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文化?

青岛-多元文化特质的城市

一、海洋文化特色。是从自然地理上看,青岛优美绵长的海岸线形成了青岛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历史上来看,青岛原属东夷海岱文化区域,青岛先民自古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其生活模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及其相关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海洋文化特色。 19世纪末青岛开埠后,青岛的港口,青岛的城建, 青岛的工商业,青岛的服饰和饮食, 青岛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包括大学的兴建、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的寓居青岛等等,这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充分显示出了青岛文化的“海味”。人们称青岛是“东方瑞士”,人们赞赏青岛的绿树、红瓦、碧海、蓝天,青岛栈桥、八大关、崂山、海水浴场、海鲜、海派建筑等等乃至青岛人的生活审美情趣都带有海洋特色。青岛还是一个海洋科技城、海洋产业城,它的经济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国际文化特色。青岛是中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也是吸引国际投资最多的城市之一,在青岛,外资企业多达数万家,常驻青岛的外国人士高达5万人以上,每年青岛还要吸引数十万计的外国游客,青岛还举办了多个世界性的节日:国际啤酒节、海洋节、时装周等。这些都表达了青岛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三、工业文化特色。青岛是一个品牌之都,在青岛,集中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性的知名工业品牌,人们称之为青岛现象。2001年,权威机构调查表明,青岛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中国城市前九位。青岛工业基础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可塑最大的财富。

四、人居文化特色。青岛是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的之一,青岛的自然地理、气候、经济基础、历史特点、旅游度假资源,都十分发展人居产业,从近年来青岛热度不减的房地产市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最近,青岛又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无疑又强化了这种形象。

五、艺术特色。青岛也是一个艺术之都,青岛出了很多出文艺人才,青岛的建筑、雕塑、人文古迹、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等都在阐释着青岛的艺术城市形象。

六、青岛的齐鲁文化特色。尽管青岛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但地处齐鲁大地,他或多或少了融入了齐鲁文化的一些特性,充分体现了山东人的优秀品格:忠厚、认真、直率、诚实、热情,这种性格贯注到城市中,就变成了最珍贵的道德力量,青岛人正是以这种精神创造了许多奇迹,包括青岛的名牌现象。

二、青岛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青岛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6000年人类生活记录的城市,文化遗产还是非常多的。

1、青岛的物质文化遗产有:

城子龙山文化遗址、崂山道教建筑群、齐长城遗址、三里河遗址 、西皇姑庵遗址、琅琊台遗址、赵家庄遗址、土山屯墓群、祓国都城遗址、板桥镇遗址、北阡遗址、天柱山摩崖石刻、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东岳石遗址、大泽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西沙埠遗址、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和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青岛德国建筑群、八大关近代建筑、万字会旧址、青岛啤酒厂历史遗址。

2、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崂山民间故事、道教音乐、鸳鸯螳螂拳、胡峄阳传说、胶东大鼓、胶州秧歌、柳腔、茂腔、周戈庄上网节、孙膑拳、螳螂拳、秃尾巴老李传说、徐福传说、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鸳鸯内家功、三铺龙拳、指墨画、海产品制作技艺、东夷渔祖郎君庙会、刘氏泥塑、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即墨市肉食传统制作技艺、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香酥鸡烹饪技艺、万和春排骨砂锅制作工艺、周氏艾灸法、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李氏小儿推拿秘笈等。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

文化遗产.百度[引用时间2018-4-5]

三、青岛的历史文化

(1)青岛,山东省地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简称青,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青岛是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新一线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国际性港口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被誉为“东方瑞士”。

(2)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地处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 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潍坊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 青岛因地理位置优越继而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青岛因“一港一路”而兴,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航空港,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

(3)青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海滨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岛作为世界啤酒之城、世界帆船之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龙头城市。截至2017年,青岛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辖7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有1个国家级新区(青西新区),总人口920.4万。2016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10011.29亿元,增长7.9%,人均GDP达到109407元。

(4)青岛拥有道教名山崂山、栈桥、五四广场、八大关、青岛奥帆中心等著名景点。老舍、闻一多、洪深、沈从文等名人曾在青岛讲学;驻有山东大学(青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

