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宵节韶关有些什么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 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二、韶关的风俗习惯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 表现得维妙维肖。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 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瑶胞的“跳王”风俗散居在粤北连山、乳源各县的过山瑶同胞,有一种“跳王”的风俗。“跳王”又叫起歌堂,或称“调旺”,即一调就旺,越跳越旺盛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一种叩神还愿的仪式。瑶胞非常崇拜盘古王、唐王和狗头王,把他们奉为瑶族的祖先。盘古王就是传说中“开天地”的那位英雄,他不但是瑶胞的始祖,也是汉族的始祖,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唐王是指唐朝盛世的圣明君主,实际上也是借唐来泛指我们民族的先圣。 狗头王即宋代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瑶族有两首民歌反映这一事实,现录于下: 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既不行;大哥船头急许愿,唐王相救正太平。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船不游;大哥船头急许愿,大船悠悠州过州。 这两首民歌,虽然语言比较粗糙,但朴实无华。歌中大意说瑶族有十二姓,从外番过海而来,遇险许愿,才为唐王相救,平安抵岸。现在瑶胞的确还有盘、房、邓、李、沈、唐六大姓,罗、龙、王、冯、赵、钱六小姓,共十二姓。这十二姓瑶胞,不忘救命之恩,叩神还愿,唱跳一番,这就是“跳王”的起源。 后来,凡是叩过盘古王和许过愿的,应验后都要“跳王”还愿。比如遇到几年禾谷不丰熟,或家人小孩有个三灾六难,就叩盘古王许愿,以后年成转好,病去灾消,就要“跳王”还愿。“跳王”自1958年停止,1980年后陆续有所恢复。从民俗的角度看,它不是单纯的迷信活动,还有纪念、祭祀和契约的性质,反映了瑶胞格守诺言的美德。瑶胞的婚俗曲江、乳源等县,散居有部分瑶胞,称为“过山瑶”。瑶族社会的家庭组织,实行父系小家庭制,子女结婚后多数分居,另行组织新家庭。其家庭成员一般包括夫妻及未婚子女。夫妻之间比较平等,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普遍早婚,离婚和再婚现象亦较普遍,但一般不受歧视。“过山瑶”的婚姻大部分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女方还要接受一定的聘金。

三、韶关及其周边的县区有些什么文化习俗? 谢谢各位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瑶胞的“跳王”风俗:散居在粤北连山、乳源各县的过山瑶同胞,有一种“跳王”的风俗。“跳王”又叫起歌堂,或称“调旺”,即一调就旺,越跳越旺盛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一种叩神还愿的仪式。瑶胞非常崇拜盘古王、唐王和狗头王,把他们奉为瑶族的祖先。盘古王就是传说中“开天地”的那位英雄,他不但是瑶胞的始祖,也是汉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唐王是指唐朝盛世的圣明君主,实际上也是借唐来泛指我们民族的先圣。

狗头王即宋代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瑶族有两首民歌反映这一事实,现录于下: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既不行;大哥船头急许愿,唐王相救正太平。番帮过人十二姓,过到海中船不游;大哥船头急许愿,大船悠悠州过州。

这两首民歌,虽然语言比较粗糙,但朴实无华。歌中大意说瑶族有十二姓,从外番过海而来,遇险许愿,才为唐王相救平安抵岸。现在瑶胞的确还有盘、房、邓、李、沈、唐六大姓,罗、龙、王、冯、赵、钱六小姓,共十二姓。这十二姓瑶胞,不忘救命之恩,叩神还愿,唱跳一番,这就是“跳王”的起源。后来,凡是叩过盘古王和许过愿的,应验后都要“跳王”还愿。比如遇到几年禾谷不丰熟,或家人小孩有个三灾六难,就叩盘古王许愿,以后年成转好,病去灾消,就要“跳王”还愿。“跳王”自1958年停止,1980年后陆续有所恢复。从民俗的角度看,它不是单纯的迷信活动,还有纪念、祭祀和契约的性质,反映了瑶胞格守诺言的美德。

瑶胞的婚俗:曲江、乳源等县,散居有部分瑶胞,称为“过山瑶”。瑶族社会的家庭组织,实行父系小家庭制,子女结婚后多数分居,另行组织新家庭。其家庭成员一般包括夫妻及未婚子女。夫妻之间比较平等,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普遍早婚,离婚和再婚现象亦较普遍,但一般不受歧视。“过山瑶”的婚姻大部分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女方还要接受一定的聘金。结婚那天,要宴请亲友,婚后多数和父母同住,不另立家庭。按照“过山瑶”的规矩,有子娶媳,无子招赘。招赘不用礼金,双方订个婚约即可。婚后所生子女,第一个用父母两姓,第二个随母姓,第三个随父姓。现在提倡计划生育,瑶胞也有自觉响应者,生一个的多随母姓,也有随父姓的。入赘者并不受歧视。

四、广东韶关有什么节日?

