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班牙旅行笔记——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
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的首府,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独一无二的高迪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巴塞罗那高迪的建筑是巴塞罗那最大的网红,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摩欣赏。殊不知,巴塞罗那除了建筑之外,在城市规划上也是经典之作。
城市规划师塞尔达以棋盘式的路网,对巴塞罗那城市进行了分割,每个街坊都是大约113米见方的正方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个小街坊。建筑沿着街区的边布置,在街坊中央便是内庭院,适合居民进行一些休闲活动,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这里是一片完全玩耍的区域。几个街坊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形成更大的公共绿地,成为街区的活动中心。
每个街坊转角的位置形成45度切角,这样一来有两个好处:避免了过于生硬的建筑直角,切角后可以形成一个面向交叉口的新的建筑展示面,将消极的直角空间转变为更具有商业价值的主立面;二是每个交叉口有足够的空间,给转弯的机动车留出了足够大的视觉空间。
巴塞罗那的建筑高度基本保持在5-7层,不高也不低,从高处远眺,这个城市显得很整齐,唯一出挑的是圣家堂。
但是站在近处或者是马路上来看,街道立面却是无比丰富,每栋建筑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而不是粗制滥造的统一。哪些地方应该控制,哪些地方应该通过设计体现个性,都在巴塞罗那城市中体现出来。
二、从巴塞罗那波里诺地区的改造实践探析城市的功能重构?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国家工业中心。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地方经济的变化,原先的纺织工业区逐渐衰败,留下很多工业遗存。借助1992年举办第25届奥运会之际,城市成功地实现了4.5km滨海区废弃工业地的改造,将原本堆满集中箱、废弃仓库、工厂等的废弃海岸改造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型休闲港口,带来城市面貌的极大改善。经过1980-1990年十余年不间断的城市建设,巴塞罗那城市中心的旧城区以及扩展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是在城市东部扩展区的边缘地带却仍然存在着相对衰败的工业区。 滨海区的成功改造大大增强了巴塞罗那市政府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信心,开始着手为东部工业区制定复兴计划,力图将拥有150多年历史的波里诺工业区(Poblenou)改造成为创新经济区。该地区改造是近年来巴塞罗那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贝塞斯河区改造”的重要组成,也是后奥运时代城市投资的重点。 1功能重构的现实背景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工业中心,其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2.5%,其中2/3以上来自制造业。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城市为保持在国家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开始关注经济结构的转型,将传统制造业转变为知识型产业。东部地区一直是城市的重要工业区,为此,城市发展战略向东转移,波里诺地区也相应地成为改造重点。 波里诺地区位于巴塞罗那东部与贝塞斯河流(Besos)之间的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塞尔达扩展区规划(Cerda Eixample Plan)将该地区作为城市工业新区,纳入城市的方格网体系,形成以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该地区一直以来远离城市中心,直到1987年制定第25届奥运会相关的大规模基础设施规划之后,地上铁路线拆除,对角线大街延续到滨海区,该地区才纳入城市体系,工业建筑沿对角线大街以及网格状街道线性分布。2000年市政府专门制定波里诺地区改造计划(MMPG),通过集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来吸引、鼓励新经济形态的发展。 2作为功能重构基础的MMPG计划 MMPG计划是针对1976年大都市区总体规划(PGM)的修订,改变了波里诺地区的功能,以22@(知识密集型活动)取代传统的22a(劳动密集型活动),又称为“22@计划”。规划范围西起扩展区中心的格拉利斯(Glorias)广场,沿对角线(Diagonal)大道两侧分布各待改造街区,向东延伸至滨海区的世界文化论坛场址。 MMPG计划从2000年开始,15~20年内实现,包括115个街区的改造以及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5年9月,已有55%的项目开始施工,建筑面积达140万m2,占当年城市房地产市场总量的60%。 