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春节旅游市场什么情况?

综合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和各地旅游部门提供的数据,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今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广东、四川、湖南、江苏、河南、安徽、山东、广西、湖北、浙江等省份接待游客人数排名靠前。春节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让百姓有钱、有时间、有心情去旅游;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让旅游市场朝着“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今年的春节旅游市场与往年又有不同,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基本特征。

游客量增多,旅游安全事故减少

旅游过年成为新民俗。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12.1%,旅游人数再创新高。都市休闲、海岛度假、冰雪游、避寒游、自驾游受游客欢迎,中远程旅游和本地休闲两极分化特征明显。今年春节自驾车出游、个性化出游比例高,旅游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与交通部门联动,加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截至目前,未发生重特大旅游安全事件。

为充分保障假日旅游安全,国家旅游局及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在节前、节中始终绷紧安全弦,联合相关部门,全力确保安全这个底线。

节前,国家旅游局面向全国旅游系统发布了《假日旅游工作导则》,对旅游安全应急预案、检查及培训、信息提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量管理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带队检查了部分旅游企,对与游客紧密相关的食品安全、消防、应急预案等情况进行了检查,还联合中国气象局重点针对游客发布了假日天气情况。假日期间,国家旅游局通过多个渠道对全国旅游安全工作保持监控状态,其间针对我国台湾花莲地震、马尔代夫安全风险等情况第一时间向广大游客发出了安全提示。

此外,各地也大力落实旅游安全工作,比如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组成3个联合督查组,分赴6地市重要景区(点)、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山西省旅发委积极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对涉及旅游的交通、消防、特种设备、食品安全等领域,以及旅游节庆活动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检查。事实证明,各地坚实的安全保障工作经受住了假日客流考验,比如近日大雾、降雪等天气对多个景区产生影响,但是各景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疏导游客,没有发生重特大旅游安全事件。

理性消费增多,不文明行为减少

今年春节旅游市场,记者发现,很多游客选择了“提前、延后”错峰出游。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广大游客也在不断“成长”,出游时间安排、消费理念等不断优化。

国家旅游局的相关统计显示,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游客消费更加理性,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假日统计显示假期拼假“提前、延后”错峰出游特征明显。旅游消费更加理性,假日期间未有涉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大范围负面舆情。据了解,春节假期后半段出发的团费价格普遍较前半段下降20%到40%,逐渐回落至平日水平,很多游客选择后半段出行。出境游客也从“买买买”向更加深度的旅游体验发展。

此外,节日期间,记者在部分景区看到,广大游客的举止越来越文明了,自觉收垃圾、自觉排队,相互之间彬彬有礼……文明旅游渐成风尚。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旅游局连续四个季度推出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先后启动了“文明旅游行业先行”、“文明旅游进校园”、“文明旅游进企业文明旅游我引导”、“文明旅游进乡村”主题活动。与此同时,在300多个城市和乡村,开展近500场文明旅游公益宣传活动。

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国家旅游局还通过“黑名单”方式惩戒游客不文明行为,就在春节前,国家旅游局把1名机舱内吸烟的游客和2名破坏生态环境的游客列入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引起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此外,为持续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及各地旅游部门积极组建旅游志愿者队伍,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如今在景区、机场、会展场馆等区域都可以看到旅游志愿者的身影。

优质服务增多,涉导游领队和旅游购物投诉比率减少

多地景区景点、休闲街区在大数据和智慧旅游管理系统支持下,提前预警预报,合理安排导流,使游客旅游舒适度明显增加。各级旅游委员会为规范和监督好春节旅游市场秩序,严格排查和整治旅行社不合理低价以及景区、酒店安全等问题。节日期间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工商分局联合执法,为确保假日旅游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保障。从12301投诉看,涉及导游领队和旅游购物的投诉比率较去年有所减少,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有大幅提升。

“过年这几天更忙了,一点不敢松懈。”安徽黄山景区工作人员在节日期间接受采访时说。这也是很多旅游工作者的心声,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游客带来了优质服务。假日市场的平稳运行并非一蹴而就,据了解,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持续开展了全国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春季行动”“暑期整顿”和“秋冬会战”,掀起了一场旅游市场整治风暴。截至1月20日,全国共检查旅游企业6.1755万家,立案2911件,罚款及没收违法所得3563.46万元,吊销营业许可证52家。同时,国家旅游局还积极引导和推动旅游重点地区加快建设“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截至1月20日,各地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311家,旅游巡回法庭496家,工商旅游分局239家。

目前,春节旅游市场告一段落,但是节后仍然有大量出游人群,旅游业界丝毫没有松懈,在分析总结的同时,各地已经开始落实节后各项工作,力争将旅游市场的“三多三少”趋势延续并扩展下去。

二、春节期间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变化

转载:国人春节消费行为新变化

杨雪梅

春节是全国消费旺季,尤其体现在服务消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为8400亿元,这个数字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了11.4%。

春节期间的消费变化也是整个社会消费的缩影。2016年特别强调消费升级,这一趋势在2017年春节期间得到了放大。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回顾春节期间,国人消费行为呈现出来的变化。