四、青岛独有特色

青岛的历史悠久并有其独有的特色,上溯自4000年前的三里河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琅琊、古即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较高地位。尤其是秦汉之际,琅琊作为中国惟一的海港郡城,在政治、经济、文化、航海等方面都居重要地位,和即墨同为东部沿海中心城市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海外交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其文化遗址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物和旅游资源。唐、宋时期,胶州湾成为重要港口,著名的密州市舶司即设在胶州湾内的板桥镇(今胶州市),是我国北方惟一的对外开放港口和沟通中国与日本、新罗(朝鲜)的主要口岸。宋金对立时期,胶州湾又成为两国“互市”贸易的口岸,同时也以著名的宋金海战而闻名于世。元明两代,开凿了中国惟一的海运河--胶菜运河,一度产生过重要作用。明代,在胶州湾两岸设立了鳌山卫、灵山卫及浮山所、雄崖所、胶州所、夏河寨所等军事行政设施,并开放了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等海口,青岛成为具有一定地位的渔镇港口,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1891年,清廷批准在胶澳驻军设防。第二年,调清军四营入驻青岛海口,是为青岛建置之始。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实为殖民地),德国当局先后两次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经17年发展,奠定了青岛老城区的建设布局,青岛一跃而成为中国新兴的欧洲风格的滨海名城。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城市建设在德国原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青岛城市充填了东洋风格。1922年青岛收回后,先后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在建国前的58年中,青岛经历了从清末到解放战争的七个历史时期,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入侵,其历史之曲折、内涵之丰富,城市建设之多元化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从而使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

(一)作为近代新兴城市,青岛的城市发展史十分短暂,但在建置之前的胶州湾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大部分都得以保留,如琅琊台、即墨古城、三里河、齐长城、天柱山魏碑、岭山道观等均保存较完好,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分遗址已开发为旅游文化景观。这些宝贵的文物遗迹,虽然大部分不在青岛市区,但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较响的知名度,对于提高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开发青岛人文旅游资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是我们规划、文物、旅游部门的重要任务。

(二)青岛城市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历史发展沿革却曲折复杂。如前所述,短短58年,竟历经了七个不同历史时期几度沦入帝国主义的殖民占领,其曲折复杂的历史遭遇,欧、亚文化的交汇融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等,使得青岛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建、外事诸领域中均充溢着特有的多元文化,从而使青岛历史文化更具有独特传奇色彩。因此,对青岛近代这种欧亚文化交汇和多元化的历史特色,应该予以认真研究和保护、开发。

(三)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很少有哪一个城市能像青岛那样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从发生德占青岛的“胶州湾事件”以来,青岛本身或者因青岛而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胶州湾事件”直接刺激了中国的政治界和知识界,促发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发动进攻青岛的日德战争,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21条”,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促进了国民的觉醒。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视为近、现代分界线。在这场运动中,青岛主权问题既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又是全国人民誓死力争的核心目标。1922年,在全国人民力争下,青岛回归祖国,成为外国在华租借地中最早收回的一处租借地,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23年后,中国***在青岛开展革命工作,先后组织了胶济铁路大罢工、日商纱厂大罢工等斗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纱厂罢工和“青岛惨案”,使青岛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五卅”运动的中心之一。其后,青岛市再度遭到日军的侵占和美军的进驻,从而爆发了遍及全市的抗日武装斗争和反对美军驻扎青岛的斗争,这些事件和有关遗迹都对青岛的历史增添了重要的内涵。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它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正是青岛入选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应予全面、深入研究的主题。

(四)由于青岛独有的城市发展历史,使得青岛成为中西文化(欧亚文化)的交汇之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青岛城市文化。而其典型代表则是城市文化中的主要载体--城市建筑文化。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史,实际上就是青岛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建筑风格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作为一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城市建筑带有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风格。早期的建筑除了天后宫和几处村庄外,较大的建筑物就是清军在青岛驻防期间修筑的一座总兵衙门、两座前海栈桥(码头)、三座炮台、四处兵营、以及电报局、军火库等,从而构成了早期军事设施和港口城镇的主体。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基于这一点,德国当局于1900年和1910年两次制订城市发展规划,以海泊河一线作为市区、郊区的分界线,拆除了市区大部分村庄,改建了原清军的炮台和兵营,原有的建筑物仅留下天后宫、总兵衙门(1959年拆除)、栈桥和青岛炮台(衙门炮台)。1900年德国当局制订城市规划时,将火车站以东今保定路、德县路、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以南划为德人区,按德国建筑标准予以建设,分别形成了以中山路、广西路为中心的商业区,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和东部住宅区,遂形成今市南区的欧洲城市风貌区。同时,在大鲍岛(今四方路、胶州路一带)规划建设了华人商业区,随后又规划了小鲍岛(益都路一带)、保定路、小港北等住宅区,而被强迁之青岛原住村民则被安置在台西、台东。这几个小区,各具不同建筑特色,但其质量、风貌远逊于德人居住区。

1914年至1922年,日本根据德国制订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填充了今市北区的大部分城区和市南区部分地段,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日本风格的商业住宅区,并将城区扩展到了四方、沧口一带,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热河路住宅群;胶州路、李村路、市场三路和聊城路一带日本商业区;馆陶路一带的金融商业区以及四方、沧口一带日本纺织工业区等。