3功能重构的空间策略 MMPG计划提出“@活动”的概念,即与信息技术的研究、设计、出版、多媒体等相关的活动,具有在生产过程使用新技术,从业人员集中,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与信息、知识的产生、生产、交流直接相关,对环境无污染及破坏,可以在市中心发展等特点。波里诺地区将新建320万m2的@活动空间,使该地区由原先商品生产交换的中心转变为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心,并成为城市知识型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 在具体实施中,该计划并没有将传统工业全盘置换为新型工业,而是保留了原先的部分功能,所有地块均采用新型工业及服务、居住功能结合的“复合街区”模式,创造城市居住、生产、服务功能的新平衡。每个街区的新建项目中必须有20%以上为@活动。这种多功能并存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知识型经济活动的交互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生产与居住相临近,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功能单一导致地块活力的丧失。 在保证整个地区的知识型经济为主、多功能并置的前提下,对具体地块有一定的功能限制:同一地块内的生产类型必须相互兼容,摒弃会带来交通问题、环境污染和危险性的活动;办公活动进驻,避免地区内都是第三产业的商业活动;原有住宅可以不作改动,但是住宅改扩建项目必须统一立面并提供30%的面积作为社会住宅,由工业建筑改作住宅,其建筑密度不得超过原先的2.2倍;不允许超市进驻;住宅可用作旅馆、公寓或商住;服务设施必须满足PGM要求,提供充足的医疗、运动、休闲设施;提供科研、出版、培训等设施。 4城市肌理的延续与变化 波里诺地区恢复了塞尔达规划的方格网街区模式,即标准的113m见方的黄金方块以及20m宽的街道,对原先突破街区范围的大型工业厂房进行改造,保留蒸汽时代的砖砌烟囱等部分工业建筑遗存,其余部分按照方格网街区模式进行整合或拆除,恢复建筑内院的开放空间、服务设施、通风井等功能,形成连续的街道景观。(图5、6) 为满足街区的多功能使用需求,波里诺地区的街区建设开始对扩展区建筑普遍6层的高度控制进行调整,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与工业建筑遗存共同构成街道景观的变化,突出该地区工业传统及地区景观特色,与扩展区的其他街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建筑设计没有明确的限制,提供各地块灵活改造的可能,既可以围绕地块四周分布建筑,也可以根据需要退让出一定的城市绿地。但是所有建筑必须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相协调,在立面设计以及材料使用上要反映环境的历史特色,保持地区的传统记忆。在地区西部的格拉利斯(Glorias)广场处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了水务公司总部阿格巴摩天楼,标志着波里诺地区的起点,是巴塞罗那这座平面型城市为数不多的摩天楼之一,与西侧的圣家族教堂交相辉映。子弹头造型的建筑外立面采用25种颜色的正方形铝板,与方形窗洞随机组合,远观效果类似加泰隆尼亚传统马赛克拼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图7、8) 5功能重构的基础设施及规划实施保障 5.1基础设施保障 MMPG计划的重点之一是基础设施规划,总投资达1.62亿欧元,对35km的街道进行改建,开辟公共空间,建设高效网络系统,提供新型服务设施,例如新能源、电信、气象、垃圾收集、噪音污染控制等。 基础设施的规划满足三项原则:可持续发展,减少噪音污染,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节约能源,到2010年,波里诺地区的人流将实现70%的公共交通、步行或是骑自行车;服务设施均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选择公司进驻,包括主要的公共服务如电信、电力等;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共同作为基础设施的用地,只有最主要的交通网络穿越公共空间,其他设施包括垃圾回收路线等全部设在私人空间,每个街区内部均设置机房进行城市资源的分配,在屋顶设置无线电通讯等设施。(图9) 5.2规划实施保障 巴塞罗那政府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经过奥运期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模式,即公众投资为主,公众、私人联合。这一模式是巴塞罗那奥运会成功运作的原因之一,在波里诺地区改造中也得到应用。 2000年规划方案得到政府批准并向公众公布之后,随即由市政府成立“22@BCN,S.A.”公司,专门负责波里诺地区的规划建设,并写入巴塞罗那城市宪章中。政府完全控股的S.A.公司确保由公众管理地区改造的进程,其职能包括批准规划,起草、批准管理条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土地的公平买卖,与城市规划部门协作等。至于具体到每个地块,则根据地块功能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大面积城市绿地在内的43%项目政府直接管理;部分街区由公众、私人联合投资;旧工业建筑改造、住宅改扩建等项目由私人投资。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三、暑假要去巴塞罗那咯、介绍下?
