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南哪一座寺庙被藏在峭壁上,还能坐拥陕南第一大铜佛?

灵岩寺被藏在峭壁上,还能坐拥陕南第一大铜佛

在陕西汉中略阳县,有一处旅游景点,十分稀奇,因为游客来到这里之后,能够看到这里有一座特别神奇的古寺,它被建在嘉陵江畔悬崖峭壁上,两个天然形成的大溶洞里面,大部分寺庙内都能看到大雄宝殿,但是这座寺庙却看不到溶洞就成了祭拜佛祖使用的殿堂,这里被称为略阳第一景,也就是灵岩寺。

灵岩寺始建于唐朝,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寺,就在距离略阳县城只有7里地的地方,而且所建位置很特殊,被建在了玉文山腰峭壁上面,为此它被称为陕西唯一的“溶洞古寺”。只是现在的灵岩寺已经看不到僧人出没了。

到了玉文山腰处,对着嘉陵江的方向,是能看到两大溶洞的,这两个溶洞一前一后,距离比较近,前一个溶洞内,能看到一只“金龟”因此这一溶洞就被命名为“金龟洞”。后面一个溶洞里面,则有一尊“睡佛”,古寺建成以后,这里再次雕刻了很多石罗汉,所以才被称为“罗汉洞”的。大部分游客去过的寺庙不在少数,估计在溶洞里参与祭拜的寺庙会是头一次吧!

目前已被称为溶洞古寺博物馆了,令游客欣慰的是,来到这里之后,能够看到古韵味十足的建筑物,以及奇特形状的溶洞景观。进入灵岩寺以后,再往寺院大门前行时,需要穿过两个“之”字形弯路,中间需要通过供奉药王孙思邈的“药王洞”,之后就可以前往寺院山门了。

来到景区以后,就能看到博物馆的办公大楼了。继续向前,就能看到非常醒目的“天王殿”三个大字,四大天王分布左右。游客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第一个溶洞“金龟洞”。游客来到洞外,并感觉不到溶洞的大小,等走进溶洞以后,才能感受到它的宽大无比,犹如进入神仙洞窟一样,古人们在洞内修建了一座“四合院”似的,洞口正前方,修建了三层“望江楼”左右两边还建了配殿,中间专门了一个圆形水池,水池正中间还种了两棵棕榈树,景致很是独特。

只可惜,此处的所有建筑都很到位,唯独看不见大雄宝殿。洞窟下面设了三个佛龛,还供奉着三尊佛像,中间位置就是始建于1511年的毗卢遮那佛,被誉为“陕南第一大佛”。进入洞中,顺着小路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位于洞府深处的“金龟”了。想要游览罗汉洞的话,就可以前往下一个溶洞进行观览了。

凡是来过这里的游客,都觉得,这里就是游客们是向往到达的旅游地点,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亲自来一趟,见识一下与众不同的古寺庙。

陕西有座千年古寺,建于悬崖峭壁上,还是陕西“唯一的溶洞古寺”

二、陕西民居屋顶的建筑特色

陕西民居是指陕西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陕西关中,陕南,陕北地区民居形态迥异,各不相同。陕北地区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 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关中民居

比较有代表性的要属党家村。党家村约有660多年历史了,是明清时代的民居。走进党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让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巷道和高大、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 另一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阳民居,合阳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门房、上房和两溜下房,富有的人家过去除了正院外,还有书房院和马房院,或一并排三院相连,有小门可通。 “房子半边盖”,主要指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这种房从侧面看呈“划”形,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

陕北民居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陕南民居

陕南地区(安康,商洛,汉中)地势比较复杂,因而民居的形势多样,传统的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角楼、三合院和四合院。石头房多建于镇巴、安康、西乡山区;竹木房多建于南郑、宁强、城固山区;吊角楼多建于沿江集镇;三合院和四合院多建于平坝城镇。

三、陕南建筑风格是什么?

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