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门文化的特点 

澳门最大的特点和贡献是它在16世纪、17世纪成为贸易和传教中心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并使地中海的拉丁文同印度、东南亚、日本及中国的文化相互融合。经历几次大火而仍然屹立的大山巴牌坊就是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成为今日澳门的城市标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占澳门半岛面积1/5的建筑群以及离岛一

些文物中处处可见,其特色为世界少见,至今仍受政府和联合国的精心保护,比香港和大陆同类古迹保护得更为完整,免遭商业化或政治浪潮的摧残。宗教的多元化是澳门另一特色,不仅有400多年的天主教,百多年的基督教和近几十年的巴哈伊教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平相处,不受外界宗教战争和宗教格斗的冲击,各自对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而且在某些方面又相互容忍和融合,尤其表现有本地老居民的习俗之中是兼而有之,连政府规定的假日都要照顾到几方面的传统,成为公众共同庆祝的节日。这种多元文化和习俗集中反映在世代在此居住的欧亚混血的土生葡萄牙人身上,他们的语言以葡语为主体汲取了粤语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词汇,土生葡萄牙人的烹饪更是吸收粤菜、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一些烹调风味。

二、澳门的年俗也很有风情,都有哪些年俗习惯?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我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新年从腊月二十八开端。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谈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赋有,兆示着新年的夸姣出息。新年(大年头一)这天,澳门人考究“亨通”,以示吉祥。“亨通”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职工,老一辈见到后辈,乃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亨通”。

澳门民间欢庆新年的风俗,既同内地大部份区域类似,又与许多地方不同,颇具本身特征。

从时刻次序来看,澳门人欢度新年从腊月下旬即已拉开序幕。阴历腊月廿三是灶王爷生日,内地盛行送灶王爷上天的风俗,澳门人则称之为“谢灶”。要用灶糖之类贡品“糊住”灶神之嘴,防止他上天之后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世的坏话。腊月廿八可谓澳门迎候新年之重头戏,因“二八”在粤语中与“易发”谐音,所以分外遭到商家喜爱。不少老板会在当晚请职工宴聚,讨万事安全满意、生意兴旺发达的彩头。

除夕之夜开端,新年庆典便掀起高潮。吃团年饭和守岁通常是百姓家的两件大事。辛苦劳动一整年之后,预备一桌丰厚好菜,一家老小欢聚一堂,道贺往昔健康安全,恭祝来年顺时好运,实为尽享嫡亲的一大快事。团年饭之后的守岁也是传统悠长的风俗。或喝茶,或谈天,还有不少人家围坐一桌打麻将,兴趣盎然,热闹非凡。直至子时降临,新年钟声敲响,不少年青人和孩提会前往指定的地址点燃烟花爆竹,沉浸在鞭炮轰鸣、礼花开放、人声鼎沸的胜景之中。一些善男信女和白叟则会赶往妈阁庙或普济禅院烧头香,表达对妈祖或观音等神明的忠诚敬重。典雅的妈祖殿或观音堂内一时比肩接踵,卷烟旋绕,祭品堆积如山,呈现出一片庄严肃穆的现象。

大年头一是新年活动的要点。人们相互走动,恭贺新年。澳门人在新年那天很考究派“亨通”(亦作“利是”),其实“亨通”就是红包。老一辈给后辈(尤其是孩提)“亨通”,老板给职工“亨通”,乃至现已成婚的兄姐也要给未婚的弟妹“亨通”。跟着年代的开展,近年越来越多的年青人也会给白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献“亨通”了。

大年头二在澳门称为“开年”,也有特定的内容。主要是吃“开年饭”。亲朋好友聚会聚餐,此餐必备发菜(谐音发财)、生菜(谐音生财)和鲤鱼(谐音年年有利有余)。开年之后大快人心,连政府公务员都被特许在此三天内能够进入娱乐场与市民同乐。

年头三在澳门被称为“赤口”。由于澳门法定的新年假日只要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时刻,因而一般人年头三都会呆在家里,一方面持续和家人聚会同享嫡亲,另一方面又得收心预备上班了。

从初四开端,政府部门和许多事业单位都会康复上班,但一般市民能够持续享用假日探亲访友,逛街购物或许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喜庆的过节气氛一向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与内地许多地方相同,澳门的元宵佳节也有两大主题,一是观灯,二是吃汤圆。但活动方式五光十色,通常是观花灯、逛夜市、猜灯谜、舞狮舞龙、看文艺扮演、品味汤圆,更觉热闹非凡。元宵节往后,新年庆典才算告一段落。

