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莱芜特色美食

莱芜要品尝一下的8道地方美食

1、棋山炒鸡

棋山炒鸡是山东莱芜传统名菜,属于鲁菜系。色泽红润,干香耐嚼,麻辣可口。棋山炒鸡以其味醇、质朴、实惠的风格,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

2、莱芜口镇方火烧

口镇方火烧是莱芜面食中的一道名吃,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加工历史。

3、雪野鱼头

雪野鱼头是莱芜当地特色小吃,最著名的店是雪野三峡景区内的邢府公老店,该店是雪野鱼头的发祥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4、弥家烤鸡

弥家烤鸡为山东名吃,清真食品,已有百年的历史,经祖传秘方腌制后烤制而成。其色香、口感俱佳,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特色食品。

5、莱芜香肠

莱芜香肠是香肠的一种,黑褐油亮,味道香醇,营养丰富,并具有耐贮耐运等优点。莱芜香肠的原料,原是一种莱芜当地产的、叫做"莱芜黑"的黑猪猪肉。

6、莱芜羊汤

羊汤是莱芜特色名吃,加工制作考究,选用放养的上等山羊,采用独特的秘方精心煮制而成,其特点:汤色乳白,肉质细腻,味道纯正,不腥不膻,色香味俱全,号称“中华第一汤”,属纯正绿色食品。

7、鄂庄肴肉

鄂庄肴肉虽然年代不是特别久远,近40年的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了莱芜一道名吃,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8、韩家狗肉

韩家狗肉源于民国年间,由口镇西街韩传禄创制。韩传禄自幼聪明伶俐,吃苦耐劳,为养家糊口,白天当吹鼓手,下午回来打狗煮狗肉。经潜心研究,创制独特加工方法。韩传禄用秘制配方加工的狗肉,嫩烂香美,风味独特,咸淡可口,老少皆宜。

二、莱芜有什么特色小吃

莱芜香肠已有百余年生产历史。莱芜香肠产于莱芜市城北三十里的著名古镇——吐丝口(现为口镇),是山东名吃之一。莱芜香肠也叫南肠,做南肠,当年有大名鼎鼎的顺香斋。

莱芜羊汤灰常棒,近年来开发出真空包装。

棋山炒鸡,正宗的是钢城区的棋山。

雪野鱼头,这个要到雪野水库去吃,必须的。

三、莱芜有什么好吃美食?莱芜好吃的介绍

 

莱芜美食体验自驾游

1.主要景点:

雪野湖(品尝雪野鱼头)、莱芜战役纪念馆、青草河美食街(品尝莱芜羊汤、香肠、火烧等其他特色美食)、城岭村、棋山省级森林公园(品尝棋山炒鸡)

   2.参考行程:

莱芜美食体验自驾二日游:

雪野湖周边景区—莱芜战役纪念馆—第二天城岭村—棋山

D1:抵达莱芜市雪野旅游区,游览具有“山东小海南”之称的雪野农博园,中午赴雪野湖环湖西路上的特色餐馆品尝雪野鱼头;下午沿雪野湖大坝往东到达雪野湖金沙滩;之后可赴文昌阁,观赏雪野湖全景风光;下午3点前启程赴市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参观;晚餐可到万福北路上的青草河美食街,这里汇集了上百家莱芜特色小吃、美食餐馆,加之紧邻风景优美的青草河公园,是游客到莱芜餐饮娱乐休闲的必到之处。

D2:到达城岭村,可以到“开心农场”凭个人喜好认养、种植自己需要的蔬菜和农作物,品尝农家风味、感受乡土气息;下午赴钢城区棋山省级森林公园用午餐,品尝棋山炒鸡;下午参观棋山顶巨型棋子石、棋盘石和辉绿岩侵入构成的“柯烂”胜景,莱芜古八景之一,游览后宫、一线天、松涛庭等景观。

四、莱芜春节民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