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第一高钢塔,哈尔滨地标性建筑,登高望夜色怎么样?
我去过龙塔,应该是去年的国庆节去过。龙塔是亚洲第一高钢塔,刚刚建成的时候宣传语是龙的传人上龙塔,原来作为哈尔滨比较有名的地标性建筑,但是现在其他城市的人都不知道了。现在的龙塔看上去已经老了,1层经常有一些电视台举办的活动。如果是时间充裕的话,来看看也挺好。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 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龙塔总塔高336米,在钢塔中位于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是一座整合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告传播、环境与气象监测、无线通讯等多项功能,是东北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有玻璃栈道观光层,不过比东方明珠的玻璃栈道要窄很多,是哈尔滨冬季旅游的好去处。
龙塔总面积为16600平方米,其中塔座为13000平方米,塔楼为3600平方米,塔座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组成球冠形。塔身正八面型,塔体为抛物线形,中间是圆柱形井道,由七条银白色的铝合金板和九条深蓝色镀膜玻璃围护。龙塔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必达的旅游胜地,特色的美景、美食让人赞叹不已。
这里是整个哈尔滨的最高点,也是可以从上俯瞰整个哈尔滨全景的地方,还有旋转餐厅,一般比较适合情侣或者亲子家庭,虽然全国各地都有电视塔之类的,这个还是挺不错的。十二月的冰城,初雪过后,天空变得格外清澈。走在龙塔的玻璃环路上,看着下边的城市景色,给人不一样的冰城之美。
一楼“炎黄子孙圣坛”-黑龙江省内唯一以“炎黄”为主题的景观展项。二楼“大美龙江”风光展,以大幅墙面画展现了黑龙江各地景观。参观之后从一楼坐电梯到上层的透明环,需要戴鞋套体验。“云中漫步惊险环”周长60余米,长度是世界之最。之后就是徒步登塔了。
86米空中旋转餐厅-错落式旋转平台,是世界最大的空中错落式景观旋转餐厅。在塔顶看看落日余晖下的雪城,还可以在餐厅用餐。塔顶餐厅并不是十分好吃,但是是一种高处的体验。190米室内外观光平台,在龙塔露天平台,360度视角俯瞰城市景观。
龙塔中还有龙塔祈福馆,203米空中茶楼,冰城哈尔滨较高的休闲驿站和约会场所,吸引浪漫相约的年轻人、吸引别出心裁的商务人士,很多人在此梳理思绪、畅想未来。龙塔“祈福馆”为世界较高的空中祈福馆,与天咫尺,祥瑞天成。来到“祈福馆”一定要登鹊桥!徜徉于此,邂逅“福、禄、寿、喜、财”五福星。
深秋时节,本来是个雨雪天气,没想到天气突然转晴。龙塔在阳光下显现出来些许的清丽。登高望远景色迷人,高尔夫球场改建成的大型开放式公园,让人觉得到了英国的海德公园一样,心旷神怡,夜幕下的哈尔滨,美轮美奂。唯一就是觉得玻璃栈道有点模糊,夜场也能看到哈尔滨夜景。
二、东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东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代名词。
东北地区民居的结构
有钱有势的人家盖房子自然是不会用土坯来盖的,都会用石头和砖瓦来盖,样式也会多变一些,但无论怎么变化,其东北民居最基本的样式是不会改变的,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有钱有势的人家盖的房子自然是砖瓦结构的了,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无法盖砖瓦结构房子的,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为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
三、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如下。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
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苦顶,门窗开在南山墙。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
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
每栋房子开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点:
1、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作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2、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日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为了排水,房屋屋顶坡度大。为了防寒,房屋墙体厚、窗小,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地形特点来看: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
四、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是冬天严寒,墙体厚,窗户小,注意防寒、保暖。东北地区降雪较多,屋顶坡度较大,便于积雪的滑落,比较稳定,减少积雪的压力,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由来
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建筑就是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建筑,所以元朝人在建北京房子的时候是把满族人的民居给照搬过来了,永乐皇帝来的时候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了一番。北京皇宫到了清初就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了,所以清朝的皇上就把北京的皇宫按沈阳的皇宫样子进行了一番天翻地覆地改造。
五、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龙塔也被称为什么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塔。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塔高336米,亚洲著名高钢塔。2008年11月8日钢塔(龙塔)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高塔协会。
龙龙塔夜景龙塔夜景塔坐落于东北第一大城市哈尔滨,塔高336米,是一座集广播电视信号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告传播、环境气象监测、微波通讯、无线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塔。
自2000年对外开放以来,龙塔已成为哈尔滨十佳景区、黑龙江省标志性景观、黑龙江省最值得去的旅游景点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点。2008年,龙塔正式加入世界高塔协会,并于2008年、2009年分别获得世界高塔联盟颁发的年度员工奖和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