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音乐的特点?
陕西省境内的民间音乐从整体上呈现出陕北民歌发达、关中戏曲和曲艺兴盛、陕南种类多样但影响较小的地域之别,同时有音乐文化中心区与过渡区的差异仅从民歌来看,在陕北与陕南形成了绥德、紫阳两个民歌中心,而且民歌的体裁在全省境内呈现非均质分布。形成如是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陕南山地的地貌差异,其二是古代音乐文化,其三是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和治所的兴废变迁所至。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陕南民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和渭河以北。
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夫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二、说说你家乡的特色有哪些?
一:延边大米
主要出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该州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主产区。延边大米品质优良,食味上佳,其粒形整齐、色泽莹白、透明度强、软硬适中、粘性适度,做出的米饭油润可口。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延边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孕育了延边丰富的土特产资源,还有各种珍贵的药材
二:人参
人参又名棒槌,与“貂皮”、“鹿茸角”一起被称为“东北三宝”。人参自古誉为“百草之王”“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是护肤美容的极品。
人参的肉质根为着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三、鹿茸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密生绒毛的幼角,以其“得天之精”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滋补品,与“人参、貂皮”一同被称为“东北三宝”。
鹿茸主要含有脑素和激素样物质雌酮,另外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生精补髓,益肾助阳等功效。鹿的系列产品鹿角胶、鹿鞭、鹿尾、鹿筋、鹿胎等也同鹿茸一样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外药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三、在家乡有什么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吗?请简要介绍。。
我不知道你哪里人。我是闽南人。我们这边 就有。比如南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 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四、东北地区的音乐有什么特色
东北
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
脉相承,东北民族民间文化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生长
东北大平原上
满、锡伯、赫哲、鄂温克等民族
早
区域文化
主流
历史进程
又吸收融合汉、蒙、回等民族文化
精华,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和多元化文化共生
东北地域文化
东北
地域文化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丰厚
土壤
大量
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东北地区同样
国古文明
摇篮之
,东北
民族民间文化
华民族优秀文化
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各民族和
们创造
民族民间文化,
独特
魅力成
华民族艺术宝库
朵奇葩
东北
民族民间文化
其雄健豪放、清新自
、质实贞刚
格调,
北雄南秀异彩纷呈
华文化增加了新
因子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
形式与特征
提起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人们自
会想起东北
民歌、大秧歌、二人转等艺术形式
们既
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典型代表,也
东北满、汉等民族文化大融合
结晶
20世纪30年代
著名东北女作家萧红
《呼兰河传》
书
第二章开首
样写道:
呼兰河除了
些卑琐平凡
实际生活之外,
精神上,也还有
少
盛举,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写下
些文字
时候,萧红未必想
有关音乐
问题,
段文字却有代表性,
般人提起东北民间音乐,往往
能会想
些,也
说,东北
民族民间音乐
秧歌里,
祭祀
,
二人转和地方戏
舞台上
东北民歌
对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汉族小调
统称
东北民歌
特点
诙谐、风趣,许多歌曲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
活
俏
浪
逗
特点
东北
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各省,
们与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了风格独特
东北民歌
东北
民歌泼辣、爽朗、火爆、粗犷风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
种热烈、率直、豪放、淳朴
性格
东北民歌
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
少修饰
东北民歌旋律优美、自
流畅,语言质朴、感情率直
平稳
有时猛
会出现六、七度大跳,
旋律跌宕起伏
同时大量衬词
使用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情感
表达,使旋律更加流畅上口
节奏规整,与歌词结合紧密,多采用2/4拍,呈现
种字多腔少,前密
疏
状态,
种节奏形式给自
流畅
旋律
有力
推进,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
地方特色
调式上,东北民歌
小调
主,
宫徵调式
多,也有商羽调式
大秧歌
从关内走来
张志康先生撰文《胶州秧歌与大秧歌起源》考证说:
《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
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
改
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
些简单
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
小调,
们重返家乡
,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
期,逐渐成
定形
舞蹈秧歌
’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
词
由来
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
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
劳动小曲
胶州所
有南方秧歌,
因
胶州
唐宋时期
北方
大
港口
北宋时期作
北方唯
设置市舶司
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
联系
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
