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浸式+旅游,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近些年来,各种沉浸式体验出现在演出、展览、旅游景区、产业园、酒店等空间,人们可以在不同形态的空间室内室外感受虚拟与现实的转换目前,沉浸式体验已经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点,几乎覆盖了文旅行业的所有领域。
大筒仓数字艺术馆是中国首个工业遗址数字艺术馆与元宇宙体验空间,于2022年6月30日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开幕,展期为2022年7月1日-2023年3月31日。大筒仓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60位艺术家,他们从VR、AR、实时渲染到全息影像和传感等多项前沿技术,用想象与创造力,打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沉浸式元宇宙体验空间。
在运营方面,大筒仓实现了IP赋能、互动体验好玩、创意话题不断的目标,开幕以来,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体验,已经成为最新的数字艺术打卡圣地。
二、怎样才能促进文旅消费?
“五一”假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旅游业的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假期刚过,各地又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部署。
广西出台政策促文旅消费稳经济增长
5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稳定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措施方案。根据方案,今年广西将重点跟踪推进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举办促进“广西人游广西”系列活动,提振旅游消费。
方案提出,广西将对全区各市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实行分层分片联系协调推进,重点联系推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大力协调推进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要重点跟踪推进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扶绥恒大文化旅游康养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同时,将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督促、协调、调度,加大对全区重大文旅项目存在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每月收集一次、协调解决一次。
据了解,5月中下旬,广西将举行全区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签约)活动,推动全区各地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另外,将制定实施《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建立重大项目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积极谋划储备重大文旅项目。
根据方案,今年,广西将开展一系列举措促进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包括继续推进广西博物馆建设,推动广西自然博物馆搬迁至南宁园博园宜居城市馆前期工作;实施好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和旅游厕所建设项目;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恢复生产,鼓励景区景点开发个性化、特色化“安心游”产品。
此外,为促进“广西人游广西”,广西将开展2020年“诗在壮乡 何必远方——广西人游广西”文旅复苏行动及多项旅游扶贫活动,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示范街区,促进城市消费。广西将继续实施门票打折等优惠政策,力争二季度全区458家星级酒店、869家旅行社、557家A级景区全面复工,实现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性增长。
江西文旅行业复苏推进夜间经济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文旅消费受到明显冲击。为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江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在促进旅游消费方面提出了试行周末弹性作息、实行景区门票优惠、跨界合作推出优惠礼包等八项具体举措。对此,各地积极响应“出游为健康、健康才出游”消费理念,安全有序推动“本地人游本地、周边人游周边、江西人游江西”,并成立了跨区域旅游联盟,加强了区域互动合作,延长消费链条,放大消费效能。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夜游成为不少地方激活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近期,江西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推进夜间经济发展,鼓励各地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开发驻场演艺、公园夜游和沉浸体验式夜生活项目,旨在加快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助推江西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一假日期间,江西各地景区实景演出纷纷按下重启键,《寻梦龙虎山》《滕王宴乐》等演出已于“五一”假期前复演。南昌滕王阁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配合疫情防控,复演节目所有表演均在户外进行,且实行游客量管控,每天晚间夜游游客控制在300-400人。婺源《梦里老家》实景演出则在复演前对舞美道具、灯光音响等进行了全面提升,吸引不少游客观光打卡,五一假期首日观看人数达800人次。婺源梦里老家演艺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能给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我们不断完善夜间游、演、吃、购、娱、宿的旅游服务,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提高游客过夜率,形成了一个微度假体验闭环。
江西各地夜间经济也进一步升温,夜游成为不少地方激活旅游市场的重要抓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地方文旅部门策划夜游活动,推出夜游线路,景区延长开放时间,打造夜游产品,夜游再度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
逛宋城、穿汉服、品美食、看非遗……五一假期,赣州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特色美食、汉服体验等一一呈现在宋城古街。古城夜景在提升改造后,将文创、演艺、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廖女士表示,这里晚上的灯光特别美,穿着汉服,看看表演,逛逛店铺,感觉自己就好像回到了那段历史之中。
2020年年初,赣州城投集团在街区改造过程中,积极丰富街区旅游业态,并深入挖掘古宋城文化及赣南客家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存及民间技艺等特色地方文化,打造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主题街区和夜经济集聚区。据赣州城投集团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打造夜经济,园区对几千盏田院灯进行了提升完善,增设了大量灯带将二三十栋建筑的屋檐翘角勾勒出来;用灯笼和彩旗装点了约1.5公里长的城墙,让游客在夜晚也能上城墙游玩。
