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美丽资源”打造“未来乡村”
在梯田油菜花一角,两幢楼房拔地而起。“这是抖音基地,包括热气球、潜水等子项目。自去年11月动工以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左右,计划今年夏季投入使用,有望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东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柏军喜滋滋地说。
抖音基地总投资500多万元,项目建成后,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可年增收40余万元。东澄村由俗称“里四堡”的东澄、梁宅、平山和丁山4个村合并而成,依托万年石浪、千年梯田和百年古村“三宝”,有效激活闲置农房,办起22家民宿、农家乐,去年游客突破120万人次,蹚出一条共富路。
如何打造“未来乡村”,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将持续擦亮‘浪里看花、石上东澄’金名片。”王柏军说,引进第三方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原来这里都是闲置农房,如今打造成了‘七坊三中心’。”王柏军边走边说,东澄小吃坊、榨油体验坊、越秀织布坊、梯田米粮坊、古村老茶坊、果饮酿酒坊、石锅豆腐坊,以及东澄村乡创中心、东澄非遗中心和东澄游客咨询中心等已初具规模。
在东澄小吃坊前的观光平台上,来自城区学校的学生们正在此写生、研学,嬉笑声不绝于耳。目前,东澄村“七坊三中心”项目已收储16户农户的闲置农房2000多平方米,由引进的运营公司统一管理,实行“保底经营、按营业额分成”的联营模式。“这里除了能购买千年梯田产的菜籽油,秋天还能体验榨油的乐趣。”在榨油体验坊,王柏军介绍,每逢榨油时节,这里油香四溢,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临近中午,百年古村落又见炊烟升起,东澄村丁山自然村顶呱呱农家乐热闹起来了。毛笋煮肉、肉片炒野芹菜、红烧土猪肉……一盘盘独具当地特色的菜肴端上餐桌,令游客食欲大开。厨房内,今年63岁的钟建娥忙着掌勺,她的丈夫在外面招待客人。
近两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多,钟建娥与丈夫一合计,在自家的房子经营民宿、农家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一年能增收20余万元,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东澄村丁山自然村顶呱呱农家乐负责人钟建娥话语里充满喜悦。
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像钟建娥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创办民宿、农家乐的行列,吃起了“ 旅游 饭”。采访结束时,又有一条喜讯传来,村里即将建设观醉仙台、游步道改造提升和灵运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启“经济美、全域美、人文美、乡风美、生活美”于一体的“未来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和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在贵州,几乎每个县区都挖掘和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盘州市的“刺梨产业”、水城区的“高山茶产业”、安顺的“蜡染文化产业”、大法的“豆制品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柱,与以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家庭消费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能让美丽的村庄变得好看,还能与风景名胜区和历史名胜区形成互补,共同构成贵州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
贵州独特的地形和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导致贵州产品传播到全国其他地区,如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的刺梨。因此,贵州将把其作为大规模种植的扶贫产业。在调研和走访中,我还发现贵州的一些地方特色产业对全国影响不大。素有“维生素C之王”之称的罗克斯洛在贵州有100多万亩种植面积,其中盘州约60万亩,并生产果脯、饮料、生果肉等产品。然而,这些罗克斯堡玫瑰产品的市场仍主要在贵州,在其他城市并不知名,导致销售不佳。
我认为,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还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贵州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深加工经济品牌优势,促进农村振兴。如果农村能够振兴,工业繁荣是根本。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立足贵州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贵州特色的产业带动带动农村振兴的新路子,这不仅是贵州实施兴国战略的关键,也是关键的关键,是决意要完成的脱贫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确保与全国同步的大课题、大文章,必须做到真正深入。
三、什么是“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一村一品是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各地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牢固树立市场引领的理念,坚持做好特色产业这篇文章;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助力贫困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扩展资料:
一村一品举例:黄山古村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一村一品”是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生产适销产品来促进当地经济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自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以来,黄山市发展了49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雄村位于黄山市歙县城郊,是一座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著称的古村落,拥有800多年历史,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其人文历史底蕴丰厚,风光迤逦秀美,为其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朴的竹山书院临河而立,遥望对岸慈光庵翠树环拥,巍峨的曹氏宗祠依水而建,高高的牌坊上刻有“四世一品”4个大字,这是乾隆皇帝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祖上3代的功绩所建。雄村历史上明清两代共出过54位进士与举人。为了留住古乡贤们的足迹,在曹氏宗祠的旁边,还建了一座供世人感受先辈风骨的乡贤馆。
雄村以旅游产业为主,每年有很多游客。建乡贤馆的目的,就是让外地游客和本村的村民,都能够学习先贤,实现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传承,再把辉煌的历史延续下去。
雄村以教育和乡贤文化闻名,而位于黄山区新明乡的猴坑村,则是名茶太平猴魁的原产地和核心区。记者来到猴坑村时,正值今年的采摘季开始。高山茶园层峦叠翠,万株茶树吐新芽,加工厂房里幽香四溢,师傅们正有条不紊地对茶叶进行杀青和整形,手法稔熟,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观看猴魁的制作技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村一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探访黄山古村落 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
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五、乡村振兴战略什么是关键?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匮乏、素质不高长期困扰“三农”工作的开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因此,解决人才问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保障农村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内在和必然的要求,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解决农村人才供求矛盾,既要着力开发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还要破除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制度障碍,吸引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鉴于城乡差距较大,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的建设,制定了很多帮扶政策,鼓励人才服务乡村建设,但多数都有服务期限限制的,最后很少有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
