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传统文化元素

1、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为区别于河北梆子,故名老调梆子,即老调剧种。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传于保北涿州、定兴等地的“皮影戏”。演出时使用的文场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扬琴、小三弦等,随之就有了伴奏音乐和过门。

武乐还有大镲、大铙等。音乐结构属于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琴腔、垛板、还魂调、悲调,曲牌有“三赶七”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

3、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县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初,满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该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

4、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高乐”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高洛音乐会”是高洛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花会。2006年,冀中笙管乐(高洛音乐会)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雄县赵岗古乐

保定赵岗音乐会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传承的乐曲内涵和谱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组成,表现形式有唱诵和器乐演奏,使用的乐器和传承演奏的方式仍以传统方式进行,吹奏乐有管子、笙、笛子、云锣,打击乐有鼓、铙、钹、铛子。

扩展资料:

特色节庆

1、顺平桃花节

保定顺平县桃树面积达14万亩,每年仲春四月,该县浅红、深红的桃花会开放。2000年起,顺平开始举办桃花节,至2014年8月,累计接待游客逾330万人次。顺平桃花节也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体首批70家成员单位之一。

2、敬老健身节

保定有“长寿之城”之称,自古以来,居民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一年一度的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是保定独有的节日,自1991年开始举办。

3、空竹艺术节

保定市自2008年开始举办国际空竹艺术节,节上主要举行空竹技艺展 涿州花灯节 示、空竹论坛、空竹文化长廊展示、空竹艺术节摄影大奖赛、空竹博览会等活动。使空竹这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4、白洋淀荷花节

白洋淀荷花节是保定安新县为塑造白洋淀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白洋淀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自1991年开始举办的文化旅游节。

5、涿州花灯节

涿州花灯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间的“通会楼”而得名,清末民初时列为涿州八景之一,称作“通会灯市”,是保定市传统文化活动之一,主要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举行。

6、安国国际药材节

安国古称“祁州”,素有“千年药都”之誉,自明朝起,就有“春五秋七”年年举办药王庙会的习俗,改革开放后逐渐沿袭成为每年一届的安国国际药材节和医药保健品交流会。

7、满城红叶柿子节

保定市满城县是“中国磨盘柿之乡”,几万亩柿树森林分布于满城神星柿子沟内的6个村庄周围,从2002年开始,该县每年在“十一”旅游黄金周到来前举办“金秋红叶柿子节”,期间会有民俗文化表演、文人采风、柿子采摘、柿树领养、柿王评比等特色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定

保定典型地域文化是什么?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还是新时期双拥共建模范城的诞生地。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保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壮士荆轲,燕大夫郭隗,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戏剧家关汉卿、著名谏臣杨继盛、京剧艺术家盖叫天,东晋名将祖逖等名人志士辈出。保定教育渊源,人文灿烂,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北洋军阀冯国璋、清末状元刘春霖等一大批清代官员和教育家曾毕业于此。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曾以此培养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将军的摇篮,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就建在保定市东郊,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李济深、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陈诚、白崇禧等1800多名将军。清末保定称为学生城。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还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河北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地,《红旗谱》、《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记载着保定昨天的辉煌。

保定的历史文化

历史

一、先秦时期

周赦王二十年(前295年),燕昭王在今市中心东五里建广养城。因为几条小河交汇,这片土地水草丰美,被燕昭王选来做牧战马之城,并没有普通居民,又称为空城。是为保定市区最早的城池。

二、汉晋隋唐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今市中心东北约五里建乐乡城,置乐乡县,属信都国,保定始设县;又有樊舆县、樊舆候国,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樊舆侯刘修的分封地;新莽改称乐丘,东汉废。

西晋重置,属高阳国;北魏新置清苑县,与乐乡县同属高阳郡;北齐清苑、乐乡均废入永宁,后改永宁为乐乡;隋改乐乡县为清苑县,属河间郡;唐属河北道莫州。

三、宋金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保定为宋朝皇帝祖籍,宋祖陵所在地,改清苑县为保塞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易州满城县南境入保塞县,并升保塞军为保州。

淳化三年(992年),呼延赞、李继宣先后知保州,筑城关、葺营舍,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水汇合流入保州城关。宋真宗赵恒曾在圣旨中说:“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之旧里也。”