巴塞罗纳是个被上帝深深宠爱着的城市,从兰布朗大街走到底就是碧蓝碧蓝的地中海,而从海边反向驱车二十分钟,你就会发现自己站在山顶,而整个城市都在你的脚下闪耀着星星灯火。只要二十分钟,你可以从一个天堂travel到另一个天堂…… 圣家赎罪堂一、圣家赎罪堂圣家赎罪堂,简称圣家堂,又称巴塞罗那大教堂、神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巴塞罗纳的一个巨型教堂,由建筑师高迪所设计,是他设计生涯晚期的作品,从1884年修建至今,还未完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至今还在兴建中的天主教大教堂。圣家堂初步的规划源于19世纪晚期,一开始这个建筑计划并不是由高迪主导,而是由建筑师 Francesco del Villar规划。但是由于Francesco与发起组织意见不合,才改由高迪主导。80年代,在高迪的监工下,开始动工建造,高迪创造了一个与原始草图完全不同的设计圣家堂。高迪一生的最终理想,就是建造一间房子,让圣父,圣子以及圣母可以一起住在里面,秉持此一信念,高迪贡献他生命中40年的时间在圣家堂的建造上。再高迪去世前的几年,他不搭马车,每天打扮的衣衫褴褛像工人一样,走路数个小时去监督圣家堂的建设工作,再拢长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对圣家堂抱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圣家堂永远不可能完,对于社会上种种的反对声浪,高迪曾经笑说过:“我的顾客并不急 (My client is not in hurry)” (这里顾客指的是圣父、圣子及圣母、在天主教的信仰中,神是有永生生命的)。1926年六月八日,在监督圣家堂建设回家的途中,高迪被煤车所撞伤,但是由于他蓬乱的穿著,路过的驾驶不愿意怕把他送到医院,怕他没有钱付医药费。最终,他被送到巴塞罗那的穷人医院,迪二天,他的朋友发现他再穷人医院并且要把他送到巴塞罗那最好的医院医治,但是高迪拒绝了,高迪说:"I am here among the poor"。1926年六月10号,高迪病逝,终其一生,他始终没有见到圣家堂的完工。高迪死后直到西班牙内战,圣家堂的建设工作由Domènech Sugranyes接手。兰布拉斯大道二、兰布拉斯大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而西班牙人则说,如果你不到“兰布拉斯大道”,就感受不到巴塞罗那的神韵。兰布拉斯大道全长1.2公里,位于巴塞罗那的老城区,19世纪开始成为散步大道,从巴塞罗纳港口开始,一直延伸到市中心的加泰罗尼亚广场。在西班牙语中,兰布拉斯的意思为“涓涓细流”,兰布拉大街是巴塞罗那市所建的第一条宽敞的大街,街边林立着一排排用来遮荫的悬铃树,它已经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林荫大道之一,现在这里却是“人头攒动”。据统计,每年到兰布拉斯大道游览的游客超过5千万。在这个里,15个鲜花店、11个宠物店、12个报刊亭以及上百位街头艺人的精彩表演,让这条林荫大道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轻松随意,生动可爱。当地政府希望,可以把兰布拉斯大街打造成欧洲最具特色、最安全的观光街道之一。在兰布拉斯,你能感觉到“人”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兰布拉斯大道兰布拉大道本身就是一出永远也演不完的戏.各路流浪艺人进行各种游艺表演,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沿街林立,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云集。这些流浪艺人真可谓是抖出百般花样,使尽各种心智:一个拉手风琴的艺人旁囤着大大小小、胖胖瘦瘦的几只可爱的猫咪,猫咪穿着衣服,脖子上还挂着奶瓶子。且不管这艺人手风琴拉的怎样,光是看着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的份上,人们就不禁纷纷解囊了。涂脂抹粉,衣着鲜艳的各种造型的“真人雕塑”,脚下放着装钱的盆子,游人给他(或她)钱,他们便挤眉弄眼动一动,否则看上去真是难分真假。已经成为商业区的街道两旁书报亭、花店、食品亭鳞次栉比.把街道装点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耸立在兰布拉大道附近的各种宫殿古迹、广场市场、剧院博物馆,多的让人目不暇接,云游其中,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失。在欧洲,流浪是艺人们一种很常见生活方式。而加泰罗尼亚则把这个概念推到了极致。更为人所熟悉的称呼是“流浪者大街”。不同种族和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和艺人云集此地,誓不把所谓“街头艺术”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决不甘休。兰布拉大街天生就是流浪者的乐园。饿了,走几步就是欧洲最大的有顶集市博盖利亚市场,在那里只要1.5欧元就可以买到一大盒的新鲜水果沙律;渴了,兰布拉大道靠近加泰罗尼亚广场的那头就是神奇的卡纳雷特斯喷泉。再海边走的话,你会和那个世界上最大牌的流浪汉遭遇——当年哥伦布从意大利一路流浪过来,寻求航海援助,最后得到伊莎贝女皇的赞助,终于在巴塞罗那港口扬帆出海。加泰罗尼亚广场三、加泰罗尼亚广场
