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的地方传统戏剧有哪些?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传统戏剧。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南京白局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

表演特点:白局的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

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用文字来转化语言艺术,太难了。

形成历史:

1、起源农村。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

2、抢救扶植。

解放后,政府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扶植,1960年成立了“南京白局剧团”,文革期间解散。1985年由原白局团演员徐春华又重新联络,将一些原白局团的演员、演奏员及社会上的白局票友老艺人,参加省、市、区的汇演活动,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3、流入市区。

当百曲从乡村流入市区时,南京拥有20万之众的织锦工人,他们首先接纳了百曲,传统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在辛勤的劳动之中,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机坎里摔梭开织。

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

后来织锦工人这种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儿特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传入澡堂、茶馆各服务行业,分出不取报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职业班“红局”,百曲因其谐音,而被白局所代替。

扩展资料

南京白局的传承意义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大,历史悠久,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升华,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

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对于现代人学习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南京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

第三,白局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对于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白局

二、南京特色民俗风情

南京白局

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南京白话

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南京评话

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南京评话"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

花香鼓

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1949年后,花香鼓经过加工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并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中。所唱"鼓词"曲调,成为扬剧的曲调。

跳当当

民间舞蹈。又名"龙凤胜会"。流行于南京溧水县,相传始自明代。过去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动作基本保持两腿半蹲的"马步"状,上身略前倾,两臂始终伸直,动作舒展,跨步大,有静有动,明显地保留了中国武术的韵味。主要动作有"三星相会"、"过坝"、"百鸟朝凤"、"凤凰三点头"、"犀牛望月"、"枯树盘根"、"童子拜观音"等。整个演出阵容呈八卦形排列,敲击大锣大鼓伴奏,无演唱,酷似锣鼓助威的习武场面。

解表

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麻雀蹦(方山大鼓)

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高淳阳腔目连戏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

洪山戏

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洪山戏的曲调,由基本调(七字、十字)、神曲、联弹和杂曲组成,多为一字一腔的说唱型曲调。唱腔为无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锣鼓击节,间或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属板腔体。洪山戏的表演粗犷、朴实、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

抖空竹

又名“抖空钟”、“抖空筝”、“抖嗡子”,是一种民间传统玩具。它是由陀螺发展演变而来,专指在空中抖动,嗡嗡作响的那种空竹玩具。

在空中旋转的空竹其形制可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内是空的,每个轴上有四五个,孔内木片作笛以利发声,连着轴有一个圆柱形的把,把的中段稍细。其玩法是,把空竹悬系在两根小棍顶端的细绳上,玩者两手各持一棍来回拉动,便可产生旋转,并随速度加快发出“嗡嗡”的响声。当它转到一定速度时,玩者还可将它抛向空中,作出种种花样动作,然后再将它接住。其花样技巧“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竿”等。其中“扔高”一技,有的竟能将空竹抛向空中数十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

每逢春节在夫子庙可见空竹出售。明故宫遗址公园、夫子庙等南京的市民广场,常有三五健身的中老年人一边在抖空竹,一边在切磋技艺。

跳五猖

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五猖”为邪恶之神,在人间常做坏事,偷东西、抢劫、放火、调戏妇女;但他们又喜欢恶作剧,把偷抢张家的东西,又放到李家去,要是看某人顺眼,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老百姓对“五猖”既怕又敬,于是就祭起来以博其高兴,会降福给自己。另一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夺取了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后,大封有功之臣,却忘了捐躯的官民,这些战死者“阴魂”向他诉苦讨功。于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东、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为“五猖”,让百姓举行活动纪念。高淳跳“五猖”有一套程式:由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造成热闹欢腾的场面,然后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先是由5个手持五色华盖、着五色服装的壮汉进场;接着由4个着彩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入场;随后是五人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威风凛凛的“五猖”入场。这些身穿红、蓝、黄、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锣鼓声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跃,做着稀奇古怪的舞蹈动作,给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项活动,高淳定埠镇韩桥村至今仍在举办。

飞镗表演

飞镗表演是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是民间武术项目之一。南京地区,主要是在六合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飞镗,原为古兵器,是中国武术运动的长兵器械之一。它形似三股叉,正锋为双面利刃,状如剑尖,长约八九寸,左右各有刀牙,呈弧形上弯,叉头镶嵌于柄,柄长六七尺。柄端有三棱铁钻曰“樽”,用于击刺架格。因长而重,故为长兵器中的重器械。今已演变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表演器械。

飞镗这项民间技艺在六合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不仅有男队员,而且有女队员,一些年近花甲的老人也参加了飞镗表演。

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日子南京都有舞龙灯的娱乐活动。舞龙灯,也叫耍龙灯,是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舞龙灯

舞龙灯的民俗起源于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古人将龙视为能呼风唤雨、将福消灾的神物,舞龙灯就是为了祈祷神龙的保佑。

舞龙一般用草、木、竹、布、纸扎成,节数不等,多为单数,以图吉利。除颜色的区别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页龙”;用木板凳制作的“板凳龙”;用稻草扎成的“草龙”;用布糊制成的“布龙”。龙身内燃烛的称“龙灯”,插香火的为“火龙”或“香龙”。

