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传统活动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据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行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起来,为了表示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
“搏克”是蒙古语,有着结实的意思,被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之一,属于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搏克发展至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初期便开始流行,元朝时开展最为广泛,到清代时在草原上已经广为流传。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演变的阶段。搏克运动有着古朴而庄重的比赛形式,都会在激情悠扬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的场地没有特殊要求,一块平坦的草地或是土质地面就可以了。选手们均身着特制的“卓得戈”,挥舞着壮实的手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动物形态的舞步入场。比赛的规则更是简单明了,没有时间限制,参赛者也不分体重,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负。
二、内蒙古什么地方最好玩?
内蒙古最好玩的地方当然是包头,首先要去的就是包头市境内的希拉穆仁大草原,希拉穆仁大草原草质优良,蒙古风情浓郁,在蒙古包内喝马奶酒、吃手扒羊肉、并且还能参加当地的篝火晚会,白天可以在希拉穆仁大草原上骑马,还能看羊驼,好激动。其次呢是去包头市境内的南海湿地景区,夏季可以在包头南海做冲锋艇,在水花四溅的快速度中体验水上王国的乐趣,冬季可以参加包头南海国际滑雪节,很刺激。另外还可以去包头乐园坐过山车、玩激流勇进,还有旋转木马等大型游乐设施,玩累了,咱总得吃点什么吧,福利来了!去东河区可以品尝到铁西排骨馆的美味、小尾羊火锅城的香辣、背头烧卖的纯正以及东站羊杂碎的鲜香,去昆区可以尝到小肥羊火锅以及昆都仑水库的大螃蟹,听说那里的大螃蟹很抢手,得早点去,不然就没了,对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土右旗和九原区体验农家乐,那里的地方菜肴兼具山西菜和蒙古菜的味道和特色,包头挺不错的。
三、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快快快!!急急急!!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同辈人相遇互请安,说声“门德”(问好),遇长辈先请安,骑马或坐车路遇先下马(车)后请安。这种礼节男女老幼皆宜,只是男子请安,单曲右膝,女子请安则曲双膝。无论男女,对长辈、师长都倍加尊重。
当客人到门前时,主人上前问候说:“赛音百努”(你好),随后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屋。客人坐定后,女主人把茶水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捧送,茶水越满越好,否则视为不敬。少时,主人向客人敬烟,双手递给客人,随即点火。当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餐时,主人频频向客人敬酒,把酒杯托在左手掌上,酒满后,用右手托于左掌下躬身略举过顶递给客人。当客人告别时,常是举家相送,说“巴依日太”(再见),“阿木日赛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人民把哈达视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哈达”,原是用5尺或7尺长丝绸,折成5寸见宽的形状;现在民间多是用1尺见方的白布或蓝色缎子叠成三角形。一般在元旦时向佛祖叩拜、晚辈向长辈问候、婚筵敬酒之前对尊敬的客人等献哈达,表示以最崇高的礼节欢迎。现在政府部门迎接远方尊贵的客人时也用这一礼节。献哈达时主人用双手举过头向客人敬献,这种传统礼俗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蒙古族养成了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美德。村中邻里修建房屋,都要出工出资相助,以示祝贺。遇有打井、请碾子之户,有经验者主动上前出谋划策,以避事故。对村里红白喜事,条件好的赠送整猪、坛酒,条件差的也要送一面哈达表示心意。村里有人生疾得病,大家不辞辛苦送医送药,帮助安排车辆钱财,为其分忧解难。遇有搬家乔迁之事,街坊邻居主动出车出力相帮,妇女们帮助打扫房间、烧水做饭、招待客人。
生活习俗
蒙古贞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馅饼”: 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是招待贵宾的美馔。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蒙古馅饼”特点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馅后用刀翻、手拍,皮还不能破漏。手艺精湛的,烙出的馅饼都能透过两面的面皮看到里边的馅料,菜馅绿如翡翠,肉馅红如玛瑙。相传最早的“蒙古馅饼”是用乔麦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贞地区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毁种,种些无霜期短的荞麦、糜子等早熟作物。因此荞麦面就成了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不过现在已改为用小麦粉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了。二是“蒙古馅饼”馅剁得特别细碎,细如鸡粉。馅料多以牛羊肉为主,辅以时新青菜。三是烙法独特。最初民间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来传入王公贵族府第改干烙水煎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现在已改为先烙馅饼,待烙出后再往饼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煎好的“蒙古馅饼”其形状圆润无比、色泽金黄。待吃时用筷子夹破馅饼的皮,热气放出,滋水含在馅中,香味四溢,好吃极了。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四、蒙古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有什么特产啊谁知道啊!