加泰罗尼亚广场位于整个巴塞罗那市中心的位置,连接着老城区和扩建区,它也是城市主要的大街兰布拉大街和格拉西亚大街的起点。漂亮宽阔的广场上布满绿茵茵的草坪,还有漂亮的静思女神石像,神态安详凝重:飞珠跳玉的喷泉水花多样,宛若水晶宫。一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各种小贩,卖彩色气球的,卖冰淇淋的,还有吹拉弹奏的流浪艺人,吸引着孩子和大人的目光。成群的鸽子在广场和草坪上闲庭信步,似乎比忙碌的游客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加泰罗尼亚广场也是城市购物、娱乐和交通中心。广场周边高楼林立,商店毗邻,还有各种档次的餐馆和酒吧。巴士站、火车站、地铁站汇聚于此,巴塞罗那旅游局最大的信息问讯处也设在这里。 米罗美术馆四、米罗美术馆 米罗美术馆原为画家米罗的工作室,热心激进的米罗为了鼓励现代艺术的发展而将工作室与作品捐给市政府。主要展出画家米罗于1960~70年代在马约卡岛的作品,在开放式的明亮建筑中,也摆设许多晚进作家的作品。从蒙洁伊克高地的坡道向米拉马尔的展望台方向走,在左手方向就可以看到米罗美术馆。何塞·米罗,是以自由奔放的风格和明亮色彩的抽象派绘画及雕刻作品而闻名于世的现代绘画巨匠,与生养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米罗美术馆是由出生于西班牙的世界著名建筑家何塞·路易斯·塞尔特设计的。1975年,这里以画家自己捐赠的近300件油画和雕刻作品为中心对外开放。除了这些以外,这里还收藏了画家的许多其他草稿、版画和素描作品。另外,这座美术馆不仅展出米罗的作品,同时还具备现代艺术中心的各种设施,为年轻的艺术家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对市内游览感到疲倦了,可以到这里来换一下心情。巴塞罗那的市容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让我们重新体验到这座地中海港口城市的重要地位。不用考虑各种复杂的学术评判,单单是米罗特有的纯粹的造型和颜色,就肯定会使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的。毕加索博物馆五、毕加索博物馆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在巴塞罗那旧市区蒙卡答路(Montcada)15号,是一间建于十五世纪的优美宅邸,它有着幽静的庭院、华丽的墙壁和窗棂。馆中藏有毕加索及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 该馆是栋14世纪建筑物,虽然道路窄小外观也不起眼,收藏却很丰富。这里曾是毕卡索的寓所,在此可以一睹毕氏少年时期的作品,由于他成名在法国,最好、最成熟的作品多流散在国外,在他成名後西班牙才全力收集其少年时期的习作、画作。作品以人物肖像居多,素描、水彩、油画都有,结构严谨基础深厚,很难想像他日後跳脱传统学院派的桎梏,自创立体透视画风的轨迹。巴塞罗纳的色彩六、哥特区哥特区是巴塞罗那的老城区,迷宫般狭窄的“弹硌路”,街边竖有老式的灯,街上也有阳光照射,光影投在刻有岁月的门上,透出几分历史,几分神秘。光影亦投在街面铸有各色花纹,也同样记载着历史的窨井盖上。如果稍留意小街靠墙的窗并朝里望,借助户外的光线能看清是一座地下的城市废墟,断墙土堆边上能清晰地看到一条条街道,这是罗马帝国和西哥特王国时期的街道。巴塞罗那的哥特区是一座城市博物馆。走过巴塞罗那大教堂,往东就是皇家广场。此广场原本是巴塞罗那伯爵宫殿庭院。
七、蒙特胡依克蒙特胡依克电信塔蒙特胡依克(Montjuic)是座海拔200多米高滨海的小山丘,位于城市的南面。早在1640年建防御城堡。如今城堡改成了军事博物馆。半山还有种有各种热带植物的植物园。中间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曾经是举办199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会场。在往北的一组宏大的建筑群最早是为了1929年的博览会而建。其中位于中央的国家宫改作了加泰罗尼亚艺术博物馆。山上还有一处叫西班牙乡村(Poble Espanyol)的村落也是1929年为世博会而建,特意保留了西班牙各地本土风格的街巷,两旁是传统的餐馆、老药店和香水店等。北面的山下是西班牙广场(Placa d'Espanya),广场中间有一漂亮的喷泉。
八、和平门广场和平门广场(Placa Portal de la Pau),广场中间是高60米的哥伦布纪念柱,为1888年世博会而建。柱顶是哥伦布的雕像,手指新大陆的方向,底座四周环绕8只巨大黑狮。碑旁港口,停泊着哥伦布第一次出航探险乘坐的圣玛丽亚号帆船的复制品,船身长25米,最宽处8米,重90吨。
九、西乌达德拉公园西乌达德拉公园(Parc de la Ciutadella)位于老城和奥林匹克村之间,有棕榈树林、小湖和有雕塑装饰的喷泉。另一部分是动物园(Parc Zoologic)。公园不远处还有一个小凯旋门(Arc del Triomf)是为1888年的世搏会而建的纪念建筑。
十、奥林匹克村奥林匹克村(Vila Olimpica)和奥林匹克码头,是为1992年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两的44层的高楼耸立在海边是当时的标志建筑,如今作为办公楼和饭店。码头区如今成了海滨餐馆、海鲜档集中的地方。特别是晚上非常热闹。
四、巴塞罗那有什么地方好玩的求推荐
巴塞罗那旅行著名景点就由我们来你介绍一下把:
1、圣家族大教堂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教堂了!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毕生代表作。它位于巴塞罗那市区中心,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尽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筑物,但丝毫无损于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教堂主体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圆顶和内部结构则显示出新哥特风格。高迪曾经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各种变化组合成充满韵律动感的神圣建筑。教堂彩色玻璃透过的光线十分美好。
