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肥的名歌童谣
蛤蟆叫,春天到
爷打草鞋我不要,
娘做花鞋我就要。
要下田,捡明钱。
明钱薄,捡牛角。
牛角尖,尖上天。
天又高,捡一把刀。
刀又快,好切菜。
菜又深,捡一口针。
针没鼻,捡一支笔。
笔没杆,捡一只碗。
碗没沿,捡一条船。
船没底,一路嫁到枫林嘴。
在临湘方言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压韵的,句与句之间又属顶针,枫林嘴是当地一个实有的地名。
还有两首是小时候听妈妈哄她的外孙我的小侄女时念的。
三岁伢伢穿红鞋,
摇摇摆摆学堂来。
爹爹莫打我,
我去妈妈那儿吃口吸吸再来。
这四句话写小儿的稚气和撒娇,容易明了,下面这一首倒要费些工夫解释。
推谷,擦谷。
糯米煮粥。
爷吃三碗,
娘吃四碗,
宝宝刮罐底。
念这首儿歌的时候,让小儿坐在膝上面对面坐着,握着他的两只小手,略一松手小孩便向后仰,随即又拉回来,这样重复动作,一松一拉各念一句,所以这一首儿歌念起来是很有节奏的,前面的两个短语各为半拍,念成“推——谷”,“擦——谷”,念完这四个字小孩后仰然后又被拉回来坐正。后面则每句为一拍,至于在哪里停顿喜欢节律的朋友不妨自己念一遍来听听。我记得我妈妈是将小孩送出去让他后仰的时候特别小心而缓慢,完成这个动作已念完“糯米煮”三字,将小孩拉回来可能是认为比较安全所以动作快些,伴随这个拉的动作所以“粥”字念得短促。以后几句与此同。“宝宝”二字为我所加,念这儿歌的时候用膝上小儿的名字代替,但一定是叠词。尤其要说明的是,第一句中“擦”字也是我加上去的,这个字在临湘方言中也是有音无字,是“拉”的意思,册卡切。一推一拉是家乡的百姓借助一t型木柄使石磨转动的动作,实际上就是将糯谷碾出米来,用以煮糯米粥。短短两句话八个字就把这一项复杂的劳动讲述清楚,爹娘三碗四碗的大吃甚至忘记给宝贝儿子留一点,以至于宝宝只能刮罐底我们可以想象糯米粥的香甜,这样的手笔只有《诗经》里面才有。
当妈妈和外婆教唱这些儿歌的时候,小孩自己其实不怎么听得懂,他们还太小,等到大一点能听懂时他们就蹦蹦跳跳要自己出去玩了,那时候口中所念的是从哥哥姐姐那里听来的一些顺口溜,或者是上面介绍的“蛤蟆叫,春天到。”所以这些儿歌实际上是在大人间口耳相传,外婆当年念着这些儿歌哄她的外孙时或许妈妈就在旁边,她听到了,等她做了外婆的时候又念着来哄我姐姐的小孩,我也正好在旁边听到了,不过我大概不会再教给我的小孩,因为我的小孩将来一出生要学普通话的。而大人间用方言讲这些东西是挺难为情的,家乡人会从小教一个小孩怎样学会懂事,而不会教一个大起来的孩子去故意装嫩。
所以当我问妈妈要她告诉我一些儿歌时她推说不知道,或者说早不记得了。这一次国庆节回家,在医院的病房里陪伴她半个月,她一高兴竟又告诉我几首。
打掌掌,接嘎嘎。
没什么嘎嘎呷,油盐炸蛤蟆。
蛤蟆跳上炕,嘎嘎在下面望。
这里说的“炕”并不是北方的炕床,而是阁楼,在梁上搁些木板铺就,堆放杂物用。“嘎嘎”即外婆。这一首也是有节奏的,半句为一拍。
黄鸡婆,尾巴拖。
三岁伢,唱好歌。
不要爷娘告诉我,
是我自己咬学咯。
“咬学”就是学的意思,在方言里大概有呀呀学语的意思。
点点飞呀,飞到嘎嘎去呀。
嘎嘎不杀鸡,外外要回去。
这一首是在给孩子喂奶后握着他的两个食指,缓缓地碰触一下然后牵线似的拉开,拖长声音念道:“点点飞——呀”
二、自编童谣
1、春天到:春天到,春天到,柔柔的春风来报到。春天到,春天到,小草儿尖尖凑热闹。春天到,春天到,朵朵的花儿齐欢笑。春天到,春天到,小朋友们蹦又跳。
2、柳姑姑: 柳姑姑,池边站, 绿头发,飘水面。 风儿梳,鱼儿染, 越梳越染越好看。 柳姑姑笑成一朵花, 花儿的名字叫春天。
3、绿树环绕红砖墙,鲜花捧起大楼房。苍松翠柏一行行,旗杆顶上国旗扬,书声朗朗,笑声朗朗,楼道走廊成画廊。绿色学校我的家,培养我们在成长。