春节旅游消费需求增势明显,出境游带动境外消费

以往,春节是阖家欢乐的节日,近几年,国人过春季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旅游过春节就是一个最明显的现象。

在国内旅游方面,“南下避寒”和“北上赏雪”是主要流向。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比去年的3.02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15.9%。

旅游活动向着个性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升级,旅游过年成了一种新现象。而旅游的增长也带动了景区商业的火热,相关数据统计,春节假期,西湖灵隐景区日游客人次首破10万;仅西湖边一酒楼,一天就卖出1000多只叫花童子鸡、1600多条西湖醋鱼,春节长假期间有4天的日营业额破百万元。

国内游只是一部分流向,更多的春节游客还倾向于出境游。据携程跟团游、自由行产品的统计显示,59%的春节游客选择出境旅游,41%选择国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春节这个中国传统佳节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年度狂欢。

这些中国“春节客”也带热了境外消费。网易考拉海购发布的《2017年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七成人会选择购买洋年货,网购金额预计比去年同比增长一倍,很多境外商场也纷纷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消费打折活动。

春节期间网络消费需求旺盛,电商、O2O开启春节模式

以前,春节可能是电商消费的淡季,因为快递公司陆续停止收件,部分商家在春节期间打烊。不过,为配合消费需求,一些主流电商也开始不打烊。

今年春节,京东商城承诺小件订单88城春节不打烊,在农历新年初一至初三期间,保证部分城市物流系统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并对小件订单进行限重;苏宁易购推出春节次日送达,苏宁物流在全国307个城市的大小件配送服务不暂停,且不涨价,并照常提供门店自提和直营店自提服务;而天猫淘宝则施行包括天猫超市、电器、数码、手机在内的多个业务春节照常买策略,并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承诺“迟到免单”。菜鸟网络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年货购物需求,菜鸟平台上大约有30万名快递员将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一数量比去年的12万人有了大幅增加。

春节期间,消费者其实对电商的需求较大,尤其O2O等服务,有很大增长的空间。由于电商的物流、客服不到位等原因,使很多消费者买不到,尽管春节不打烊模式有企业尝试,但服务还需要提升。江苏南京市工商局对12315平台的投诉数做了统计分析,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对电商平台的投诉相比往年有明显增加,消费者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购物平台不发货、旅游平台消费纠纷、购物中心消费和娱乐场所服务等方面。

年货、礼品选择趋向品质化、科技化、绿色化

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春节期间传统年货、绿色食品等商品热销,健康饮食的观念带动地方土特产,时令水果、保健礼品等商品销售大幅增长,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扩大。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在年夜饭食材的采购中,生鲜食品占比逐年提高,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增幅尤其显著。

而在部分消费者送长辈的礼物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等科技产品备受青睐。

消费者除了对物质的享受,也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今年春节,文化消费也很火热,看电影、赏话剧、观民俗、逛庙会等成为热门选择。根据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的统计,从大年初一零点到初六24点,电影票房累计收入33.34亿元,继续保持了春节档的增长势头。其中正月初一票房突破8亿,创下单日历史新高。

其实,“春节经济”反映社会消费水平及趋势变化,春节消费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也反映出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升级变化。今年的春节消费越来越注重品质、崇尚健康、追求时尚、彰显个性。

三、春节消费陷阱那么多,有哪些坑需要避开?

展销会购物维权难展销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节日促销形式,但这类商家一般不开票据,消费者一旦遇到问题,很难证明与展销会参展商有购销关系,维权较为困难,特别是参展商一旦撤走,更难追讨。

对此,消费者要谨慎对待展销会促销,理性消费,特别是贵重物品,更要三思而后行。购物时切记向经营者索要购物凭证,发现问题尽早投诉。此外,若消费者在展销会结束后才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可凭购物凭证要求展销会主办单位处理;若主办单位未能解决问题,可向当地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投诉。超市促销陷阱多超市是普通市民的日常消费场所,也是春节促销的主战场之一。但个别不法商家会借着节日促销设下多重消费陷阱,主要包括虚假打折、电子秤短秤、商场赠品额外收费、高档礼品包装质量难保证、捆绑销售过期商品、散装食品二次污染等。

消委会建议,消费者在超市选购贺年礼品时要注意看清楚商品的价格、质量、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仔细核对小票各项价格,在参加超市抽奖时多留心眼,不要一看到“特价”就头脑发热,要理性消费。网购慎选生鲜食品和急需用品春节期间由于大多数快递公司休息,导致很多商品快递服务跟不上,所以消费者在春节期间网购商品时尽量不要选择生鲜或者急需的商品,以免造成纠纷。同时,消费者还要警惕“网购安全”,尽量选择专业性强、信誉度高、售后服务好的网站购物,仔细查看购物网站的商家和商品信誉评级。对于网上价格与实体店价格相差过于悬殊的商品,特别是名牌商品,要谨慎购买。此外还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防范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旅游购物莫冲动春节是传统的旅游旺季,不少家庭都会趁着春节假期外出旅游。不论是国内游还是出境游,消费者去到外地都喜欢购买纪念品或土特产,整体购物需求较大。但在旅游买买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陷阱,消费者容易因一时冲动买到不合适或有问题的产品。若离开旅游地才发现购买的产品存在问题,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