2、巴特罗之家
巴特约之家是一座公寓楼,位于著名的“不和谐街区”(Mancana de la Discordia),安东尼·高迪于1905-1907年对原建筑进行了彻底的翻修,使之充满魔幻色彩。2004年被授予欧洲文化遗产奖,2005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巴特约之家是一座外墙以彩色马赛克装饰的建筑,是加泰罗尼亚家庭艺术运动和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作。它的屋顶覆盖着陶瓷板,好像火龙的脊背起伏,据说是在讲述加泰罗尼亚的保护神圣乔治战胜恶龙的传说。面具造型的阳台和骨骼形状的立柱,增强了故事的奇异气氛。整幢建筑具有耀眼的美感,令人不禁要赞叹大师的奇思妙想。
巴特约之家的一楼、阁楼和“跳舞的烟囱”对外开放。
3、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坐落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区里的Eixample 扩建区、格拉西亚大道上。
当时富豪米拉先生因非常欣赏高迪为巴特由先生设计的巴特由之家,同时为了和富孀 Roser Segimon 结婚,而请高迪设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年将包括米拉之家在内的几个高第设计的建筑列入世界遗产中。
米拉之家的拱顶,呈现抛物线或悬链线的形状米拉之家是高第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占地1323平方米,有33个阳台,150扇窗户,3个采光中庭(2个大中庭,1个小天井),6 层住宅,1层顶楼(阁楼),1个地下停车场,共有3个门面,两个正门入口,一个在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acia)上,一个在普罗班萨街上。
4、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博物馆是一间建于十五世纪的优美宅邸,它有着幽静的庭院、华丽的墙壁和窗棂。馆中藏有毕加索及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虽然道路窄小外观也不起眼,收藏却很丰富。这里曾是毕卡索的寓所,在此可以一睹毕氏少年时期的作品,由于他成名在法国,最好、最成熟的作品多流散在国外,在他成名后西班牙才全力收集其少年时期的习作、画作。
5、兰布拉大道
这是巴塞罗那最为著名的街道。当罗马人到达这里时,兰布拉大街还是一条淤泥充塞、流动迟缓的河流。阿拉伯语中,Rambla就是“沙子”(Raml)的意思。络绎不绝的游人和行为艺术者以及各种商店、小摊、餐馆让这条街充满活力。这条大道林荫密布,尽管已不是当地人闲逛的首选,却从未降低游人对这条街道的喜爱。从加泰罗尼亚广场向下一直延伸到港口区的这条长长的“缎带”共有1800多米长,主要分成5段,尤以花卉街和鸟市所在的街段最为闻名遐迩。兰布拉大街本身就是一出永远也演不完的戏。各路流浪艺人进行各种游艺表演,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沿街林立,云游其中,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失。
6、波盖利亚市场
波盖利亚市场是巴塞罗那最古老、最地道的食品市场,这里既是当地美食家们的天堂,也挤满了挎着相机的观光客。各种当地出产的蔬菜水果,新鲜而饱满,泛着令人愉悦的光泽,拥有艳丽夺目的色彩。伊比利亚火腿、奶酪和海鲜也同样受到青睐。
市场周围的墙壁上有很多涂鸦,其中不少是Miss Van,Mambo和Freaklub等涂鸦大师的早期作品,很多涂鸦者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五、说不尽的巴塞罗那 | 西班牙之行
一
刚到巴塞罗那,便赶上了淅沥沥的雨,不大不小。地铁站一出来,就先找地方避雨。扩展区的建筑规规整整,格拉西亚大道(Passeig de Gràcia)上也颇多店铺,倒也不至于淋的太过狼狈。在一个不显眼也不碍事的屋檐下稍作停留,推断预订旅馆的大致方位,看雨总没有要停的趋势,便也只好衣服上的帽子一戴,潇潇洒洒的沐雨而行了。
这初初的照面,似乎也奠定了巴塞罗那的旅行基调,本想看南国的阳光灿烂,却总是风雨连天。于是,大凡赶上天色稍晴,便赶紧的去看海看城看景点;碰上阴雨天,便只能在对角线大道(Avinguda Diagonal)与格拉西亚大道交叉处的那个四楼小屋,隔着窗户看雨中巴塞罗那的车水马龙,或者在附近的那些四四方方的建筑群里逛店觅食。
所以,回看巴塞罗那的三四天,很多地方都因为雨而放弃了,但于休闲以及吃喝本身,倒也没有太耽误。
二
在去巴塞罗那前,第一次见到见到那座城市的卫星地图,特别是扩展区那些排列整齐的如同乐高积木一样的一个个的四方块,我是惊讶了好一阵的,那真是人所居住的地方吗?没多久,身临其境,我们也住进了那样的房子里,才发现,其实在居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临街的房子敞敞亮亮,向内的房子,也不会全无采光。
临街走,才会感觉到差异,在每一个被削去一角的方格处,总要多走上几步,才能穿越马路,到达下一个方格的街边,作为行人,这真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方便,不知道开车会不会好一点,会不会真如当初设计的给车辆一个敞亮的视野,从而行车更从容?