4、今天又是星期一,早晨学校升国旗。同学操场一排排,身穿校服站整齐。正当国歌奏响时,五星红旗高高起。同学深情注目看,举起右手行队礼。
5、小朋友,做游戏,玩个老鹰捉小鸡。大老鹰,真狠心,,想捉小鸡当点心。老抱子,慈母心,不让老鹰靠近身。小鸡们,团结紧,扯住妈妈衣裳襟。不怕甩,不怕拎,大呼小叫真开心。
三、安徽押韵的民歌童谣
张打铁,李打铁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气(去)嘎(家)打呀(夜)铁
呀铁打到正月正
我要气嘎摇花灯
花灯摇到清明后
我要气嘎点王(黄)豆
王豆开花六(绿)豆芽
哥汉(锄)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哭
我马(给)你搭个好花屋
妹呀妹,你莫惹(哭)
我马你勤(寻)个好婆家
堂前吃饭婆检碗
房里搜(梳)头郎插花
左一插,又一插
中刊(间)插朵牡丹花
牡丹花上一对蛾
一肩(一直)飞到二郎河
二郎河里姊妹多
丢脱松火(工作)会唱歌
企到(站着)里(的)唱,脚又酸
坐到里(的)唱,几(嘴)又干
倒一碗茶,茶又涩
倒一碗酒,酒又酸
挠威(多谢)隔壁奶奶
倒一碗开许(水)泡心肝
(这应该是一首流传最广、普及程度最高的宿松童谣,在宿松长大的孩子,不会这首的几乎不多吧。这首歌谣是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织的生活写照,非常生动有趣,堪称宿松童谣里的经典啊!)
童谣二
一百饼子一百粑
一肩挑到外母(岳母)嘎(家)
外母勤(向)我讨肉七(吃)
我勤外母讨马妈(老婆)
马妈到着千家岭
放一跨(挂)炮
黑(吓)得我上一跳
跳上天,做神仙
神仙说我好代(大)胆
我要搂(抠)神仙的屁股眼。
(这首童谣也很有趣,现在看来,也只是有个别词语不是很雅观。应该是反应宿松农村结婚的喜庆气氛的。)
童谣三
骑马骑马蹬蹬
一肩赶到乌池(注:原坝头乡的一个村,交通要冲)
乌池七(吃)碗面面
一肩赶到县
县里七(吃)个粑
一肩赶到嘎(家)
嘎里喝碗茶
驮扁担气(去)打麻子衙(“爷”的方言读音,父亲的意思)
(此童谣现在家乡还经常有人唱起,
大抵在把小儿放在自己腿上蹬而逗小儿乐的时候
动作如下:
自己坐下,把小儿跨在自己双腿上
自己的双手牵着小儿的双手,做飞翔状
双腿有节奏地抖动,边抖边唱)
童谣四
毛士林褂,反朵肩
我到娘家走一肩(一趟)
走到贺堂(学校)里叫一哥
哥说妹子雷(来)着嘎(家)
走到田里叫一声牙(父亲)
牙说乖儿雷着嘎
走在堂新(堂屋)叫一声娘
娘说娇儿雷着噶
走到房里叫一声嫂
嫂说冤家雷着噶。
你惹得我猫儿不吃饭,
惹得我狗儿不看嘎!
(这首童谣反映的女儿回娘家时的情形,印证着旧社会家庭关系的状况。兄的关切、父的呵护、娘的疼爱、嫂的霸道、自己的无奈,寥寥数语一目了然。)
童谣五
滴滴伢,哪里雷(来)?
嘎婆(外婆)家看(放)牛雷。
几深许(水)?
拍满塘。
几深草,
尺五长。
么丝菜?
鸭子(蛋)王(黄)。
寒(咸)呢淡?
我冇尝,留代(给)我好(注:四声)吃郭姑娘。
(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一个小孩子,冒着大水去外婆家放牛的情形。生活也很辛苦,在外婆家连鸭蛋黄也不能吃。这首歌谣也反映着宿松人的人情观念,就是外孙没有孙子亲!)
童谣六
打伙铛铛,
七(抽)筒烟烟,
落(掉)脱拐棍爬笨(半)天,
噶(家)里看(养)个莲花狗,
打死姑娘不怕丑。
做早操
早上空气真叫好,
我们都来做早操。
伸伸臂,弯弯腰,
踢踢腿,蹦蹦跳,
天天锻炼身体好。
2、饭前要洗手
小脸盆,水清请,
小朋友们笑盈盈,
小手儿,伸出来,
洗一洗,白又净,
吃饭前,先洗手,
讲卫生,不得病。
3、小手绢
小手绢,四方方,
天天带在我身上。
又擦鼻涕又擦汗,
干干净净真好看。
4、搬鸡蛋
小老鼠,搬鸡蛋,
鸡蛋太大怎么办?