金天会七年(1129年)于保州设顺天军节度使。大定十六年(1176年)复保塞县为清苑县。贞祐元年(1213年)十二月,蒙古军攻陷保州城,屠城,城废。次年(1214年),保州移治满城。

四、元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降蒙金将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今保定址),令贾辅、毛正卿、苑德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为顺天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名保定路,辖七州(含十二县)、八县,共二十县。十七年(1280年)置官领保定织染局。

五、明

明洪武元年(1368年)保定路改保定府。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移驻保定。明初年,设蓟辽总督,全称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

正德十年(1515年)设保定巡抚。嘉靖十年(1531年)建二程书院(院址今西大街路北),后改称金台书院。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府治西北建上谷书院。四十四年(1616年),在城东南角建清真寺。

崇祯十一年,保定总督从蓟辽总督中析出,其独立总督保定、山东、天津、登莱四巡抚之地[3]。

六、清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莲池书院(今古莲花池)。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于城内西南角建淮军公所。

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天津至保定的电报线路完工。光绪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会在址舫头东建基督教堂。光绪十五年(1889年)架设保定至西安的电报线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卢汉铁路卢保段,次年一月通车。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保定创办电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卢汉铁路保(定)正(定)段通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慈禧行宫,慈禧挟光绪帝来保驻跸三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保定育德中学。该校曾为河北省同盟会机关驻地。同年,以莲池书院藏书楼为基础,建直隶省图书馆。

七、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为直隶省省会。1913年,废保定府留清苑县,省会迁至天津,清苑县仍为范阳道治所。1914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1925年于清苑县城(今保定市莲池区)设保定自治市。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随即保定自治市亦被废除。1935年,河北省会由天津迁回清苑。1937年9月,清苑县城被日军占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建立保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6月,河北省会由北平迁至清苑。1947年11月,河北省会又迁回北平。

1948年11月,解放军进驻,建立保定市,为冀中行政公署驻地。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成立。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设立地级保定市和保定专区。以原清苑县城(今保定市莲池区)为保定市区域,清苑县政府迁至南大冉。1954年9月改称河北省政府改称河北省人民委员会。

1958年4月28日,保定市降为县级市,划归保定专区;5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由保定迁至天津。

1960年5月3日,保定市第二次升为地级市,由河北省直辖,设路东区、路西区、清苑区、满城区、完县区。1961年5月23日,保定市再次降格为县级市,划归保定专区,并路东、路西区为市区,清苑、满城、完县撤区设县。1961年7月,设立新市区,1962年9月,设北市区和南市区。

1966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由天津迁回保定,保定再次成为新中国河北省省会。1968年2月,省会迁至石家庄。1968年8月,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第三次升为地级市,并改由省直辖,并将满城县划归保定市。1986年5月,清苑县划归保定市。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

2014年,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将保定定位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为此保定规划1149平方公里承接北京功能疏解。

2015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市区更名为竞秀区;北市区和南市区合并为莲池区;满城县、清苑县、徐水县,撤县设区。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及周边区域,成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简介

保定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临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邻石家庄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

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东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24万,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保定曾先后为清代直隶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会,素称首都“南大门”,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一、地理

保定位于中国河北省中西部,在太行山脉东麓。北邻首都北京,南邻石家庄市,西邻山西省,东邻廊坊市。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3°40'~116°20',北纬38°10'~40°00'之间。以平原为主。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570毫米,年均气温12.0℃。

境内地形分为山区(含中山区、地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与洼淀区。山区约占总面积的49.68%,最高山为阜平县歪头山,海拔2286米,此为驼梁山,海拔2281米。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7%,洼淀区约占3.23%。

二、人口民族

1、人口

2016年末,保定市常住人口1042.5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1.2万人,城镇化率49.03%,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出生率12.18‰,死亡率5.79‰,自然增长率6.39‰。

2、民族

保定市境内主要民族为汉族,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三、社会事业

1、文化艺术

2016年,保定全市公共图书馆22座,总藏书量199.2万册;博物馆、纪念馆21座;文化馆23座;乡镇(街道)文化站268个。全市公共文化设施5839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3%,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6%。

2、教育事业

保定在历史上宋有州学、明有府学。 清代莲池书院提倡新学,开创了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的先河,为晚清时代培育了大批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工程、文、史、哲学等方面的人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与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基地。

2016年,保定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2所,专任教师6426人,在校学生6.7万人。普通中学419所,专任教师3.8万人,在校学生50.5万人。