三、“2022年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即将启动
近年来,贵州省着力加快推进《贵州省大力实施 旅游 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以提升游客幸福感、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游客的发现力、创造力,让游客变痛客,以游客视角精准提出 旅游 服务痛点及其解决方案,强化反面警示和督促整改工作,促进 旅游 环境和服务能力改善提升,持续打造贵州省“满意 旅游 ”品牌,加快推进 旅游 业提质增效,助推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
“多彩贵州满意 旅游 痛客行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2022年多彩贵州满意 旅游 痛客行活动”将于5月26日启动,持续至今年11月15日。
活动由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厅主办,多彩贵州网承办。主办方邀请广大游客,尤其是省外入黔游客发现和提出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服务存在的痛点、短板和隐忧,助力贵州文化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奖项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参与奖。获奖名单将在“贵州省文化和 旅游 厅”“多彩贵州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布。
附:痛点可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文化 旅游 行业监管问题:主要包括在强化文化 旅游 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 旅游 公共信息查询、 旅游 景区容量发布、 旅游 安全应急保障、 旅游 投诉纠纷处理、 旅游 消费价格争议,重点针对损害 旅游 市场中的 旅游 购物环节欺客宰客、价格欺诈、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不合理低价游、零负团费,导游擅自改变 旅游 路线,不规范合同,无证照经营,虚假广告等方面违规违法问题。
(二)聚焦文化 旅游 公共设施问题:主要包括 旅游 交通、 旅游 景区(乡村 旅游 点)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文化 旅游 引导标识标牌)、文博场馆、文保单位、 旅游 饭店、游客集散中心、 旅游 咨询中心、 旅游 停车场、 旅游 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文化 旅游 和 娱乐 设施不健全, 旅游 接待服务设施的安全隐患;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中的问题;落实优惠举措等 旅游 便民惠民举措中的问题; 旅游 集散场所环境卫生问题等。
(三)聚焦文化 旅游 经营场所、单位服务问题:主要包括 旅游 景区对秩序维护和安全引导是否到位;宾馆酒店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环境和食品卫生制度的落实情况,是否存在不履行合同(网络)约定等违法行为; 旅游 景区餐饮点、 旅游 购物场所是否明码标价、货真价实,是否有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等行为的发生;旅行社、乡村 旅游 点、 旅游 客栈、 旅游 民宿、 旅游 车队、以及剧本杀、密室逃脱类新业态等 旅游 经营场所、单位扰乱 旅游 市场秩序的失信及违规违法行为; 旅游 服务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存在卫生死角,厨房间、卫生间等区域“脏、乱、差”; 旅游 信息化水平低下等问题。
(四)聚焦文化 旅游 从业人员服务问题:文化 旅游 从业人员失信及违规违法行为;虚假宣传、制假售假,不开具发票、乱收费、故意刁难游客行为;旅行社导游、驾驶员与购物场所进行串通,欺(诱)骗、胁迫游客购买质次价高 旅游 商品的行为;服务素质不高,职业技能不符合行业要求;仪容仪表随便邋遢、不符合标准规范;缺少热情、态度冷漠、责任心不强,对游客求助置之不理,不能及时提供服务、回应关切等。
(五)聚焦文化 旅游 安全问题:景区临山、临水、临崖区域周边,以及玻璃栈道、玻璃桥安全警示标识牌内容是否准确规范;安全防护栏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文物建筑、民宿客栈有无电线裸露、乱拉乱接等易引发电气火灾的现象;文博场馆、文物建筑消防器材是否能正常使用并按规定配备齐全; 旅游 饭店、游客集散中心、 旅游 咨询服务中心等紧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旅行社租用 旅游 运输车辆资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与游客签订电子合同,以及涉嫌文化 旅游 经营违法违规的行为。
(六)其它服务:主要是指提出文化 旅游 高质量发展,助推 旅游 产业化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涉旅意见、建议。
四、民乐:奏响文旅深度融合“交响曲”
通讯员 王晓泾
着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文化 旅游 景区,打造特色文化 旅游 品牌,加快推进文化 旅游 融合发展,使文化 旅游 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民乐县将发展文化 旅游 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全市创建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国家引导和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 旅游 标准化试点城市和全省 旅游 文化 体育 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域 旅游 发展,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构建文化 旅游 市场监管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培育为方向、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文化 旅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促进了全县文化 旅游 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不断推动全域 旅游 提质增效