但这些建筑于行人,也不是全无考量,过马路绝对不用担心。大多数的街道都是单行,有些略宽一些的街道可双向行驶的,给各自方向的,也不过是窄窄的一条;而且,这样的街道,中间是林荫带,行人可行走,有时还有街心小花园,再有时,餐馆都会布置桌椅于此。总体而言,还是舒服的。
这块区域最让我喜欢的,是临近主街但又不在主街上的那些特色小店,虽然没有哥特区或者拉瓦尔区的那么有艺术感,但每一家都是被精心打理的,也都各有风格,有着世俗的精致体贴,再加上周边那种市井但又不俗杂的沿着街道四处蔓延的人间烟火味,到达第一晚闲逛后,我就想,以后可以来巴塞罗那住下呢,它最接近我想象里的城市的样子。说来,对小镇小村总是无限宽容,但很少有城市会让我第一眼就喜欢,像这样的不挑剔,不抵触,不设防,不陌生,巴塞罗那或许是第一个。
三
这样的巴塞罗那的缔造者,是塞尔达,而不是那个闪亮如明星般,一提到巴塞罗那就会无法绕过的高迪。说实话,相比较于高迪那天才般的天马行空、光怪陆离,塞尔达的这种着眼于大地和人的踏踏实实,更让我觉得心安。无怪当地人会说:" 巴塞罗那是从塞尔达的脑袋里长出来的。"
但,高迪,却也是无法不让人心动的。如果说,塞尔达为巴塞罗那铺垫了基础,高迪则提升了它的灵性。高迪说,上帝偏爱曲线。于是,他的建筑中全是波浪式的蔓延或绸带般的飘展。你无法不在初见圣家堂的时候瞠目结舌,宛如见到神迹;也无法抵挡阳光下米拉之家屋顶上的士兵守卫,那分明是来自外星人的守护;还有巴特罗之家的色彩斑斓与诡异造型;以及古埃尔公园的原始与神奇......
高迪给了这座规规整整的城区那么多的惊喜与灵动,每每想起人间还有那么非人间的作品,就会惊叹不已,怦然心动间,仿佛就已窥见神的指示。
四
巴塞罗那当然不是只有近一两百年才发展起来的拓展区,它还有更古老的哥特区和拉瓦尔区。这两片区域,触目便是历史,我喜欢在那些狭窄幽仄的街巷中游逛,却绝不想生活其中。当初选住宿的时候,看了两眼那里的图片,便直接否定了,因为那里看上去有太多故事,我绝对不想晚上入梦之后还有中世纪的幽灵穿行经过。
但游荡在那些迷宫般的小巷子里,偶遇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店铺、博物馆,还有大大小小的教堂、广场和市场,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儿。我们穿过巴塞罗那主教堂前的圣诞市场,在教堂前广场上追逐阳光下五彩斑斓的肥皂泡;我们穿过有着各种不知名的海鲜与水果的大市场,一饱口福时也一饱眼福;我们在老城略繁华的街道上,见到行进中的小乐队,锣鼓震天中感受着巴塞罗那式的热情......
这样的老城,无关阴雨还是晴天,晴天自然好,但阴雨大概更合它的脾性,那种湿漉漉、阴森森的氛围,一定能让人更深的体会海边老城的狭仄与诡异。这是巴塞罗那才有的丰富多姿。
五
不可错过的,还有巴塞罗那的海。幸好赶上了一个晴天去与之相见,但冬天的海边,风可真大,还没见到海滩,就已先感到了水雾飞扬;待临近海边,风吹的眼睛都要睁不开,眼镜上都会飞快结一层密密匝匝的小盐粒,待回头看广场上空还在飞翔的海鸟,有种它们将和棕榈树冠一同被风吹走的错觉。风的感觉是如此之大,但海浪,却不是想象中的汹涌咆哮,它们依旧涌动的平稳而大气,或许,这就是巴塞罗那的海在冬天的常态,可远观,却无法亲近。
我们还去看了夜晚西班牙广场附近的魔幻喷泉,热热闹闹的像是赶了一场中国的广场舞或烟花表演,奈何音乐效果和喷泉水流都软绵绵、轻飘飘地落不到实处。但傍晚时远眺的远山与城市,喷泉结束后回望的灯光四射的加泰尼亚艺术博物馆,也还是很美的。巴塞罗那的大多数角度应该都是经得起细细打量的,它本身就是一座又美又大方又有活力的城市啊。
关于这座城,我就说这么多吧。妄图用一篇文来说尽它,实在是痴心妄想;又不想说太多,更不想以纯游记或纯资料的形式让它落入实处,便只能这样拉拉杂杂记几笔,试图说出自己的感受,便罢了。想来,你所遇见的巴塞罗那,你眼中的巴塞罗那,一定会是另一番风情。
巴塞罗那的卫星地图
圣家堂以及教堂附近的那些小表演
巴特罗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上四望
老城
城中的表演
海边的树和建筑
海边
音乐喷泉以及灯光为背景的博物馆
看那,巴塞罗那!
