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北京的特色是什么?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历史悠久时至今日,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特色的,无外乎是著名的长城、故宫、四合院、胡同,以及京剧、烤鸭等

1、长城(民族精神文化符号)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长城一方面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能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得到益处。长城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之一。

2、故宫(皇家建筑文化符号)故宫是最能体现老北京特色的地方之一,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是这样评价的: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故宫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

3、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文化符号)四合院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北京四合院是北京的建筑标志之一,它象征着一种文化,如今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贵”。近些年由于旧城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已经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现存的北京四合院有多种,有制式标准的老四合院,有拥挤但温情的大杂院,也有现代气息的新四合院。

4、北京胡同(城市格局文化符号)北京胡同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路线、建筑发展的脉络,它还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作为最能体现老北京特色的地方,有些胡同的历史已经几百年。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里。

5、京剧(戏曲文化符号)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北京京剧院”成立于1979年,这是经由国家文化部评定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国家京剧院”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22号,成立于1955年,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京剧不仅是北京特色文化元素,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名片,肩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

6、相声(曲艺文化符号)

相声是全国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也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东西。MAIGOO小编从“搜狐早晚报”的报道中了解到,成熟的相声形式产生于清末民初的北京,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相声在北京城市文化中仍然是余响不绝。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单,相声位列其中。

7、北京大学(教育文化符号)

北京大学是中国国立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还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学术上看,北大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它对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鲁迅曾经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京大学是北京的教育文化符号。

8、老舍(京味文化符号)

老舍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其独特价值表现在对“京味”文化的表现上。老舍的作品特点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话描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北京城,刻画带有皇都贵族气质但又有些迂腐的北京人,还有那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北京市民的口语,是老舍创作语言的主要来源,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京味的纯正、漂亮、活泼、通俗易懂。

9、北京烤鸭(饮食文化符号)

要说中国哪里的烤鸭最好,大部分人都说是北京,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北京特色美食——北京烤鸭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了文化的标签。现阶段,北京烤鸭比较著名的有三大品牌——全聚德、便宜坊、大董。全聚德是中华老字号,1864年创建,1999年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便宜坊也是老字号,形成了以焖炉烤鸭为龙头,鲁菜为基础的菜品特色。大董则定位高端,1985年成立。

10、老北京糖葫芦(小吃文化符号)

北京的糖葫芦,在城市中的地位大概可以和东北道口的烧烤摊儿、上海街头的油墩子相当。北京糖葫芦已成为标志性的北京文化特色。北京的冰糖葫芦最盛行于民国时期。老北京时期,不同地区糖葫芦粗细档次和销售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几种类型。在食品店、公园茶点部或戏院里的,糖葫芦常摆在玻璃罩的白瓷盘里销售。还有边推着车边吆喝的。糖葫芦制作精致,品种众多,有山里红、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的各种糖葫芦。

二、北京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一、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二、北京的胡同

“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

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三、北京的京剧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

四、北京的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北京的相声发源地是北京天桥。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五、北京的天桥

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

三、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3、北京庙会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4、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5、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四、北京的特色传统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胡同,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3、京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4、相声,民间说唱曲艺。

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

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

5、庙会,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

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四合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胡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