六、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深挖“乡村“特色资源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 旅游 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 旅游 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进行综合开发。
1、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思路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 旅游 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 旅游 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进行综合开发。
1.“田园”是特色。尊重乡土,就地取材。开展特色资源普查,充分挖掘产业、山水、田园、民居等潜在优质资源,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打造地方特色,体现综合竞争力。
2.“综合”是关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
3.“产业”是基础。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各产业功能要求, 探索 “ 旅游 +”“生态+”等模式,让各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村融合示范区。
4.“文化”是灵魂。从生态、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地方特色节庆中找寻文化的主题,创新文化形式、业态模式和载体方式,满足市场和时代需求。坚持生态为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文化、空间、生态有机融合。
2、泛农业产业链系统建设
农业生产区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提供安全、放心的生态绿色食物和获取相应的收入,农业与自然密切交织在一起,维持着区域的生态保护功能。更重要的是,农业支撑着区域乡村共同体的活动,可以结合当地农业特色、田园文化打造多具风格的休闲农业项目。
1.片区优化。根据开发能力打造不同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的功能要求基础上,应设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片区,也可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
2.农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品牌,打造1~2个经ISO9001、1S014001、ISO22000、HACCP、GAP、CAC、原产地保护等认证的市级以上农业特色品牌。园区定期开展宣传推广主题活动或节庆活动。
3.功能拓展。依托景观农业,开展田园乡村观光、农耕文明传承、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依托经济林果,开发赏花、踏青、采摘等 旅游 产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拓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新农业技术的观赏科普功能。
4.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园区与农户的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3、田园居住区及配套建设
打造具有整洁完善独具风貌特色的田园社区,完善的居住区及服务配套是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此外,在其环境打造上,必须克服高楼大厦的城市模本,小桥流水的乡村图景在这里应充分展现。
1.村庄功能互补。完善乡村的现代生活和生产功能,围绕满足村庄原住民和外来游客需求,加强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形成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服务网络。
2.基础设施共享。立足需求科学合理配置生态停车场、公厕、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投资建设效益最优化。生态停车场应充分利用村内空地、废弃地、道路沟沿等合理规划建设。公厕应建成生态无害化 旅游 厕所,设施与卫生至少达到GB/T 18973-2003( 旅游 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一星级要求。村庄生活污水按照国家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结合实际选用处理工艺,合理选择城镇污水处理厂延伸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以及分散处理等方式。
3.建筑风貌塑造。因地制宜设计农民住房户型方案,推荐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屋面、窗样、门洞、屋脊、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进行外立面改造。其他建筑设施提倡采用原生材质作为建筑主材,让每栋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
4.推进垃圾分类。全面取消垃圾房(池),配设分类垃圾桶(箱),做到日产日清。
5.村庄绿化美化。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增加珍贵树种造林比重,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庭院种植经济树种。
4、 旅游 休闲项目建设开发
结合田园综合体的资源禀赋,提炼出适合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项目主题,打造满足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
1. 旅游 设施配套。统筹考虑淡季和旺季游客需求,游客服务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区内推荐配置低排放或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注重人性化设施与服务,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遮阳避雨、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设施,提供人性化爱心关怀服务。开发夜生活配套的乡村酒吧茶吧、休闲 养生 、康体服务、演艺演出、参与体验活动等场所,留住城市游客。
2.特色餐饮服务。区域内农家乐和乡村酒店宜纳入统一管理,提供的餐饮服务须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菜肴要突出民间、农家特色,推荐民间菜和农家菜。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有专门的餐厅,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利用自家庭院,但须做好灭蝇、灭蚊、防尘、防风沙等工作。
3.休闲度假住宿。住宿设施重点为特色民宿、乡村庄园、乡村主题度假酒店,且能够满足游客需求。配备暖软设备或换气装置,配套设施完好,用品配备能满足顾客需要。
4.乡村 旅游 购物。应在交通要道、重要景点等醒目、易达的区域合理设置购物场所,做到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销售商品应以特色农产品、花木盆景、传统生活老物件、民间工艺品等为主,体现乡土气息、打造特色品牌。
5、田园特色景观风貌建设
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人造景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应以挖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以自然景观、 历史 文化为重点,塑造特色风光,提升品位形象。
1.生态修复。对区域内山体、森林、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区域内坑塘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保持水体清澈、水质清洁、岸坡稳定和水流通畅。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
2.绿道建设。对区域内 旅游 线路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主干道应为三级以上公路,道路交通标识设置合理、美观,路面宜黑色化处理,适宜路段可采用“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系统,次要道路宜乡土生态铺装。区域内道路两侧应种植经济林果和绿化苗木,因地制宜栽种直径 10~12 厘米的乡土树种,力争5 10年后形成林荫大道。区域内林相、植被丰富,形成四季景观,林木覆盖率高于40%。
3.自然景观。对丘陵山地、水乡圩区、大地景观等区域内极富代表性的独特山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打造一批观赏型农田、名优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山水风光区等自然景观区。
4.人文景观。立足本地 历史 文化资源,把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建筑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纳入 历史 文化保护对象。以本地 历史 遗存、事件传说、地名人物、传统民俗活动等为载体,打造特色人文景观,传承农耕文化、弘扬现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