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有哪些特色?
安徽特色文化
黄梅戏 原名 “ 黄梅调 ”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 “ 桐城歌 ” 或 “ 黄梅歌 ”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 “ 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 荞麦记 》《告粮官》《 天仙配 》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 女驸马 》《 罗帕记 》《 赵桂英 》《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 牛郎织女 》、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 春暖花开 》《 小店春早 》《 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严凤英 、 王少舫 、 吴琼 、 马兰 等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 乱弹 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 拨子 。乾隆年间,拨子与 四平腔 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 西皮 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 “ 三庆 ” 、 “ 春台 ” 、 “ 四喜 ” 、 “ 和春 ” 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 汉剧 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 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名胜古迹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 5 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 “ 四绝 ” , 1990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 四大佛教名山 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 78 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 “ 巢湖风景三绝 ” ;著名的道教圣地 齐云山 ,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 “ 南岳 ” 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 45 峰、 86 怪石、 18 瀑等胜景; 琅琊山 以宋代 欧阳修 的《 醉翁亭记 》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 19 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 亳州 、寿县、安庆、 绩溪 、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 新安画派 、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 徽菜 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
省内还有 9 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 桐城 、 凤阳 、 蒙城 、 涡阳 、 潜山 、和县、 池州 、 宣城 。
安徽特产 安徽资源丰富,本省茶竹林特产丰富,全国 十大名茶 中,安徽占 4 个: 黄山毛峰 、 太平猴魁 、 祁门红茶 、 六安瓜片 。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竹编制品舒城舒席篾片细致薄软,曾在国际赛会上获奖。另外,滁菊亳菊也很有名。安徽是我国主要的中成药产地之一,名品有 铜陵凤丹 、宣城木瓜等。传统的亳州 古井贡酒 、淮北 口子酒 为荣获全国金奖产品。
著名果品有 砀山酥梨 、 徽州雪梨 、 怀远石榴 、宣州蜜枣、 三潭枇杷 等。水产以长江鲫鱼、 巢湖银鱼 、清水大蟹为佳品。特产风味食品有宿州 符离集烧鸡 、无为熏鸡、安庆 胡玉美蚕豆酱 、当涂采石茶干等。传统工艺品有文房四宝 宣纸 、 徽墨 、 宣笔 、 歙砚 ,以及 芜湖铁画 、 徽州木雕 等。集散于泾县的皖南特产宣纸生产有 1000 多年来历史,绵韧、洁白、不腐、耐折,是名贵的书画用纸,明《 永乐大典 》、清《 四库全书 》用之而得以久存传世,徽墨有 “ 药纸如漆,万载存真 ” 之誉而光辉千古。芜湖铁画出自明清,它吸取了传统国画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奇葩。
二、请问安徽有那那些特色文化
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等。
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代表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
二、文学
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庆府桐城县人(今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间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龙城画派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萧县的古称),挥洒于室,活跃于世,整个龙城书画活动沸沸扬扬。
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法,又冲破传统的束缚,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技艺日高一日,一时人才济济、高手林立,出现了吴作梓、刘云巢、张太平、王维翰、吴凤昭、吴凤祥(柳庵)、张昌、袁汝霖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境趋于相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画风流派,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在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
四、饮食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发端于南宋年间徽州歙县,徽州因处于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千种。
三、谁介绍下安徽寿县文物古迹
铜 铸 十 八 罗 汉
铜铸十八罗汉,原在县城北门内圆通寺,1962年移入报恩寺。现存15尊。这些造像体积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态栩栩如生,其造型则表现出简练浑厚的特点。由像背刻字知其铸造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这些造像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金 棺
金棺,置于银棺内,亦头北尾南,6片黄金薄片铆合制成。长10厘米,宽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头亦有双扇假门,门扉装两只金丝环,门楣饰连球纹,门上方及左右侧皆伸出莲瓣形背光。棺身全为忍冬纹,内底部凸现“重佛舍利”四楷体字图案,文字俱为捶揲而成,棺内装满“舍利”。
银 棺
1977年,寿县报恩寺宋塔地宫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内,头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盖宽8—9厘米,口宽7.4—8厘米,是用银质薄片捶揲铆接而成。棺盖饰“双龙戏珠”图,一侧饰佛子10人作缓步徐行或敲钹,似送葬祭祀式;一侧饰如来佛半卧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头为双扇假门,有门钉4行,每行8枚,有衔环;门前为6级台阶,两侧各立一侍者,棺尾饰一合掌坐佛于正中。
楚 大 鼎
楚大鼎,又名“大侣鼎”、“铸客鼎”。民国22年(1933年)在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为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历史地位仅次于国宝司母毋大方鼎。
斗鸡台遗址
斗鸡台亦称北鸡城。遗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寿(县)正(阳)公路北侧,邸家小郢西60米处。相传为楚王斗鸡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于四顶山南坡,即八公山东,四顶山南,合(肥)阜(阳)公路寿县段北不足百米处。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吴坤修楷书“汉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之寿县人民政府拨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护土墙,迎面镶石刻保护标志、重修墓碑记和管理规定。墓南铺筑连接合(肥)阜(阳)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设有青石栏标。为寿县城北又一处引人注目的胜迹。
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
柏家台遗址
1985年4月,在寿(县)蔡(家岗)公路拓宽工程施工中,于今东津渡西公路边沿发现一古代建筑遗址,总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因遗址天柏家台村,故名为柏家台遗址。省、县文物研究工作者,对遗址作了发掘,发现有大型石柱础、长方形铺地灰砖和四叶纹、山字勾连纹槽形砖,凤鸟纹、树云纹圆瓦当等遗物,建筑规模宏大,器物纹饰丰富多彩。参加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亦专程来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该遗址可能是楚郢都寿春城内宫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发现。”
地方特产
寿 柴 胡
寿县北山所产柴胡,质地明净,药效好,为医家所推崇,称之为寿柴胡,以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产之柴胡。明代列为贡品。嘉靖《寿州志·贡赋》载,每年进献北京9斤,南京10斤。
草 莓
寿县草莓汁多味甜,营养丰富,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全县种植面积三千多亩,为安徽省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经寿县水产公司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出口,销往日本、台湾等地。
历 史 名 砚 --- 紫 金 砚
是千年有文化瑰宝。远在宋朝研究名石名砚的学者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一书中载有"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扣之有声"之说,《石谱》所说砚即为紫金砚。
淮 王 鱼
淮王鱼,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形似鲶鱼,呈鲜黄色,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现代再版的《鱼类养殖学》一书改称其为“回王鱼”。
淮王鱼是天然鱼类,多产在迎水寺、沫河口、硖山口一带的岩洞、石缝、洞穴之中,现水产科技部门,正在研究淮王鱼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贵的佳肴将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郝 圩 酥 梨
因产于寿县北山郝圩村而得名,梨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15万担。传说郝圩酥梨是200多年前由帮工砀山梨园的寿州人带回北山繁衍成林的。梨质酥脆细嫩,汁多无渣。
八 公 山 豆 腐
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 清朝汪汲的〈事物原会〉说:西汉古籍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刘安是汉刘邦的孙子,建都于寿春(即今寿县),招宾客,方士数千人,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不想炼丹不成,反以黄豆.盐卤(又有说石膏)做成豆腐。关于八公山豆腐还有一种传说: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忽见对面北山下来八位老人,虽须长齐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飞。刘安大惊,疑是神仙,便求长生不老妙方,老人说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刘安如法炮制,得豆腐。从此,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