小学1884所,专任教师4.3万人,在校学生87.9万人。幼儿园2428所,在园儿童36.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8.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保定

保定有什么文化古迹

有大慈阁,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等等。

大慈阁是一组寺庙建筑群体,因其主体建筑称大慈阁而得名。

大慈阁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的山门,门楣书“真觉禅寺”,门前一对石狮,分立左右。穿过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迎面是高大的石基,高5.4米,石阶22级,面宽17.54米,进深12.24米,周作望柱,玉石栏杆。主体建筑大慈阁巍然耸立其上,歇山布瓦顶,重檐三层,直上云霄。底层面阔5间,进深2间。阁内有1尊观音菩萨像,妙相庄严,42条手臂分别执有净瓶、宝剑、禅杖、菱镜、拂法等法器。慈眉善目,神态安然。东西两侧的壁画为十八罗汉画像及经变故事,是阁内遗存的艺术精品。阁内有楼梯可通二、三层。通高约25米。角梁下皆坠风铎,风动铎响,丁当悦耳。檐脊上做蹲兽,栩栩如生。

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名句。

【古莲花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南侧。地处保定旧城中心,占地面积3.15公顷,池水面积0.79公顷,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一座实景园林。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从元至今700余年来,时为别墅,时为书院,时为宾馆,时为行宫。1921年修复莲池时,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书"古莲花池"四字匾额,至今仍用该名。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莲池东廊为碑林,有清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御笔碑文7通,北廊壁上嵌有明、清书法家书写或临摹的碑碣88方。古莲池兼南北园林之美,有"城市蓬莱"、"三湘七泽"、"小西湖"等美誉。1988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秀丽的风光跻身于"全国十大名园"之列。

【直隶总督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西路99号。

清代直隶总督处理公务的衙门。该署前身可上溯到元朝,世祖至元七年(1270)顺天路(后改保定路)总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宣化堂,作为衙署,明初为保定府衙,永乐年间改作大宁都司署。入清以后,几经变化修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奉谕大兴土木,改建为直隶总督署,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历经8帝182年的历史,始终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驻此署的总督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有李卫、方观承、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历史内涵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誉。民国以来,则为直隶督军、川粤湘赣经略使、直鲁豫巡阅使、保定行营、河北省政府驻地。

占地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以两条南北更道相隔,主体建筑在中路,共五进院落,均为青砖起脊小式硬山建筑,保留了雍、乾时期的风貌,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中路主要建筑有大门、仪门、大堂、公生明牌坊、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院落之间,穿堂而过,正厢房之间,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是中国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衙。

莲池区美食

莲池区美食有白肉罩火烧、溜肥肠、冰糖葫芦、驴肉火烧、保定春不老、保定面酱等。

1、白肉罩火烧:白肉罩火烧是河北省保定市的特色小吃之一,该菜品起源于清末,在中华旅行社出版的《中华小吃》中,它赫然醒目。它还是保定名楼义春楼的主要名吃之一。它的制作工艺精湛,挑选新鲜的猪肉,经反复冲洗熬制,并将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云状的火烧,用开过头汤反复浇制而成。

2、溜肥肠:溜肥肠是用猪大肠为主料制作的一道家常菜,是东北菜的经典菜例之一。

3、冰糖葫芦: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4、驴肉火烧:保定驴肉火烧是中国北方民间小吃一种,发源于河北省古城保定,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其中以保定北部徐水县的漕河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保定驴肉火烧是河北保定的著名地方小吃。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实乃佳品。

5、保定春不老:保定春不老又名“雪里红”,一种常见得蔬菜,在保定栽培的历史悠久,以价格便宜、品质优良为人所喜爱。

6、保定面酱:保定三宝之一的面酱,是当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蔬菜瓜果沾上点酱特别爽口。保定面酱是河北保定传统名产。保定面酱是当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蔬菜瓜果沾上点酱特别爽口。保定面酱主要是指甜酱,是北方面食中一种不可少的佐料。普通吃烙饼、薄饼、家常饼,都爱涂上一层甜酱,裹大葱,吃炸酱拌拉面,甜酱更是主要的原料。

莲池区景点

保定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大慈阁等。

1、保定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2、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

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停办于1923年。

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它是1912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政集团创办的,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共培养出了10000多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000多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

5、大慈阁: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保定市裕华路,西与古莲花池紧邻,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古建代表作和古城保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