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六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作文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阜阳的。

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有的东西;一个国家若要成为该民族的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有这样一则材料: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在得知是广州生产的后,又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中文,即汉语,厉经千年,几经演变发展到现在。这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连外国人都在学习,而在它的发源地,在自己国家流通的商品上,竟是洋文说明。洋文,尤其是英文的广泛使用,也许是一个趋势,但在中国国内,还是汉语更容易让人接受。与这些现象相反,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在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表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难道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不值得引以为豪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1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2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3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4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5初一初二不扫地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二、安徽阜阳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安徽阜阳端午习俗介绍

1、除了包粽子,阜阳最普遍的端午习俗就是各家各户挂艾草。人们把艾草插在大门两边、窗户上,以阻挡病邪进入家中。等艾草干了收藏起来,以后再拿出来用。

2、有民谣说:五月五,包好粽子过端午。与全国各地一样,粽子是阜阳人端午节餐桌上的主角。从形状上说,其他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等,而阜阳主要是三个角的粽,也有地方包四个角的。在阜阳,端午节前后是芦苇叶最茂盛的时候,柔韧度恰到好处,正好用来包粽子。不同于南方的咸肉粽,阜阳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蜜枣,为了增加甜度,吃的时候还会蘸白糖。

三、问一些民歌民谣,哪些是见景抒情,哪些是对答哪些是引经据典

小放牛:

(问)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哎,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

(答)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

哎,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

对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

么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

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

做的什么粑?此花儿叫做

呀得儿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

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

红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

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

做的是黑粑。此花儿叫做

呀得儿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

叫做荞麦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

此花儿叫做

呀得儿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

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

此花儿叫做

呀得儿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

叫做莲蓬花。

面朝东,什么花?面朝东,是葵花。

头朝下,什么花?头朝下,是茄子花。

节节高是什么花?节节高是芝麻花。

一口钟是什么花?一口钟是石榴花。

八十岁的公公喜爱什么花?八十岁的公公喜爱万字花。

八十岁的婆婆喜爱什么花?八十岁的婆婆喜爱纺棉花。

年轻的小伙子喜爱什么花?年轻的小伙子喜爱大红花。

十八岁的大姐喜爱什么花?十八岁的大姐爱穿一身花。

郎对花姐对花,不觉到了我的家。

猜调:

小乖乖来小乖乖

我们说给你们猜

什么长长上天

哪样长海中间

什么长长街前卖嘛

哪样长长妹跟前喽哟嗨

小乖乖来小乖乖

你们说给我们猜

银河长长上天

莲藕长长海中间

米线长长街前卖嘛

丝线长长妹跟前喽哟嗨

小乖乖来小乖乖

我们说你们猜

什么圆圆上天

哪样圆圆海中间

什么圆圆街前卖嘛

哪样圆圆妹跟前喽来

小乖乖来小乖乖

你们说我们猜

月亮圆圆上天

荷叶圆圆海中间

粑粑圆圆街前卖嘛

饼子圆圆妹跟前喽来

浏阳河就不用贴了吧。

对花(安徽涡阳民歌)

1.俺说个花来谁对个花呀,什么子开花树底下呀?这个样的花名瞒不了俺呀,紫金树下蜜蜂绕哇。飞呀绕来再飞再绕,飞出一个蜜蜂,扔儿扔儿的绕喂。迎风花开树底下呀,迎春开呀喝了一口梅子,吃了一个莲子,叮铛扑哧依吗嗨嗯嗨哟嗨吱拉咯噔嗯嗨哟嗨吱拉咯噔金钱,梅花落来哎嗨哟。

2.俺说个花来谁对个花呀,什么子开花水面上插呀?这个样的花名瞒不了俺呀, 荷叶上边蛤蟆跳哇。蹦啊跳哇再蹦再跳,蹦出一个蛤蟆,登儿登儿的跳喂。莲蓬开花水面上插呀,莲蓬开呀喝了一口梅子,吃了一个莲子,叮铛扑哧依吗嗨嗯嗨哟嗨吱拉咯噔嗯嗨哟嗨吱拉咯噔金钱,梅花落来哎嗨哟

牵牛开花吹喇叭(安徽宿县民歌)

1.俺说一来谁给个一?呀儿哟。 谁给个一?呀儿哟。什么开花在水里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你说一来俺这个一呀儿哟,俺这个一呀儿哟,梨莲开花在水里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

2.俺说三来谁给个三?呀儿哟。谁给个三?呀儿哟。什么开花肩并肩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你说三来俺这个三呀儿哟,俺这个三呀儿哟,芝麻开花肩并肩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

3.俺说六来谁给个六?呀儿哟。谁给个六?呀儿哟。什么开花手拉手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你说六来俺这个六呀儿哟,俺这个六呀儿哟,大豆开花手拉手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

4.俺说八来谁给个八?呀儿哟。谁给个八?呀儿哟。什么开花吹喇叭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你说八来俺这个八呀儿哟,俺这个八呀儿哟,牵牛开花吹喇叭呀,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呀儿哟哟一个呀儿哟

姑嫂对花(安徽阜阳民歌)

小姑子!么事子?我打个花来个你猜猜。大嫂子!小姑子!你打的花名是啥子来?什么子开花面朝东呀,面呀面朝东呀面呀面朝东呀,此字向下你来猜什么子花儿开?大嫂子!小姑子!你打的花名我晓得。葵花呀开花呀葵花子开花面朝东,葵花子开花呀葵花开花面朝东葵花子花儿开,葵花开花面朝东葵花子花儿开。

四、安徽的民风民俗

安徽的民风民俗有

1、九华山庙会

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远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纷至。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

大型的佛事活动有:百岁宫金堂佛像和无瑕真身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纪念金地藏(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法会、祗园寺传授三坛大戒和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法师道场地址证会等。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四大佛山联谊会、海内外高僧大德座谈会等。

2、阜阳火把节

阜阳地区称中秋节为火把节。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其后不久,颍州民间每至中秋节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红巾军,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燃,摇来摇去,待燃尽返。当地习称“撂火把子”,至今不衰。

3、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4、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5、阜阳剪纸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拓展资料:

1、中国巢湖渔火音乐节  

中国巢湖渔火音乐节将在安徽合肥巢湖举行,从中庙到姥山岛的巢湖湖面渔火映湖美景;湖畔举办“大湖之夜”音乐会、湖鲜美食嘉年华、舞龙舞狮大赛、光影巢湖摄影大奖赛等诸多精彩活动,为合肥市民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2、中国黄梅戏艺术节

是针对我国著名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而开展的一个文化艺术节,1992年10月6日诞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是中国第一个黄梅戏艺术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的重要艺术节之一,是安徽省安庆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国(萧县)伏羊节  

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萧县、宿州、淮北等地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4、中国国际吟诗节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遗风,增进国际友谊与文化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徽马鞍山市从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阳节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吟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