澳门节庆风俗传承中华文明

从风俗学的视点来看,澳门新年庆典中富含表现澳门特征的内容。

澳门从新年到元宵的庆祝活动,实际上是一场中华风俗的综合性大展现。就以元宵节来说,澳门街头的许多地方,包含各个广场、前地和圆形地,不只安置各种灯彩,并且安排方式多样的风俗活动。每年元宵节期间,特区政府旅游局在大三巴牌坊前和妈阁庙前地,既安排多场舞狮扮演,又安排连场葡萄牙土风舞表演。在佑汉公园,数十个澳门社团联合举行“龙狮齐舞贺新岁”活动,舞龙与舞狮并肩比美,相辅相成。各区坊会安排各式贺新年活动,如在福隆新街,福隆坊会主办“醒狮贺新年”活动,向坊众商号拜年,还向游客派发利是;在康公庙前,十月初五街等三个坊众互助会联合举行“康公情怀嘉年华”,设置了花灯竞投、猜灯谜、品味汤圆、文艺扮演和抽奖等内容丰厚的节目。这些相互辉映的活动不只方式生动活泼,并且内容典雅,为澳门的新年庆典增添了文明的气氛。

澳门的节庆活动尽管赋有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由于中华传统文明赋予其丰厚的内在。“中华传统文明”通常指几千年因由中华民族先人发明、被中华各族儿女代代承继和开展、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安稳的文明形状。它既是中华各民族的发明性效果,又是数千年文明传承的精神财富。正由于中华传统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历史上多种文明形状、思想观念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切华人才智的结晶,所以兼容并蓄,表现了多元文明的集成立异。这一特色同样在澳门的节庆风俗中得到了充沛的展现。

三、澳门有什么传统风俗吗?

澳门居民非常重视时节,特别是农历新年。

元旦

每年的一月一日,在澳门各大酒店、的士高(迪斯可)及酒吧都挤满人,大家相聚一起,欢度这个重要的日子。到了晚上,南湾湖上会燃放出璀璨夺目的烟花来庆贺新一年的来临。在广场上还会举行除夕晚会。在接近零时零分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倒数著剩余的时间,当钟声敲响时,大家在一片欢呼声中踏入新年。

农历新年

每年的一月底或二月初时分开始,就进入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佳节——春节。从大年三十开始,澳门的主要街道和广场都会张灯结彩、摆满鲜花,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新春气息。除夕晚的零时以后,人们都会到妈阁庙或观音堂参拜,直至天亮。

大年初一,人们都兴致勃勃地到亲友家中拜年和互赠“利是”(红包)。从这天开始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上便会有各式各样的贺年节目,如舞龙、舞狮、音乐及舞蹈表演等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春期间的另一个高潮,被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元宵夜,大家观赏各式花灯、猜灯谜还吃汤圆,因为汤圆寓意家庭团聚、生活美满。

苦难耶稣圣像巡游

圣像巡游本是南欧的宗教仪式,澳门自16世纪设立澳门教区以来,便一直继承者这个传统。一般在每年的二月或三月,巡游要举行两天。第一天,背负十字架的苦难耶稣圣像庄严地从岗顶的圣奥斯定教堂出发,被迎到主教座堂,留在主教座堂接受祝祷。第二天,由教士门抬著苦难耶稣圣像出游,然后送回圣奥斯定教堂。巡游按耶稣基督的苦路公拜进行,行程设七个站,在每一站都会有纪念苦路的仪式,对伍中除了信徒外,还会有多好奇者。

复活节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献上生命并在稍后复活的事迹。这个节日对本地天主教社群十分重要。一般是在三月或四月举行。

有关的纪念和庆祝盛典分三天进行,耶稣苦难(星期五)、圣周(星期六)以及耶稣复活主日(星期日)。在这三日内,澳门各堂区的教堂都会举行庆典弥撒。其中一些传统仪式在邻近地区已不多见,所以现在有不少教徒专程从香港来澳参加有关的纪念活动。

清明节

在澳门俗称“踏青”、“拜山”。很多澳门居民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大家按照传统,带了烤乳猪、鲜花、水果和其他食品到先人的墓前拜祭。扫墓活动包括踏青、修墓、插柳、摆祭品、烧纸钱、拜祖先等仪式。这些仪式在很多城市现在已经难得一见。在澳门,繁忙的都市生活并没有淡化人们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大家藉著这个节日来表达对先人们的孝思。

花地玛圣母像巡游

为纪念葡萄牙人最崇拜的花地玛圣母,澳门会在每年的五月十三日举行隆重的巡游典礼。据说,圣母曾在1917年於葡萄牙的花地码头显灵数次。

活动那天,会有一队身著素白礼服的妇女抬著圣母像走在队伍的前列,在队伍中有三名儿童,他们的衣著打扮就像当年在花地码头看见圣母显灵的孩子一样。后面有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圣诗、念祷文跟随。巡游活动每年都是从圣母玫瑰堂出发到主教山上的圣母小教堂,并在此举行露天弥撒,然后再游回出发地。