二三十年代中,一方面日本建筑仍不断增筑,另一方面,市政当局也做了许多新规划建设,突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又注重兼收西方建筑材料的运用及风格特点,从而使中山路成为主要金融商业中心;建成了莱阳路住宅区,八大关、太平角别墅区,并在沿海一带建成了栈桥回澜阁、兰山路礼堂、水族馆、东海饭店、汇泉体育场等优秀建筑,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了青岛的城市风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已成为青岛独有的风貌特色。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制订了《大青岛发展计划》,将即墨、胶州划入青岛,扩大市区规模,并修建了日本海军司令部、军官俱乐部、青岛剧院、日本商工会议厅等建筑,并在黄台路、莱阳路、金口路、热河路、合江路、嫩江路等修建了一批单体小楼和公寓式建筑。而中国居民则集中于仲家洼等贫民窟中,其建筑质量和生活条件极为低下。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当局忙于内战,无暇顾及城市建设。大量“难民”涌入青岛市区后,搭建了大批临时建筑,树木砍伐毁坏严重,实为青岛城建最阴暗的时期。

正是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使得青岛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既有较明晰的文化主脉,又有中外多国不同文化交汇而呈现出的多彩文化,从而构成了以“洋”味为主的城市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总体风貌特色。长期以来,青岛一直是以中国最“洋气”(欧化)的城市而名闻于世,而这种“洋气”至今仍具有十足的魅力。认清青岛历史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的特色,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极为重要。目前,青岛市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青岛城市发展史的成果甚少,且比较浅薄,缺乏资料依据和文化品位。这一状况如不改变,对提高青岛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名城保护都是极为不利的。

五、青岛有什么人文景点?

首推崂山、栈桥两个景点,八大关也不错,值得看看。

青岛大部分景点都是免费的,栈桥,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中山公园,五四广场,奥帆中心,天幕城,信号山公园,石老人浴场等等。

另外海底世界、极地海底世界、小鱼山公园是收费的,不过前两个有卖学生票。

关于好几个故居,不建议观看,实在是没什么意思。同样最不怎么实惠的是邮政博物馆,天后宫里面大部分都是卖东西的。

六、青岛地域文化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著名文化遗址有: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遗址(即墨金口镇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李沧区古城顶遗址,距今也有3000年历史。 西周时期,青岛境内建立了夷国(今蓝村)、莒国(都城计斤,今胶州)等诸侯国。

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岘镇)为齐国第二大都市,东部统治中心,全球为数不多的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今胶南琅琊镇)。

秦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胶东郡的郡治即墨均位于今青岛境内。琅琊还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临琅琊,命徐福率船队从琅琊起航采仙药。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康有为赞青岛

西汉,设胶东国,定都即墨,汉武帝即位前被封为胶东王,即位后封其弟刘寄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王陵。汉武帝三临不其城(今城阳区),“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女姑山设明堂祭海。西汉琅琊郡皋虞县(今即墨温泉镇)人王吉任博士谏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吉祖孙墓所在的即墨温泉皋虞,被奉为琅琊王氏祖庭。东汉,郑玄在不其县创立康成书院。

西晋,不其城(今城阳区)成为长广郡的郡治,法显印度求经回国,于崂山登陆,由长广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不其城为东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桥镇(胶州)成为著名贸易港口,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关)

宋朝更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

明朝设立鳌山卫、灵山卫,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许铤奏请青岛口、沧口、金口镇等港通商获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胶州为山东三大直隶州之一,平度州为散州,隶属于莱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镇总兵府(当时山东共设三镇总兵)从蓬莱迁到青岛,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

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界条约》。11月,宣布青岛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为青岛市,设青岛、鲍岛、李村等区。大港码头、胶济铁路相继开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员七十多人以及恭亲王等人移居青岛。

1913年发动癸丑复辟失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11月,日英联军占领青岛。

1919年,巴黎和会将青岛租界主权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后改胶澳商埠局),下辖青岛市,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青岛特别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沈鸿烈以东北海军司令兼任青岛市长,1932年正式担任青岛市长,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学校、定规划、兴建设、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岛发展的坚实基础。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天主教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39年,即墨、胶州划归青岛市管辖,统筹规划建设。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直属民国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军攻占青岛。青岛改为山东省辖市,辖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李村7市区和崂山郊区。

1978年,胶县、胶南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同时设立黄岛区。

1983年10月,平度县、莱西县划归青岛。

1984年5月4日,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1987年—1990年,青岛市郊五县先后改为县级市;1988年,崂山县恢复为崂山区。 1986年,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设立国家级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

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为七区五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和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2003年,设立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2004年设立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园区。

2006年,设立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设立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港区。

2011年1月,国家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作为其核心城市、龙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