往来,南方
文化艺术
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
胶州秧歌应该
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
精华,形成
新艺术形式
无论
说,东北大秧歌
从山海关
边走来,
点
肯定
央电视台热播过
电视剧《闯关东》反映了历史上
重大
自发事件,
事件
结
之
,便
秧歌带
了东北,并且
相当长
时间里,成
东北人民
重要
娱乐活动
东北大秧歌
集歌、舞、戏曲
体
综合艺术形式,其主要
风格特点与东北文化
总体风格相
致,
东北大秧歌
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
特点,又有稳静、幽默
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
(3)
音乐分两部分,演唱音乐和乐器伴奏音乐,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打击乐器和唢呐
东北大秧歌
节奏欢快、泼辣,使秧歌表演更加热烈
东北秧歌音乐
调式
宫调式、徵调式较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
乐曲较
少见
宫调式、徵调式较
明亮
二人转艺术同样体现了东北文化
风格特征,
东北
重要
地方戏
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
艺术形式,形成与清
叶,源于东北民歌和大秧歌,吸收东北大鼓、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评戏、河北梆子等曲调构成
独有
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东北淳朴
民风民俗和东北人
性格、情感和精神风貌,
大程度上体现了东北文化
内核
二人转
内容带有浓厚
喜剧色彩,唱本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喜剧效应
其表演风格
突出
特点
舞蹈
来自东北大秧歌
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等基本功,同时还吸收了许多民间舞蹈成份,
武打、耍扇子、耍手绢等技巧
东北民谚
宁舍
顿饭,
舍二人转
表明了二人转
东北民间受欢迎
程度,
已成
东北百姓重要
精神食粮
里我们
能
说
唢呐,
东北民歌和戏曲
伴奏
,唢呐
缺少
主要乐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唢呐
没有东北
地方戏曲
确
样,
把唢呐拿掉,东北
民族民间音乐
无法想象
有人曾
东北
唢呐和别
地方
唢呐做过对比,结论
样:和陕甘
带
商调和羽调
多、旋律凄美温婉
样,东北
唢呐
宫调、徵调居多,情绪活泼,节奏轻快,调性明亮,旋律激进亢奋,主题大多积极乐观
唢呐
有意思
东西,
既能吹悲,又能吹乐,刚刚
家吹过丧葬,反过头又跑另
家去吹嫁娶,
国
民间
东西
唢呐
国传统民族乐器,
民间无论
红白喜事,
乐礼
,唢呐都
缺少
几件乐器之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和阿拉伯,金元时传入
国
了
里,我们
向纵深进入了
秧歌和唢呐皆非东北原有,东北人何
选
了
们而且
万千乐器
独重唢呐,又何
接纳、演变和发扬光大
过程
使东北音乐形成
俏浪、喜庆、热闹、火爆
样
种风格和特点?总观东北民族民间音乐,
热闹和喜气洋洋
主,
也许
偶
,其
应该有深深
文化影响
起作用
综上所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
突出特点
说
俏浪,喜庆,热闹,火爆
三种艺术形式
东北
普及、
广泛、
喜闻乐见
民间文化,具有浓郁
东北地方风情和特色,
与东北文化总体特征相
致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
说
文化,人们常想
些古老
经典,
并
文化
全部,文化还包含民俗,民俗也
文化,而且
文化
非常结实
部分,而
地方
音乐往往
种文化乃至
种文化影响下
民族精神
集
、
具体、
彻底
体现
种民俗文化
人类文明传承
重要
部分,
服务于百姓
大众文化,
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
朴实
人类文明
东北民俗文化
核心传统与本质精神被挪移
二人转
代表
地方戏曲和艺术
得
释放,
二人转
视
其
地域了解东北社会
及东北民众
面透镜
同巴厘岛
岛民
戏剧化
‘斗鸡’游戏视
‘对自己心理经验
解读,
们讲给自己听
关于
们自己
故事’
样,东北民众
‘二人转’想象成
说给自己听
种民间叙事,里面充满了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与社会转型
规劝和理想
种俗文化包含着火爆、热烈、风趣、幽默
风格特征,正
种俗文化
鲜活、真挚、纯朴吸引、感动着人们,并
人们所接受
并且通过
种俗文化让我们了解了东北、了解了东北人、了解了东北
民族民间音乐
东北俏浪
唢呐反映着
种民俗文化
精神,而东北民俗文化也
有渊源
,
渊源
关内,
和
原文化,和整
华夏文化
分
开
,1985年春,李泽厚先生
次题
《
国
智慧》讲演
提出
乐感文化
说,2005年,李泽厚先生又出版《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书
说:
从古代
今天,从上层精英
下层百姓,从春宫图
老寿星,从敬酒礼仪
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
‘摆龙门阵’(‘茶文化’),从食衣住行
性、健、寿、娱,都展示出
国文化
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
去追寻幸福
情本体特征
尽管深知人死神灭,有
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却仍
畏空无而艰难生活
从李泽厚先生
段论述,
看
东北民俗文化
源头,也
看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
文化乃至民族精神
基础
东北
民族民间音乐
喜庆热闹
,虽
也有略显沉重
民歌《月牙五更》,也有悲伤得让人几近窒息
乐曲《江河水》,
主流,东北音乐
主流有节日
气氛,有春联和双喜字
红,有鞭炮
炸响
从喜庆热闹
东北音乐
听出东北人
乐观,
,从另
方面,也
听出对灾难困苦
遗忘,
也许
值得注意
五、东北音乐的特点有什么?
1、内容方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
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地区。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调式方面,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
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3、旋律方面,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二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或“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人民很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扩展资料
东北音乐分类:
1、山歌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2、歌舞曲
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3、萨满调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哦。
4、长调
长调主要流行于黑吉辽的蒙古族自治县以及位于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
5、呼麦
呼麦主要流行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
6、说唱说部
乌钦(达斡尔族)、朱春(满族)、摩苏坤(鄂伦春族)、伊玛堪(赫哲族)、乌力格尔(蒙古族)等民族说唱说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