛,望空顶礼,女子膜拜月下(天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称之为“斋月宫” 。天津习俗,待月上东山,设免塑像祭祀(传说月宫有白兔捣药,故月饼面上图案也有多种月中蟾兔),陈瓜果,拜月于庭,曰“圆月”。过去妇女盛妆出游,谓之“走月亮”,此俗今已无。是日以月饼相馈赠,夜祭月之后吃月饼,取人月双圆之义。
二十七日是孔子诞辰之日,旧习天津官员及文化、教育界人士,会集于东门里文庙祭祀,大礼奠献,礼仪隆重。(天津祭孔一年三次,除此日外,尚有春二月、秋八月初的丁日二祭)。
六、天津填仓节都有哪些风俗特色?
填仓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填仓节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苍王爷的生日。很多务农的工作者为了能够让自己来年更加的丰收,会在这一天进行祈福,对于仓王爷进行祭祀。那么关于天津填仓节有哪些风俗特色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天津:打囤、撕吊钱、吃干饭鱼汤
天津民间有流传一个关于填仓节的传说,据说的当时闹旱灾,民不聊生,但是皇家还是要求按时缴交粮食。这个时候管理仓库的官员看不下去了,就把粮食分给了百姓,为了隐瞒真相,火烧仓库,连同自己一起烧死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官员而有了这个节日。
因此,旧时民间人家,每当填仓之日,清晨,上年纪的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相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粮食满囤,来表达人们填满谷仓救仓官的深情厚意。这样,填仓佳话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打囤
正月二十五是节日的正宗日子。旧时,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县农民都举行不同的民俗活动。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饭后,用石灰、粉笔或灰碳在院子当中画一个直径约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铜钱式的圆圈,钱孔四周分别写上金银满囤4字,有的在钱孔处写有囤字。朝着门外圆圈的下端,再画上一个梯子,然后圆圈当中处放上一包米,用砖头压上,谓之粮囤或米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也照样画上一套,圆圈内放上洋钱,有的放铜子儿,包在剪纸吊钱儿里,用砖头压上,称作钱囤,上述这些活动统称打囤填仓。在翌日晨,将压在囤处的米包和钱包拿出,压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钱囤时包铜子儿所用的剪纸吊钱儿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节时贴过的废旧吊钱儿,多采用上有大发财源、五谷丰登等吉利语的吊钱儿,以寓吉祥。
流传下来的习俗
填仓又称打囤。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这天,家家须早早睡眠,夜间有响动也不得惊扰,说是老鼠娶亲。这天,妇女皆不可动针线。
现今每年到填仓节的时候,很多务农的家庭还是有保留民俗习惯的存在,很多并不是特别完整的体系,会有一些的遗漏。很多城市的居民增加遗忘这个节日,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这个节日的存在。
小结:天津在填仓节这一天会吃蒸馒头、打囤这些都是传统的习俗。在填仓节这一天是不允许吃米饭,不能够熬鱼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早起,妇女不能动针线活,这些都是当地的风俗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