六、西班牙旅游记(10)巴塞罗那老城印象
巴塞罗那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许多古典元素,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成为游览观赏的景点。
老城区是巴塞罗那城市的心脏,其中哥特区是老城区的核心区。我们行程涉及的主要有老城区的四只猫咖啡厅、巴塞罗那大教堂、罗马城墙、哥特区老街巷、波盖利亚市场等。
1、 四只猫咖啡厅
四只猫咖啡厅(Els Quatre Gats)(也称四只猫酒吧餐厅)位于老城区新广场北圣安娜区(Sunta Anna)的蒙特西奥街(Montsio)3号。由著名建筑师卡达法(Puig I Cadalfch)建造,画家罗蒙•卡萨斯(Ramon Casas)和佩雷•罗梅乌(Pere Romiu)等人为寻求类似巴黎“黑猫酒馆”的气氛而创办,按加泰罗尼亚语,店名的意思为“一群朋友们”。餐厅第一份菜单由年轻时的毕加索设计,其个人形象也被餐厅当做标志展示,当年是艺术家们经常聚会的场所,毕加索在这里举办了他第一次展览。
四只猫咖啡厅最初经营的5年中,出版杂志、上演木偶戏和皮影戏,举办会议、艺术展、音乐盒文化沙龙,给巴塞罗那人留下深刻印象。1903曾关闭,1953年重开,仍使用原来的名字,以纪念创始人和为艺术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们。如今这里已成为各国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
2、圣安娜区老街
沿着圣安娜区(Sunta Anna)的街巷,沿途有一些餐饮店、时装店、博物馆和引人注目的建筑。
古老的街道、狭窄的巷道、石板路、老灯具,悬挂钟,记载了这里的经历
老街的涂鸦
3、巴塞罗那大教堂
巴塞罗那大教堂(Barcelona Cathedral),又称圣埃乌拉利亚主教座堂。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巴塞罗那教区的象征,兴建于13-15世纪,主要工程在14世纪完成,其中环绕鹅井回廊完成于1450年。
教堂内部建造十分复杂,玻璃、雕刻都很有参观意义,通过教堂穹顶边的电梯可以上到教堂顶端,饱览巴塞罗那老城风光。大教堂回廊的各个祈祷室中供奉着各手工业行会的保护神,圣埃乌拉利娅礼拜堂中唱诗班的座椅、宗教壁画、雕塑和各式各样的金银器具华美夺目。
大教堂前是新广场,是各种表演、节庆活动、市场的聚集地。 圣诞期间,这里会有圣诞集市,可以买到各色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的美食。
我们仅是路过这里,看了教堂的外观,在这里参观、留影的游客很多。
大教堂旁边,是巴塞罗那教区博物馆(Museu Diocesa de Barcelona) ,里面陈列着许多基督教天主教会之物。现在主要展出高迪相关的作品。
4、罗马城墙
围绕巴塞罗那老城区有长长的罗马城墙(Torres de la Muralla Romana),在古罗马时期由罗马人修建,将城区包围起来形成防御工事。如今仅剩下一些残余部分和几座塔楼,从中依稀能见到当年城墙的盛景。
建于3-4世纪的古罗马城墙是巴塞罗那仅存的古罗马时期城市遗迹。直到19世纪中叶,巴塞罗那的城市范围仍局限在古罗马城墙区中。
罗马城墙在巴塞罗那大教堂的四周断断续续的出现。 在教堂旁的广场附近,有罗马城塔和罗马水渠的遗迹,地面上有古城旧名“BARCINO"的铜制雕刻。
这里是进入古罗马城墙区的四个入口之一
城墙边的罗马古水渠遗址
城塔的另一段在天使广场(拉蒙•贝伦格尔三世广场)旁。
天使广场(Placa de L'Angel)是当时罗马人设立的北门,也是进入哥特区的起点之一。以前被称为小麦广场,因中世纪时城市主要粮食市场集中于城门处而得名。如今城门早已不见,两边残留着两段罗马城墙,从这里并入王宫。城墙高达18米,保存了原来七座塔楼中的三座。城墙脚下还有刻着古罗马铭文的大理石块。
广场上矗立着一尊中世纪时加泰罗尼亚伯爵拉蒙•贝伦格尔三世(Placa Ramon Berenguer III el Gran)的雕像。因此也有资料称这里是拉蒙•贝伦格三世广场。
天使广场地带,是罗马城墙保存较完好的区域之一
城墙围绕古城一圈,又被现代建筑紧密包裹着,有很多入口可以登上城墙。在哥特区,罗马城墙古老残旧的感觉和老城区古老的风格很匹配。
5、国王广场
国王广场(Plaza del Rel)由14世纪时统治巴塞罗那的阿拉贡王国所建。过去是前王宫的庭院,国王常在这里举行各种仪式活动。现在是当地人的休闲区,夏季,广场成为露天音乐会场所。