韶关市民除了一般的常规性节日外,由于这里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所以各地还有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

长鼓舞 每逢节日喜庆,嘉宾来访,瑶族必跳长鼓舞欢迎。相传很久以前,盘古王的女儿莎十三妹与人间的一个小伙子结为夫妻。一个恶人想害死年轻人而霸占十三妹为妻。盘古王得知此事,把莎十三妹召回天庭。莎十三妹告诉丈夫,只要到南山上砍棵琴树做长鼓,等到盘古王婆诞那天击鼓跳上360圈,就可上天庭与她团圆了。从此后人每逢盘古王婆诞那天就要跳长鼓舞。

开唱节 瑶家风俗规定,从农历二月初二起一直到七月初七,是不准唱歌和谈情说爱的,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七月初七,传说是瑶族的祖先——盘古王的诞辰。盘古王开天辟地,在劳动中编造了歌,所以粤北连山一带的过山瑶把这一天定为“开唱节”。

瑶族婚趣 瑶胞婚俗铙有风趣,至今还保留着“男嫁女”,“儿女从母亲”的习俗。新婚之日,新郎步行到女家,男女双方的亲友到女家参加婚礼。

韶关的民间艺术种类也极其丰富,主要有:粤北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狮舞等。

五、韶关有什么民风民俗?

1、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2、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3、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4、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

5、每年端午赛龙舟已逐渐成为韶城的传统风俗,也是韶关市推动全民健身,丰富韶城人民文体生活而每年举行的三项重大活动之一。每年初夏的端午节龙舟比赛,武江河段便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

扩展资料

韶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等也很有影响力和特色,成为韶关本土群众的精神寄托和民间娱乐活动之魂。但也存在资料系统性不够、标志性硬件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连贯性不够等问题。

韶关市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使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法制轨道。

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变政府引导为市场引导,尽快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管理运营理念,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培育文化龙头企业。三是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入到文化产业中,培养一批较高政治思想水平,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韶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韶关全力打造粤北历史文化名城

六、韶关过年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我是韶关人。其实广东说粤语的人过春节的习俗都差不多,一下说说一般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前 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年初一:贺新岁 农历的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杀鸡。以前大家起床还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由于城市管理规定,焚香放炮仗这一环节如今在广州已经取消。

正月初一这天历来是拜年的高峰,人们互相拜访,名为“贺新岁”。拜年时,长辈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广东的压岁钱叫做“利事”(也叫利市、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晚辈。在初一这天一般吃斋,祈求来年更顺利,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俗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所以忌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引来“扫帚星”。另外,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一大早,家中妇女就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接下来是“开年饭”,这也是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顿。农历正月初二又有“姑爷节”的俗称,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回娘家时,一般带水果、年糕、冬菇等年货。而开年饭也非常讲究,鸡、生菜、蚝肉、鲤鱼、鲮鱼等是必备菜肴,寄寓了“生财好市”、大吉大利之意。

年初二,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在韶关没听说过。

年初三:赤口日 在初三这个穷鬼日,家家户户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扫穷鬼”,把初一起囤积下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和穷根。

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争执,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会比较在意,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而如果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但是,“赤狗日”的观念在现代人眼中也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还是照常出门游玩。

年初四: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接神仪式一般在下午四时到晚上进行,准备供品有三牲、水果、茶、糖果等。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旧年发达的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年初五、初六:尽情玩 经过了年初一到初四的种种传统仪式,到初五初六“任务”已经完成,

年初七:庆人日 正月初七为“人日”,广东人俗称“众人生日”。一般在这天早饭时,要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庆贺“人的生日”。人们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据说在民国以前,这一天年轻人结伴游花地,选最美的姑娘——“人日皇后”,由她主持这一天的活动。

年初八:不回家 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初七出门探亲等人,初八不能回家,要留在亲戚家。

年初九:九皇诞 要拿出鸡鸭鱼肉祭拜玉皇大帝。

年初十:打春去 初十一:打石仗 在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对打,哪个村子赢了就代表新年会更好。

初十一,家长要把这些对打的孩子赶回家。

初十二:点新灯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农村在祠堂也要点灯。

十三十四:尽情玩。

正月十五:看花灯 广东人在这一天里要看花灯。此外,郊区农村里,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广东春节禁忌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说了那么多,其实严格按传统做的人其实很少吧。向我们家到一本过了初六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