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非洲的风土人情,地域特点,民俗习惯的资料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为世界第二大洲,仅次于亚洲。
因赤道横贯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区终年炎热,故称为“阿非利加”,简称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腊文阳光灼热的意思。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非洲有1/3的居民属于黑种人,其余属白种人和黄种人。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政区与国家
非洲目前有56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将非洲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东非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塞舌尔。西非通常包括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加那利群岛。中部非洲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部非洲通常包括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圣赫勒拿等。
经济
黄金、金刚石、铁、锰、磷灰石、铝土矿、铜、铀、锡、石油等的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轻工业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为主要。木材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制材厂较多。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 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农业在非洲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有麦、稻、玉米、小米、高粱、马铃薯等,还有特产木薯、大蕉、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的产量都很高。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头数多,但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粗放落后。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近年来淡水渔业发展较快。非洲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的一个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多数交通线路从沿海港口伸向内地,彼此互相孤立。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另有铁路、海运等方式。南非共和国、马格里布等地区是非洲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的地区。撒哈拉、卡拉哈迪等地区则是没有现代交通运输线路的空白区。目前非洲有公路约130多万千米,铁路约78000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2000千米。海运业占重要地位。航空业发展较快。
自然地理
海岸线大陆海岸线全长30500千米。海岸比较平直,缺少海湾与半岛。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岛屿数量最少的一个洲。除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外,其余多为小岛。岛屿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不到3%。
非洲大陆北宽南窄,呈不等边三角形状。南北最长约8000千米,东西最宽约7 500千米。非洲为一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明显的山脉仅限于南北两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 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60%以上。海拔2 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地势大致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刚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一线为界,东南半部较高,西北半部较低。东南半部被称为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称为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为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罗河上游盆地、刚果盆地(面积约500万千米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和乍得盆地等。非洲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 895米,为非洲最高峰。东非大裂谷:为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分布着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达5000米以上。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裂谷带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经红海至死海北部,长约6400千米;裂谷带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罗河河谷,长约1700千米,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为非洲陆地最低点。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积777万平方千米;西南部还有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
非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为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洋外流水系包括赞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及非洲东海岸的短小河流、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河流等。非洲的内流水系及无流区面积为95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1.8%。其中河系健全的仅有乍得湖流域。奥卡万戈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十分干旱,多间歇河,沙漠中多干谷。内流区还包括面积不大的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不同于其它干旱内流区。非洲湖泊集中分布于东非高原,少量散布在内陆盆地。高原湖泊多为断层湖,狭长水深,呈串珠状排列于东非大裂谷带,其中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 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是非洲最高的湖泊,海拔1830米。乍得湖为内陆盆地的最大湖泊,面积时常变动。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终年几乎无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达10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及山地的向风坡降水较多。
二、非洲的文化?
非洲传统文化习俗穿衣服是不吉祥的
爱美,讲究服饰,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非洲有例外。乌干达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就认为穿衣服是不吉祥的,会招致祸害。在往昔殖民统治时期,卡拉莫贾地方被视为"禁区",卡拉莫贾人亦被看作"野人",不准与内地人接触。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卡拉莫贾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丝不挂,妇女有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乌干达政府也曾在那里推行过强制穿衣运动,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个别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愤怒的人们撕得粉碎,其人还在众人胁迫下,不得不将衣服碎片当场吞下。
非洲人的发式
在非洲,发式很有讲究,它可以表明人的民族属性、社会地位及宗教信仰。可以说,非洲人发式的不同形式和风格,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并代表着他们的审美情趣。