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在这天全澳门人都会吃粽子以纪念。现在,龙舟竞渡赛也成为这裏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地好手都会汇聚到南湾湖,他们在这裏手持船桨,奋勇前进,还有观众的呐喊、喧天的锣鼓声和飘扬的彩旗使平时静静的南湾湖变得十分热闹。

七姐诞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澳门会举行七姐诞,主要是未婚女子的节日。传说,织女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与牛郎相会一次,相会时是由喜鹊在银河上给他门搭起一座桥。现在每到这一天,街上到处都挂满了喜鹊等与牛郎和织女有关的物事,而澳门境内的年轻男女门也都会打扮一新,到街上游玩,参加他们的盛大节日。

孟兰节

孟兰节又称鬼节。澳门是中国保留此习俗的少数地区之一。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的前后几天,不少人家会在自家门口或者行人道上摆放米饭、肉食等祭品,并且燃烧香烛冥钱,人门相信无论是自己的祖先或游魂野鬼都能“享受”这些祭品。这几天澳门各处火光闪闪,烟雾弥漫,气氛很是诡秘。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别具特色的灯笼,向人们预示中秋节即将来临。澳门人很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之间会互送月饼,晚上家人们在一起吃团圆饭。夜晚,很多人会提著色彩缤纷的灯笼到户外赏月,聊天。尤其在南湾湖、公园、黑沙海滩等地方会聚集很多人,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和合时佳果,共用天伦之乐。

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澳门人有登高、扫墓、吃重阳饼的习俗。在这一天很多人会携男带女登上螺丝山、松山、主教山等高处,一边饱览秋色,一边度过一个愉快的家庭日。

华光诞

九月二十八日为华光诞。莲溪庙一般会举行酬神演戏活动。莲溪庙历史悠久,庙中供奉华光神像,就是被称为戏神的“三眼华光”,一直为梨园子弟所尊崇,所以历百余年来,都有神功戏演出,甚至香港沦陷期间,莲溪庙在华光诞时一样会有演戏活动。

耶诞节

在澳门,耶诞节的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加上她独有的欧陆风情,使人有身处欧洲的感觉。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澳门很多饼店和酒店都会出售传统的葡式圣诞蛋糕;全城的大街小巷也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饰,大大小小的教堂内会传出欢乐的钟声和唱圣诗的歌声,充满了圣诞的气氛。

四、澳门的文化有哪些

澳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其是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和路氹城四部分所组成。

澳门的总面积共32.8平方公里,但这里却生活了50余万人,这也使澳门成为了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澳门不但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而且其著名的纺织品、玩具、旅游业、酒店和娱乐场使得澳门的经济发展长盛不衰,所以这里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自中国秦朝起澳门就已经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元朝时期的海军长期巡逻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澳门于1887年12月1日被葡萄牙占领,开始被强行租借,成为了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1999年12月20日,澳门的主权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下面我带大家看看。

【社会 文化 】

澳门的社会文化是一种以中华 传统文化 为主、并以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共融文化。澳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经历,成就了澳门文化具有深远的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以及融合了葡萄牙文化的西方文化所形成的并行文化,可以说澳门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在16、17世纪以后,澳门成为了贸易和传教的中心,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得到促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在长达400年之久的时间里相互碰撞、交流、汇聚、融合。澳门现今仍保留着很多中西合璧的并具有东西方风格的文物古迹或建筑物,其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点。

【宗教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许多多的中国内地居民不断迁入澳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被带入到了这里,逐渐形成了澳门的主体文化。如在澳门传播最为广泛的妈祖文化,其仅仅是供奉天后的庙宇在这里就有十多座,后来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为了现在的多元信仰。在澳门充分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天主教、__、佛教、道教、妈祖等信仰在这里都有遗存。如大三巴牌坊就是东西方宗教文化互相融合的杰作,其体现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

【博彩文化】

至今已存在一百多年历史的澳门赌业,自1847年就有了赌博合法化的法令。澳门的博彩业的组成是一个多元化的存在,主要由幸运博彩、押注于跑狗或回力球以及 赛马 等、彩票组成。各种的博彩方式都是中西结合的,十分繁多。澳门是世界上四大赌城之一,其博彩业被特区政府设为澳门经济体系中的龙头产业,因此以,要想了解澳门的文化,是一定要了解澳门的博彩业的。历经多年的历史沉淀,澳门的博彩业早已渗透到了澳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各面,成为了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

【传统建筑】

澳门大炮台又叫做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位于大三巴牌坊侧,是澳门最著名的地标性历史建筑之一。大炮台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建成,原本属于教会所有,用以防范海盗,以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后来成为了澳门军事要地。炮台上现保留着很多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物,如炮台上的古塔,就是当时耶稣教会的会址之一。在很长的时间里,这座炮台就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了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广防御体系,其中在1623年至1740年之间,这里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居住所在地。

澳门的当地特色文化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