民乐县作为一座农业大县,而 旅游 的发展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价值来提升。为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该县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该县立足文旅兴县战略布局,坚持文化以 旅游 为载体、 旅游 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理念,抓好统筹规划,完成《民乐县全域 旅游 总体规划》《民乐县红色文化 旅游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民乐县扁都口生态休闲 旅游 区重点片区设计规划方案》等规划,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指导,要素规划为补充的 旅游 发展规划体系, 旅游 规划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制定《民乐县创建省级全域 旅游 示范区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全域 旅游 发展品牌,构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发展格局的桥梁和纽带,将文化 旅游 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同时开辟了以泡温泉、赏花海、品美酒、游乡村、禅宗旅等为主要内容的3条“一日游”和“二日游”精品 旅游 线路,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南有扁都口生态休闲 旅游 区、雪域花谷生态 旅游 度假区、新墩 旅游 度假村等景区景点;北有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滨河九粮液文化 旅游 景区、方舟温泉水世界、七彩农业公园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景区;东有金阳光生态农业观光园、田园假日休闲园、童子寺石窟等乡村 旅游 点;西有青龙山 旅游 景区、马蹄小镇、金山公园等生态 旅游 景区”的全域 旅游 网络体系。目前,县境内有国家A级 旅游 景区6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省市级专业 旅游 村(镇)、四星级农家乐以及乡村 旅游 点共53个。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08万人次,累计实现 旅游 综合收入65.83亿元, 旅游 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885人。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文化 旅游 深度融合
借助文化 旅游 的灵魂和载体,该县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 旅游 项目,“文化+”“ 旅游 +”遍地开花,文旅融合效益日益凸显。
着眼于把厚重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该县聚焦发展文化特色 旅游 ,充分发挥 旅游 项目带动效应,满足游客“一站式” 旅游 需求,全面提升 旅游 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结合民乐本地文化条件,2018年,县上引入深圳市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5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600亩,同时立足于发挥文化产业园与圣天寺、万佛塔、儿童乐园的连接纽带作用,规划设计坚持以山水自然为基底,以县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 历史 交融为载体,建设儿童乐园、特色文化 旅游 餐饮购物民俗街、酒店宾馆等项目,同步推进民乐公园项目建设,新建民乐城北新区文化民俗村,配套完善各类基础服务设施,建成集文化创意、文艺演出、游乐健身、艺术培训、特色小吃、民俗展示、教育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 旅游 教育 体育 融合发展基地和综合性文化 旅游 产业园区,不仅把丰富的 历史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中,更把发展 旅游 融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 旅游 业发展,全力推进全域 旅游 和多产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化 旅游 新业态,着力构建文化与 旅游 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项目建成后,通过吸纳3000多人就业,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可实现年收入4000万元,财政税收9000万元。
以产业培育为方向,持续释放文旅产业动力活力
文化 旅游 产业要实现大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为完善 旅游 服务功能,满足游客“一站式” 旅游 需求,该县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为重点,打造集生产研发、产品销售、 旅游 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充分发挥 旅游 项目带动效应,形成了以文化丰富 旅游 内涵、以 旅游 促进文化消费的产业格局。
聚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等“四区”建设,以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引导滨河集团按照“环境生态化、产业联动化、产品有机化”的思路,投资25亿元,计划用10年时间,分三期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6600亩的滨河集团酒文化产业园,通过打造4A级 旅游 景区这根功能性红线,将一、二、三产业汇聚于一园,切实以“工匠精神”趟出一条集观光工业、观光农业、观光养殖为一体, 科技 、文化、 旅游 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增效和以体验促消费的战略目标。滨河生态产业园全部项目完成并投产后,预计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利税达到9亿元,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500多人。
以红色资源为载体,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依托民乐本地红色文化 旅游 资源,加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争引红色文化保护项目,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 旅游 ,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气指数、经济优势。
坚持“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老百姓经营文化”的思路,按照“ 旅游 为先导、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流通基础为支撑、体验为价值、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六大理念,聚力打造集现代农业、文化 旅游 和乡村社区为一体的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精心规划建设集中展示田园综合体特色文化、吸引游客驻足观光消费 娱乐 的小镇客厅,重点实施六坝集镇1773户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乡村民俗一条街、四坝文化遗址博物馆、韩正卿事迹陈列馆、河西解放纪念馆、农业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发展集民俗风情展示、 历史 文化再现、红色传承教育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 旅游 产业。据统计,全县共有革命遗址遗迹12处,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点)10个,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项目94项、非遗传承人215人。
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民乐县将继续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通过资源共融实现资源共生,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文旅产品,激发多层次消费能力释放,让文化发展有活力、 旅游 发展有魅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使文化 旅游 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