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求一篇小调查报告~

国民经济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市场繁荣,物价平稳回落,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需求增长,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1--6月份,我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75.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仍占据主流,1--6月份来自工薪的收入2736.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75%,占居民实际收入的75.96%。二、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33.9%。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较快增长,据资料显示,1--6月份,我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85.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9%。表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假日消费的特点较为明显,从居民家庭八大类消费情况看,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较上年同期下降外,其它各类均呈上升态势。(一)食品消费注重营养,讲究质量。目前,市场供应丰富、花样繁多的副食品,使城市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在保证吃饱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营养,讲究质量,消费结构由过去的以粮食为主食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变。今年上半年,我州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额由上年的86.19元下降到82.21元,下降4.62%,而肉禽蛋水产品由上年的236.54元增长到249.13元,上升5.32%。收入提高后,家庭主妇们从家庭厨房中解脱出来,在外用餐次数快速增加。上半年我州城市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122.4元,同比增长22.84%。同时市民在外用餐数量的增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02年上半年在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业的增速最高,达23.09%,比总增速高出8.77个百分点,成为全州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衣着消费趋向成衣化。日臻成熟的服务市场,为市民的衣着消费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和适销对路的品种和款式。市民的衣着消费进一步趋向款式的多样化、档次的中高档化和个性化。今年上半年我州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433.1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5%,其中购买服装支出316.69元,增长63.02%,占衣着支出比重由去年的34.27%上升到今年的73.11%。(三)医疗保健支出增加。随着医改不断深化,新医疗制度的执行,使许多原来享受公费医疗居民的医疗支出增加,另外,有部分居民因种种原因,享受不到医疗保障,也增加了医疗费用的开支,还有一部分居民用于健身、保健服务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多。2002年1--6月全州城市居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118.6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其中医疗和药费支出105.48元,增长39.47%。(四)交通通信消费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随着城市交通、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对外交流日趋频繁,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亲朋好友同事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变得更加方便迅捷。尤其是信息网络的逐步建立,大大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交通通讯支出呈现全面增长之势。2002年上半年我州城市居民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64.3元,比上年增长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5.36%上升到2002年1--6月的10.19%,其中交通支出为139.33元,同比增长1.73倍,通讯支出158.65元,增长77.98%。(五)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教育文化娱乐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受环境和形势影响,就业竞争的激烈,强烈的危机感迫使人们不断补充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人人都认识到,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延长节假日,居民休闲时间增多了,人们更多地走出家门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加之文化娱乐领域不断拓宽,极大地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娱乐持续升温,2002年上半年,我州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04.27元,同比增长1.11倍,成为城市居民第三大支出。(六)居民居住宽敞化,为的是安逸。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住房私有化日益明显,住房条件也有了质的飞跃。调查资料表明,2002年上半年我州市民人均居住支出318.81元,比上年增长1.01倍。从住宅式样看:74.56%的家庭拥有单元或配套住宅;有79.72%的家庭拥有卫生设备;94.46%的家庭有独用自来水;88.71%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92.31%的家庭装上了电话。(七)旅游业方兴未艾,“假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市场经济发展,带动了各行业的积极竞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意识的增强,为旅游消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全州城市居民人均旅游费用支出54.39元,同比增长82.34%,其中交通费增长1.08倍。由此可见,各级旅游部门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护好消费者消费热情和合法利益,使旅游业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三、问题及对策。上半年全州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整体增长,且有新的增长点,但从居民群体内部收入情况来看,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中低收入户收入增幅下降和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增加是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居民与收入相关,收入增加,消费扩大,收入减少,消费减少。从客观上看,近几年,我国对公务员增加工资。但公务员仅仅是广大职工的一小部分,更大的企业职工群体没有增加多少工资,他们的低收入水平抑制了城镇居民整体消费的增长。(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导致部分职工被迫下岗,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收入下降。(三)由于伊犁地处边陲,经济发展滞后,市场难以形成热点,个体户生意不好做,个体收入减少,下岗职工很难再就业。(四)从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现状看,生存消费早已得到满足,正处在享受层次上,但由于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居民用于物质方面的消费较多,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消费,消费层次还相对较低。以上的问题体现出改革已触及到最核心的难题。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从我州的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多渠道,多层次提供就业机会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大我州扶贫力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一)增加中低收入户收入水平。增加中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能带动整体消费的增长。根据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情况,主要应从二方面着手:第一增加就业机会。居民就业和收入密切相关。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数增多,下岗、失业又是构成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主体。因此增加就业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预期风险。在当前居民收入增长的前提下,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要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其主要途径是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受人数众多、经济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在短期内达到“高水平”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从扩大覆盖面下手,充分发挥“广覆盖”的特点,将更多特别是低收入水平人群纳入到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中来,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各项保障体系带来的实惠。(二)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上进,追求真善美,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二、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它与旅游客源市场的形成有何关系?

旅游恩格尔系数是旅游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10年,中国旅游学者刘思敏受到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的启发,原创“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及其理论。

旅游恩格尔系数计算公式:旅游支出金额÷消费总支出金额x100%=旅游恩格尔系数。

如果说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生活水平、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对应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时代,其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对应当今“民以乐为本”的时代,作为恩格尔系数的升级版或者姊妹篇——“旅游恩格尔系数”自然意义重大:

1.关注旅游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变化,提出“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扩展、视野的开拓,为旅游业的社会功能、民生意义找到了新视角,提到了新高度。2.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与居民收入的变化以及恩格尔系数有着某种内在的、特定的关系,因此,研究“旅游恩格尔系数”,并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必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普通民众物质层面的生活状况已成共识,“旅游恩格尔系数”则可以用来衡量其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食品消费主要属于生存型消费,旅游消费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甚至居民对于旅游地产的购买支出也应计算在内)。旅游消费虽然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但总体上说,旅游消费是以物质为载体、精神为导向,因此,食品消费主要用来满足居民物质层面的需求,旅游消费则主要用于满足人民精神丰富和提升的需要。

4.创设“旅游恩格尔系数”,用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导向性作用,意义重大。而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恩格尔系数”,无疑也将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26523元,增长9.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9244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4389元,增长10.1%。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2],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962元,比上年增长6.5%。

扩展资料: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084元,增长8.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338元,增长3.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055元,增长8.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81元,增长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862元,增长7.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3%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四、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五、中国现代旅游市场由几部分构成?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我国现代旅游市场由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构成。其发展顺序是先入境旅游,在国内旅游,最后出境旅游。这种顺序与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有关系,也决定了旅游发展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