蒙古国南大门——扎门乌德 扎门乌德是蒙古国东戈壁省的一个小镇,位于中国和蒙古境,扎门乌德口岸是蒙古国对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也是唯一的铁路口岸,横贯亚欧的铁路从这里进入中国。扎门乌德距蒙古首都乌兰巴托700多公里。距二连浩特市4.5公里。市区面积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500人左右,主要以喀拉喀蒙古族为主。市内主要景点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车站大楼有欧式风格的站前广场、苏和巴托纪念碑政府办公楼、小木楼、蒙古包群、百货商店等。距市区3KM处有一度假村,在此可骑马、狩猎、观看篝火晚会及风情表演尽可充分领略到蒙古民俗风情和歌舞文化等异国风情。还可以品尝到蒙古式西餐。到蒙古国营商店以及免税店购物。
蒙古国宗教文化体验游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毗部时,萨满教仍为主要宗教。吐鲁(西藏)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谒见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其为国师。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均继续聘封八思巴的转世人为国师,喇嘛教遂在宫廷逐渐盛行起来。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他们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蒙古从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由信仰萨满教纷纷改信喇嘛教。以后的数百年内,喇嘛上层拥有与世俗封建主同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势力。喇嘛教成为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1921年前后,蒙古有寺庙1118座,喇嘛逾10万人,占总人口的1/6(男性的1/3)。蒙古人民革命后,信教的人逐渐减少,乘余的寺庙也不多了。不过,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营、婚嫁、生老病死,有时还要请喇嘛卜凶问吉。乌兰巴托的甘丹庙,仍有喇嘛百名,定时诵经。朝拜者络绎不绝,但多为牧区来的信徒。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极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蒙古国狂野狩猎刺激之旅 蒙古国生态环境良好,在大面积的草原和原始森林里,栖息着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其中包括雪豹、棕熊、驼鹿、马鹿、盘羊等狩猎价值非常高的稀有动物,是开展娱乐性狩猎活动的天堂。该活动由中国旅行社与蒙古国多家正规原生态狩猎场联合组织。目的是增进两国狩猎文化交流,让国内的狩猎爱好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合法猎取到梦想中的猎物。 收费猎物:雪鹿豹( 10 万),棕熊( 6 万) 免费猎物:驼鹿,马,黄羊,盘羊,岩羊,猞猁,狼獾,野猪,狍,狼,狐狸,雪兔。 ( 不限量猎捕 ) 狩猎枪型(三款任选):SVD 狙击步枪\ M700 狙击步枪 \SKS 半自动步枪
有地毯、肉制品,皮制品,奶制品,牛角制品、鹿茸....等等特产
请采纳谢谢您
五、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是肉食和奶食,传统的蒙古族居住房是蒙古包,而在婚嫁方面,蒙古族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进行婚嫁。
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其中,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牛肉和羊肉。牛肉和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是羊肉。蒙古族对于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比如“手扒肉”和“全羊”,“全羊”也叫“羊背子”。
蒙古族的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奶食在蒙语里面有“查干伊德”的意思,寓意纯洁吉祥。
而蒙古族由奶食制成的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酸奶和奶酒。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他们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酸奶不仅能散热止渴,而且富有营养,也是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就酿成了透明醇香的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用。
2.蒙古族的居住
传统的蒙古族牧民住房是蒙古包,“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所以在古时候,蒙古包又被称作“穹庐”、“毡包”。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会积雪,在下雨时包顶不会存水。蒙古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蒙古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在使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在搬迁时可以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这个天窗可以通烟通气,又可以采光。
3.蒙古族的婚嫁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等人,也会穿上节日盛装。他们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
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方可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六、内蒙古的特色是什么?
内蒙古的特色有:
1、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3、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4、蒙古族人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6、蒙古族民间音乐有: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二人台牌子曲、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扩展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
名胜古迹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