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建筑介绍?

麦积山石窟、甘肃古建筑米拉日巴佛阁、甘肃特色建筑——天水民居、甘肃莫高窟等甘肃建筑具体内容如下:

甘肃省建筑——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

甘肃省建筑——米拉日巴佛阁

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安多藏区最主要的寺院之一。

甘肃省建筑——天水民居

天水古民居建筑结构从木构架形式上属于抬梁式结构,这种构架形式也是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但严格地说应归于土木混合结构,即所谓“木骨泥墙”与“木椽泥顶”之类,而实际在承重上还是以木构为主,墙主要起维护作用,也有增强木构架刚度与侧向稳定性的作用。

甘肃省建筑——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二、甘肃民居有什么特点

1.建筑高度较低,屋顶坡度<20度,屋檐窄;

2.建筑样式以北房、西房为主的单式方形院落;

3.北房多采用“堂屋式”建筑,突出家长(老人)的地位,堂屋两旁的耳房比堂屋较低;又有很大部分采用“挑檐式”的建筑风格;

4.建筑结构一般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今年来随着现代建筑方式的影响,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小洋楼开始流行起来~~~

三、东乡族民居特色与风格

东乡族位于甘肃省,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融合多方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大半都是依山傍水,东乡族也不例外。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里面有空地。那么,一起走进东乡族文化看看吧。

东乡族人民大部分世代居住在分散、偏远的大山深沟之中,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东乡族的建筑艺术中,广泛应用木雕和砖雕的工艺,木雕多表现在插梁、飞椽、垫板、梁椽、挑席、斗拱、隔扇、墀头以及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绦环方面。雕刻内容多为抽象图案如旋子、六子、梅花、轱辘草等,木雕技法上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为建筑物增添了华贵的艺术感。

砖雕分为“捏活”和“刻活”。捏活指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制成花卉图案,而后入窑烧成砖。刻活,指用刻刀在青砖上制成各种浮雕图案和花幅。砖雕多用于壁墙之上的各个部位,因物设图,巧施雕镂,令人流连忘返。

独具特色的民居。东乡族民居较为分散,与其它地方民居有一定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

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

在清真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阿拉伯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拱北建筑,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

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八挂”。有圆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可建成一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

四、康县民居特色

甘肃康县谈家院民居建筑结构紧凑,保存完好,装饰典雅,属典型的"院落式"民居。从建筑形制上充分反映了康县民居的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传统性、技艺性和时尚性特色,可以说是康县古民居的代表作品之一。尤其是院内正房的地基墙面镶嵌的石刻作品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作品形式遵循大众欣赏习惯、保持艺术表现可辨识的具象特点,更强调浮雕空间结构或视觉形象的象征性、寓意性,使作品中体现出广泛题材、巧妙构思、娴熟技巧、深刻寓意、浓烈情趣等艺术特征。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全县辖21乡镇,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总人口20.32万,以汉民族为主,满、壮、藏、蒙、瑶、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杂居。系先秦古雍梁之地,巴属古道、茶马古道都途经此处,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历史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