男子发式
在马里的图阿雷格地区,你会偶尔见到一位头扎蓝巾,蓝巾上束着刻有漂亮花纹的铜箍,这就是当地的头人,你必须对他表示尊重和敬意。肯尼亚的马萨伊成年男子,戴一种用狮子毛制成的帽子,表明自己是一位勇士,曾亲手杀死一头狮子,狮毛就是从那头狮子身上取下来的,但这种帽子只能戴七年,七年后,他必须再去猎杀一头新的狮子,以证明自己仍是一位勇士。图尔卡纳的老年男子,特别爱护晚辈们精心给他梳理的头发,因此晚上睡觉时要戴上一顶木制头套,以防头发凌乱,因为晚辈们是不能天天替他梳理的。尼日尔沃达比地区的豪萨族男子,对美的表现是古老而又奇特的,但也逐渐有着现代化的趋势,他们头上扎着传统的五彩缤纷的羽毛头巾,而又戴上一幅时髦的太阳镜,以示他是美男子。几内亚的科尼亚克族男人的发式很复杂,在四周剃得净光的头顶上,梳着一个高高的公鸡冠式的发型,这是力与美的标志。按迷信说法,公鸡是宝贵品质的化身。在非洲大陆的西部有句俗话:“发式打扮人”。成年人头发的造型并不逊色于青年人。马里人和班巴拉人尽量把发型弄得很高,象羊犄角一样。柏柏尔人的发式很象驼峰。在某些情况下,人必须模仿骆驼。对于柏柏尔和图阿雷格这些游牧民族来说,他们象需要空气一样,需要具备骆驼那种刻苦、耐劳、朴素的品质。南非祖鲁族的军人把头发集中在脑后梳条长辫子,象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并且用油脂,泥土和其他粘合物制成的定型物,把发式粘固定型。乌干达讲求实际的迪迪族男子,把头发梳成蘑菇伞形,以便保护眼睛,防止耀眼的阳光直接照晒。
妇女发式
非洲妇女在发式上有着独特表现他们情绪特征、美貌或者地位的方式。如果你遇到一位剃光头的妇女,几乎可以肯定,她是个孀妇。在尼日尔,小孩头上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几内亚的高尔贝族妇女,把头发挽成突出前额的发式,这是表示对某人的尊敬,如真主、医生等,因为是他们曾经从灾难中拯救过他们的父母。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头发蓬松散乱,这往往表示他们在服丧。苏丹托波萨地区已婚妇女,把头发编织成许多小辫子并涂上油脂,脸颊上则刺满花纹,且在脖颈上套着十几个铁圈。有的理发师,心灵手巧,知道非洲女人总是不忘梳妆打扮的,因此他们根据民族特点,先把头发横向分开,然后再纵向分开,在前脑门上梳个三角形的发髻,然后用那灵巧的手指从头的一侧抓起一绺头发,在后脑勺上编成发辫,用树枝发卡固定在头上某处,把双鬓的额发理得蓬松有序或梳卷得形态潇洒而富有魅力。为了不使这种发型散落,就涂上发油,再撒上薄薄一层粘土,然后喷洒上香水使其发出馨香的气味。在农村,漂亮女子的头发上涂熏衣草、檀香树、石竹等植物芳香油脂,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总之,非洲人的发式,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独特表现各自风格的方式。有人说,非洲发式“至今还是个谜”。
非洲美食风情:
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
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
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非洲的民居建筑因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犹如群星散落非洲大陆,蔚为奇观。
真主柱屋:西非富拉尼族人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与世隔绝的神秘性。他们的真主柱屋是以28根木杆搭成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的架子,终年用树皮作屋面。雨季加厚,旱季去薄。室内三面支床,一面是门。门朝圣地麦加方向,意在求真主保佑。
半边楼:尼日利亚都卡瓦族人的住宅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造。前面一半因地势低,放建成楼房,后一半因地势高,故建成平房,俗称“半边楼”。传说这种楼房能祈求到风调雨顺。
四水归一房:因房屋四面相连,其屋面联结处构成四个槽子。下雨时,雨水顺四槽流下,注入院内渗井,或从檐下水沟排出,故民间称为“四水归一房”。这种住房适合贝宁湾温湿的气候。
海带草房:这种房屋是多哥沿海的一种最具特色的草房。当地盛产细长海带草,晒干后质地坚韧。渔民建房,屋顶建得很陡,屋脊建成卷棚式,上盖海带草,浑圆厚实,远望像大鱼脊梁,俗称“海带草房”。它造型奇特,且能防腐、防热、防风,不易倒塌。
围蛇屋:加纳东部人建的一种弧形或方形建筑群,像城堡一样将主体包围起来。因其靠山坡而建,呈阶梯状,层层叠叠,有盘蛇之状,而被称为“围蛇屋”。围蛇屋造形优美、雕梁画栋,内建有厨房、天井、水井等,设备齐全,可达到防御外盗、安居乐业的要求。
复杂的非洲婚俗
非洲的婚姻制度非常复杂,伊斯兰教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他宗教也有一夫多妻的。在非洲,尤其是在广大农村里,还存在着大家庭制度,妇女们担负着沉重的劳动。全家大部分土地公有。家长在精神上和经济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指挥家庭成员劳动,处理全家的劳动产品和财产的分配。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大家庭制度也逐渐趋向瓦解,愈来愈多地为小家庭所取代。
近些年来,婚姻只限在本部族人中进行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在乡村却依然风行。刚果各部族禁止同一家族的男女结婚。津巴布韦的绍纳人规定奉祀同一图腾的人不能通婚。长年靠放牧为生的坦桑尼亚马赛族严格奉行族内婚姻制,凡同族外女子结婚的男人必将受到惩处。马达加斯加的麦利那人,为了维护本部族的经济利益,男子也只能同本部族的女子结成姻缘。多哥的塔姆贝尔人却兼而有之,既主张同一部族内两个家庭之间通婚,也允许用21筐黍或4头牛从别的部族“买”回妻子。古老的俾格米人的婚姻习俗与非洲其他部族不同,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且婚姻往往是在同辈兄弟姊妹之间进行。他们还实行换婚制,即某个男子若娶了一个女子为妻,则要把自己的姐妹(或堂姐妹)许配给女方的兄弟(或堂兄弟)作为交换条件。
非洲青年男女的婚配大致有如下三种途径:其一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的家长或通过亲自协商,或托媒人为其子女订下终身大事;其二为男女自由恋爱;其三是少数部族的指腹为婚。
三、非洲人文地理特征(从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说)
1.经济:
非洲分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但由于两者之间的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常常将其作为两个独立的单元。
主要讲一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它是黑色人种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和人最集中的地区,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普遍存在日益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一地区是受益最少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不断被边缘化地威胁。
区域经济特点: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区域,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因长期的殖民统治等原因,致使其独立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近年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已达到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农业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部门,工业基础薄弱,且多为农、矿原料的初加工。
2)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显著,按区位可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为东非、西非、中非、南非四个地区。从区域发展水平来看,南非最高,其次是西非、中非和东非,这在生产力分布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形成了明显差异。
人文发展与现状:
1)政治地图的演变:以前多为欧洲的殖民地,后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2)高速增长的人口和复杂的民族:以黑色人种为主,人口增长快,人口的低龄化现象严重,同时人口分布极端不平衡。
文化:
非洲的语言约近千种,方言则更多,而大多数语言还没有文字,靠传教士和殖民地官员用拉丁字母或阿拉伯字母记录这些口语。这也反映了非洲语言的孤立,在发展过程中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从撒哈拉以南到南非之间,可分为三个语系: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伊桑语系和尼罗-撒哈拉语系,其中尼日利亚-刚过语系占90%以上。
宗教:
主要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主要是由移民被迫进入非洲而传入的。
自己从教材上找的资料,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没有写上来,如果有具体的疑问可以再问然后再帮你找找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