广场四周是气势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很多是15-16世纪遗留下来的。广场北侧为大王宫;左侧的哥特式塔楼是俯瞰中世纪城区的好地方;右侧的阶梯通往广场东侧的Tinell Hall和圣亚加大小堂;东南侧为巴塞罗那城市历史博物馆;西南侧通往巴塞罗那主教座堂。
6、巴塞罗那历史博物馆
巴塞罗那历史博物馆 (Museu D'Hist o Ria de la Ciutat)是一处承载了巴塞罗那数百年历史的博物馆,记载了从古罗马帝国开始的所有历史。博物馆由原罗马式王宫(Palau Reial Major)、原波恩市场(Mercatde Born)两部分组成。
王宫是一座罗马风格的建筑,是古代阿拉贡王室居住的宫殿,建于14世纪。波恩市场是一座高大的铁架建筑,1971年之前是一个果蔬市场。2002年在市场地下发现了罗马时代的遗迹和文物,因此被改建成巴塞罗那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现在在原址上可以看到公共浴场、城墙等遗迹。
我们日程没有安排、也没有时间进去参观,跟着团队匆忙路过博物馆。
7、大王宫
在国王广场旁有一座罗马风格的建筑,其后又以哥特风格做过修饰。据领队介绍,这就是巴塞罗那大王宫(Palau Reial Major)。这里曾是中世纪起几百年来巴塞罗那最高统治者的宫殿。
王宫内名为蒂内尔厅(Salo del Tinell)的正厅由7个庄严肃穆的半圆形拱门支撑,整个大厅高大宏伟。
从图片文字看,现在这里是巴塞罗那市政府“文化部”所在地,门口还悬挂着加泰罗尼亚的徽章。常作为作为临时展厅,是巴塞罗那最受欢迎的音乐会和艺术活动的举办场所之一。
我们参观时,这里正举办展览
拱顶上精致的雕刻
豪华气派的楼梯和庭院
这是王宫的什么机关?
墙上招牌显示,这里是加泰罗尼亚的文化部门,上面是阿拉贡皇冠档案馆
8、圣加乌马广场
圣加乌马广场(Placa de Sant Jaume)过去是古代罗马人聚会的中心,也是中世纪城市的行政中心。早期罗马殖民地的两条主要街道就经过此处,其得名于中世纪这个地方的圣雅各伯教堂,教堂前的门廊曾经是市议会所在地。
如今,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大楼和巴塞罗那市政厅隔广场相望对,这是欧洲少数建于中世纪、至今仍在使用的政府建筑之一,并且仍然是最初的机构在使用。
其中一座:建于15世纪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厅(Generalitat/Palau de la Generalitat)(于1977年重建)。二楼阳台上有一尊加泰罗尼亚守护神乔治的塑像,建筑内部的装饰凸显过人的艺术感。
另一座:建于14世纪的市政厅(Casa de la Ciutat),最具艺术特色的是它的门厅,保持了很多传统风格,随处能见到各种油画装饰和各种塑像。
9、哥特区老街巷
哥特区(Barri Gotic)位于巴塞罗那的城市中心,居老城区的核心区域,是历史与现实的汇合处。这里有很多历史性和新哥特风格的建筑,使其充满古典韵味,又具浪漫色彩。
这里有一大片13-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非常有特色。除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经历了一些改变之外,大都保持了过去的风格。
哥特区保留了错综复杂的街道规划,有许多小街小巷和广场,且本身面积不大,非常适合漫步游览。
除了前面所述的巴塞罗那主教堂、罗马古城墙、国王广场、大王宫等一系列古典建筑外,这里主要记录一些零散的、不知名称的街巷或建筑景物。
这是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区域,在毕斯贝街(Bisbe)巷内连接两栋建筑的天桥,成为明信片中的代表作。
毕斯贝街的哥特桥
穿行于小巷,两侧是高墙深院,外墙上、屋檐上,常见有精致的雕塑
一路,有一些看似分布杂乱,弯弯曲曲的小巷,有的清静,有的热闹。小巷两边住户的窗户装饰着精美的雕塑,小商店的橱窗也布置得很漂亮。
一些巷道十分狭窄,楼间距很小
这是一段中世纪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保存完好,中间穿插有罗马古城墙的片段
这里是哥特区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