南京地区的龙灯,在造型和表演风格上最具有独特的有溧水县的龙灯和栖霞龙舞。

玩石担和石锁

石担是用青石凿成两只圆形(磨子状),中心打一圆孔,装在竹杠两头。两圆石间距一般为1.6米到2米之间。练功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杠,抓起石担放在他的脚心上,时而慢慢转动,时而沉下挺上。玩石担的动作名称很多:有顶花、推举、穿花、单臂举、仙人背纤、风摆荷叶等。石担的重量不等,一般都在80斤到200多斤之间。石锁也是以青石凿成长方形石块,长边上侧凿一圆形手柄,形如旧时锁状。石锁一般重量为三四十斤。玩时是以单手抓起做各种动作。其动作花样有:单龙、双龙、托塔、顺锁、倒锁、架肘、背纤、外对月等。石担石锁还有二人对练、四人对练。

南京地区的石担、石锁活动,据传始于明代,有山东、河南民间武术名流到江浦县献艺收徒而传播开来。现在作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正在被大力提倡推广。

三、江苏有哪些特色的风俗

江苏的特色风俗有1、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2、金陵灯会,3、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5、溱潼会船节,6、盱眙龙虾节。

1、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开办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四届,是我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中国传统的除夕年夜饭揭开听钟声活动的序幕,席间参插文艺表演、幸运抽奖等活动为游客助兴。听钟活动随着游客到达枫桥景区而进入高潮,寒山寺弄和枫桥大街展示龙灯、舞狮、高跷、荡湖船、乘轿等传统民俗活动;寺内众僧侣在香烟缭绕中做一年中最后一次功课;零点前夕,游人们聆听由寒山寺主持敲响的108响钟声。钟声悠荡除旧岁烦恼,虔诚吉祥;炮竹劈啪庆新年来到,欢快热闹。辞旧迎新、祈祷祝福。

时间:每年12月31日晚

地点:苏州寒山寺

2、金陵灯会

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自此数百年来,相沿成俗,至今不衰。灯会期间200多个品种、数十万盏各具特色造型各异的花灯云集于此,流光溢彩,汇成灯的海洋。尤以市民自扎花灯,千姿百态,极具特色。游人徜徉其间,宛如置身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时间: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

地点:南京夫子庙广场、大成殿

3、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为最佳。南京国际梅花节节庆期间,南京将以“梅”为主题,以花为媒,以“梅”会友,举办各种文化旅游、商贸及经贸洽谈活动。

时间:每年2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至3月18日

地点: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

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

云龙山庙会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庙会期间,数万人潮涌而至,景象热闹非凡。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是庙会的主角,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小玩意儿随处可见,让人爱不释手。

时间: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点:徐州云龙山

内容:逛庙会;看舞狮、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品地方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展销。

5、溱潼会船节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中国溱潼会船节,渊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该活动始于南宋年间,是为纪念在这里抗金阵亡的民族英雄而举办的。

时间:每年清明次日

地点: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6、盱眙龙虾节

盱眙十三香龙虾是淮安市盱眙县近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价廉物美的螯虾,由十多味中药及特殊方法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中国(盱眙)龙虾节",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时间:每年6月下旬

地点:主会场设在盱眙县城

溱潼会船节介绍

清明节(溱潼会船),江苏省姜堰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清明时节,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及周边两百多个村庄家家户户都要祭奠自己的祖先。清明第二天,各家撑船划桨前往乱坟地祭祀无名阵亡将士,而后千余只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汇聚溱湖,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参与者和闻风而来的观众多达十万人。活动由多个环节组成,其程序依次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赛船、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等。

活动

赛船

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就由会头在村里树起旗帜。他是本村的行政负责人,会船的安全由他负责。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经过试水、铺船、赴会等程序,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堂!堂!”两声,发出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喊:“下!下!”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撞击声,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即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两船比赛,终有胜负,在进行中如有胜者,“堂堂堂”一阵乱锣,就表示停篙。不断的比,反复的赛,把会船竞赛推向高潮。当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声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

演戏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或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酒会赛船结束的当晚,篙手们毫无例外地要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

送头篙

习俗以送头篙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有活力,谁能够得到高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送篙者满口都是“祝愿早生贵子”的话。得主不断许诺:“到时候一定请各位吃喜酒。”要是头篙的得主这一年碰巧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菜,宴请全体高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溱潼一带,村村社社的乡亲们,年复一年,就是以这样那样的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寻求欢乐的戏,使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水乡。

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

云龙山庙会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庙会期间,数万人潮涌而至,景象热闹非凡。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是庙会的主角,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小玩意儿随处可见,让人爱不释手。

时间: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点:徐州云龙山

内容:逛庙会;看舞狮、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品地方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展销。

5、溱潼会船节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中国溱潼会船节,渊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该活动始于南宋年间,是为纪念在这里抗金阵亡的民族英雄而举办的。

时间:每年清明次日

地点: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6、盱眙龙虾节

盱眙十三香龙虾是淮安市盱眙县近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价廉物美的螯虾,由十多味中药及特殊方法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中国(盱眙)龙虾节",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时间:每年6月下旬

地点:主会场设在盱眙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