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有哪些民间音乐

苏州民间音乐滋生于古吴这片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沃土它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吴文化也是华夏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的太湖先民“防风氏”即有“载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的记载。《楚辞》、《吴都赋》提到的“吴愉”,说明2000多年前吴乐已成为一方代表。出土文物中,新石器时代的骨哨,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钲、铙、句#、古琴、铜鼓……更证明着古吴音乐的历史。从唐·白居易写下的“处处楼前飘管吹”,到清《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的“绝怜天上霓裳曲,吹遍红阑四百桥”,以及在佛通法事、庙会出行中出现有宗教音乐、吹打丝竹……都证明了苏州城乡民间音乐的盛况。

在苏州民间器乐活动兴旺、冶金等手工艺精湛的基础上,乐器业也十分发达。明代这里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乐器产地。凡笛、箫、笙、管、胡琴、提琴、三弦、琵琶、扬琴及各种打击乐器,无不制作精良,品种齐全。直到今天,不仅它的传统产品名闻名遐迩,而且试制成功的古乐器如陶埙、双音编钟、编磬、尺八、排箫、排笙、箜篌……也为国内音乐界所乐用。器乐活动与乐器制作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至今,苏州地区流行的主要民间乐种还有江南丝竹、十番锣鼓、十番吹打、锣鼓乐等。道教经韵、道教吹打和佛教梵呗吟诵唱腔也是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宗教音乐。这些乐种既有来自中原的渊源关系,更有因江南水土而形成的特有根基。尽管各个乐种各具特色,如江南丝竹的次乐活泼,十番锣鼓的雷轰鼎沸,十番吹打的气势恢宏,道乐的典雅深沉,佛乐的清淡致远,但在长期的互相影响渗透及共同汲收吴地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细腻、精致、舒展的共性。特别是由于同间音乐与民俗的紧密结合,以及在市场效应推动下的竞争态势,使苏州的民间音乐技艺不断提高,而且不断丰富,从而深受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欢迎。

二、苏州弹词伴奏乐器,必不可缺的两个

“有些事,有机会做的时候,就去做,别等没机会了,再去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有机会珍惜的时候,就去珍惜,别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没意义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苏州评弹 伴奏乐器,必不可缺的两个。

小三弦:

三弦:又称“弦子”,中国汉族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弦轴上。

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是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绳、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

“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三、苏州民族乐器的乐器简介

民族乐器即中国的独特乐器。 这一时期弦乐器有突出的变化和发展,继奚琴之后,宋代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见于记载的还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 基他尔、喇巴卜、提琴、哈尔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种(实际上存在于民间的弦乐器其类别还远不止于此)。吹管乐器金、元时期从北方传入唢呐(又称金口角、苏尔奈、唢哪),按鼓吹乐的演奏组合形式又一次产生重大的变革,从音色、音量和风格上进一步丰富了鼓吹乐的演奏。唢呐最初用于军乐。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楼先生乐府》中之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办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据王圻所著《三才图会》的记载,明代唢呐已应用于民间。

四、苏州弹词的常用乐器是什么?

苏州弹词的常用乐器是三弦和琵琶,也有增加二胡、阮等为陪衬的。

苏州弹词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戏曲艺术。苏州弹词是用苏州方言说唱相间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评话合称“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俗称“小书”。

苏州弹词在体裁上为散文和韵文相结合,并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表技巧也有火功、阴功、方口、活口等不同风格。表演上也借鉴了传统戏曲中各种行当的程式,而近现代书的人物塑造则更趋生活化。

苏州弹词的唱词以七言律诗为基础,对平仄、韵辙有相应的规定;如内容需要可加衬字;另有部分的三言、五言与七言镶嵌使用,这在弹词唱段中较为常见。曲式上为基本调反复体,部分流派唱腔兼有板腔成份,所用曲牌也多为单曲反复体,有助于人物刻画的个性化。

扩展资料

苏州弹词源自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比苏州评话成形略晚。但到了清乾隆时期,苏州弹词已十分流行。相传当时的弹词名家王周士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御前弹唱,被钦赐"七品书王";之后遂发起成立了苏州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社”。

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一说为姚豫章)、俞秀山、陆瑞廷(一说为陆士珍)"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姚士章、赵湘舟、王石泉"后四名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此后各个时期又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名家响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弹词

五、苏州评弹的乐器是什么

苏州评弹的乐器主要是以琵琶为主的,加上二胡作为辅助,传统苏州弹词的是以说为主的,唱为辅,一般是一个人拿着乐器在舞台上变弹奏边说唱。

苏州弹词的演出区域是非常小的,只在苏州的周边地区,苏州弹词主要是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一般是七字句为主,加上三弦、琵琶在一起边弹边唱,演员还会模仿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

苏州的弹词是以说为主的,是说中夹唱,唱的时候一般是用三弦或琵琶伴,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逐渐流传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早期演出的时候是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之后慢慢的变成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

三弦也是弹词的伴奏乐器,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是非常常见的。

琵琶是弹拨乐器之王,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的五个手指进行弹奏,是非常重要的演奏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