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有哪些特产啊
火腿发明于宋朝,最早出现火腿二字的是北宋,苏东坡在他写的《格物粗谈·饮食》明确记载火腿做法,“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油尽去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一云谷糠。”
另,据传北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回家乡后,回京时带回了几块老家浙江义乌的咸肉,给宋高宗赵构品尝,赵构切开见到肉色鲜红如火,尝后味道鲜美,大喜便给它赐名为“火腿”。火腿的制作需要多个工艺流程,火腿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蛋白质不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还是强身的补品。至今中国浙江地区的金华火腿不仅畅销国内,而切远销欧美。它依然散发着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诱人魅力……
火锅
中国历史上真正有记载的火锅出现在宋代。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到,“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
由此可见这种吃法不再是炖和煮而是“涮”。林洪还根据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景。为这种吃法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拨霞供”。后来“拨霞供”的吃法传开,人们争先效仿。不久人们已用各种肉类和蔬菜等,都用此种方法涮食。宋代的火锅和现代的火锅在造型与结构上毫无二致,不禁使人不得不钦佩叹服……
东坡肉
苏东坡可谓一位美食大家,他有关美食的诗歌及文章极多,现在以“东坡”命名的名菜就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酥、东坡玉掺、东坡芽脍、东坡豆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坡肉,东坡肉是苏东坡在黄州亲手创制出来的,他被贬黄州后生活拮据,见当地猪肉价便宜而很少有人买,于是便亲自烹调猪肉,创制出名誉千古的“东坡肉”来。有诗《猪肉颂》为证:“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东坡肉”味美香醇,脍灸人口,肥而不腻。人们争相模仿这种做法,“东坡肉”的美名自然传开,还有人以“东坡肉”命名开店。至今都是中国很多地区的一道名菜。另,传说东坡肉发明于苏东坡整治杭州西湖之时。
“慢著火,少著水”是制作东坡肉的主旨,他的另一首《雨后行菜》:“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理。”说明火候的关键。慢火煮使汤质稠浓肉烂而味美香气扑鼻,诱人食欲大开。经研究发现,猪肉经过慢火煮1—2小时,饱和脂肪酸锐减30%—50%,而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则成倍增加,由此可见,“东坡肉”不仅不肥腻降人,而且有利于人。真乃合乎养生之道的美味佳品……
宋朝有很别致的“梅花粥”,据说将落地梅花洗净,用雪水煮,称之为梅花水。待米粥熬熟之时,将梅花水兑入那粥中,味极甘美。后来又去查阅了资料,南宋的诗人杨万里就写过一首与梅花粥有关的诗“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半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丝织中以织金为有特色 - 织金在元代称为"纳石失"或"纳失失"等。“纳失失”是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织金锦”的音译。纳失失是一种金绮,用金线(以金箔拈成的线)与丝线交织而成,上贴大小明珠,甚是精美。纳失失图案的主纹每取严格的对称形式,辅纹则精巧细密,有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其织工虽以西域人为主,但毕竟在中国生产,故仍要采用大量汉族旧有的装饰题材来形成中西合璧的图案风格。
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无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毛织在元代得到特殊发展,这是由于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为地毯、床褥、马鞍、鞋帽等。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我国古代无棉,称为"吉贝",最早只种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带。元代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松江一带的"乌泥泾被",成为大江南北的著名产品。
南京云锦生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北京特产--景泰蓝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得名于明朝景泰蓝年间,且以蓝釉为其特点。
二、关于“特产”的成语有哪些?
越罗蜀锦、宋画吴冶、千里莼羹、山肴海错、江汉之珠。
一、越罗蜀锦
白话释义:比喻均为特产,各有所长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出处:·《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翻译:缫丝须长不需要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二、宋画吴冶
白话释义: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朝代:春秋
作者:庄子
出处: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
三、千里莼羹
白话释义:千里湖里莼菜做的汤,味道鲜美,不必用盐豉做调味品。泛指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
朝代:南朝·宋
作者:刘义庆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翻译:有千里莼羹,只是没有下盐豉罢了
四、山肴海错
白话释义:犹言山珍海味
朝代:明
作者:兰陵笑笑生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五五回:“当下山肴海错,不计其数。”
翻译:当山下菜海错,不计算
五、江汉之珠
白话释义:江汉:长江和汉水。指长江、汉江所出产的夜明珠,是珠中之最美者。形容贵重之物。
朝代:春秋
作者:管仲
出处:管子·揆度:“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汉之珠。”
翻译:尧、舜之王用以化天下的人,北用禺氏的玉,南用江汉的珍珠
三、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特产是?
我国古代三大特产是瓷器、丝绸、茶叶。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瓷器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创造,早在商代就烧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发展,至宋元明清中国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茶叶源于中国,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
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四、“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古义:
1、雄性的牛马。
特,牡牛也。——《玉篇》
解释:特,雄性的牛。
2、泛指牛。
高辛氏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樊绰《蛮书》
解释:高辛氏人家有一只小狗,出生的时候像牛一样。
3、独特,特异,突出,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解释: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
4、单独,单单,特地。
我特以三国城从之。——《战国策·秦策四》
解释:我单独从三国的城中跟随。
5、只,仅,不过。
特以诈佯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只不过用诡计假装而为之。
扩展资料
现代意思:
1、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色。
2、单,单一:~为(wèi)。~设。
3、只,但:不~如此。
4、三岁的兽,一说四岁的兽。
5、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马和雄性的牲畜。
6、配偶,匹配:“不因旧姻,求尔新~”。
组词:
1、特别[tè bié] 与众不同;不普通:~的式样。他的脾气很~。
2、特长[tè cháng] 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发挥~。
3、特点[tè diǎn] 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快餐的~就是快。他的~是为人直爽。
4、特产[tè chǎn] 指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
5、特征[tè zhēng] 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艺术~。这个人的相貌有什么~?
五、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特产是
中国的三大特产是丝绸、瓷器、茶叶。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