一只老鼠地上躺,
紧紧抱住大鸡蛋。
一只老鼠拉尾巴,
拉呀拉呀拉回家。
5、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找不着,
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6、大骆驼
骆驼骆驼志气大,
风吹日晒都不怕。
走沙漠,运盐巴,
再苦再累不讲话。
7、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8、螳螂
螳螂哥,螳螂哥,
肚儿大,吃得多。
飞飞能把粉蝶捕,
跳跳能把蝗虫捉。
两把大刀舞起来,
一只害虫不放过。
9、大蜻蜓
大蜻蜓,绿眼睛,
一对眼睛亮晶晶,
飞一飞,停一停,
飞来飞去捉蚊蝇。
10、小鸭子
小鸭子,一身黄,
扁扁嘴巴红脚掌。
嘎嘎嘎嘎高声唱,
一摇一摆下池塘。
11、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
天天早起练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
天天都要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
洗澡以后换衬衫。
你拍四,我拍四,
消灭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
有痰不要随地吐。
你拍六,我拍六,
瓜皮果核不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
吃饭细嚼别着急。
你拍八,我拍八,
勤剪指甲常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
吃饭以前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
脏的东西不要吃。
12 、小螃蟹
小螃蟹,真骄傲,
横着身子到处跑,
吓跑鱼,撞倒虾,
一点也不懂礼貌。
13 、庆六一
儿童节,是六一,
小朋友们真欢喜。
又唱歌来又跳舞,
高高兴兴庆六一。
14、花猫照镜子
小花猫,喵喵叫,
不洗脸,把镜照,
左边照,右边照,
埋怨镜子脏,
气得胡子翘。
15、蚂蚁搬虫虫
小蚂蚁,搬虫虫,
一个搬,搬不动,
两个搬,掀条缝,
三个搬,动一动,
四个五个六七个,
大家一起搬进洞。
16、小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
水里游,岸上爬,
吃害虫,保庄稼,
人人都要保护它。
17、花儿好看我不摘
公园里,花儿开,
红的红,白的白,
花儿好看我不摘,
人人都说我真乖。
18 、红绿灯
大马路,宽又宽,
警察叔叔站中间,
红灯亮,停一停,
绿灯亮,往前行。
19 、七个果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篮子手中提。
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石榴、
柿子、李子、栗子、梨。
20、睡午觉
枕头放放平,
花被盖盖好。
小枕头,小花被,
跟我一起睡午觉,
看谁先睡着。
21 、吃荸荠
荸荠有皮,
皮上有泥。
洗掉荸荠皮上的泥,
削去荸荠外面的皮,
荸荠没了皮和泥,
干干净净吃荸荠。
22 、小云骑牛去打油
小云骑牛去打油,
遇着小友踢皮球,
皮球飞来吓了牛,
摔下小云撒了油。
23 、盆和瓶
车上有个盆,
盆里有个瓶,
乒乒乒,
乓乓乓,
不知是瓶碰盆,
还是盆碰瓶。
24、小脏手,长指甲
指甲长长不剪掉,
又像小猫又像豹,
小手伸给奶奶瞧,
奶奶见了吓一跳。
25、老虎学爬树
小松鼠,教老虎,
学什么?学爬树。
记得教上树,
忘了教下树,
害得老虎下不了树,
抱紧树干大声哭。
26、红气球,绿气球
红气球,绿气球,
长长尾巴圆圆头,
好像只只花蝌蚪,
跟着个个小朋友,
小朋友,一松手,
蝌蚪就向天空走。
27、碰碰车,车碰碰
碰碰车,车碰碰,
坐着朋朋和平平。
平平开车碰平平,
朋朋开车碰平平。
不知是朋朋碰平平,
还是平平碰朋朋。
28、妞妞和牛牛
妞妞不爱吃肉,不爱吃豆,
吃饭发愁,越来越瘦;
牛牛又爱吃肉,又爱吃豆,
吃饭不愁,壮得像牛。
你是学妞妞,
还是学牛牛?
29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要绑在板凳上。
也不知扁担绑在了板凳上,
还是板凳绑在了扁担上。
30 、凤凰山上凤凰台
凤凰山上凤花香,
凤凰台上落凤凰,
红凤凰,粉凤凰,
粉红凤凰黄凤凰。
31、一面小花鼓
一面小花鼓,
鼓上画老虎,
小槌敲破鼓,
妈妈用布补,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32、白石搭白塔
白石白又滑,
搬来白石搭白塔。
白石搭白塔,
白塔白石搭。
搭好白石塔,
白塔白又滑。
33、老虎和灰兔
坡上有只大老虎,
坡下有只小灰兔;
老虎饿肚肚,
想吃灰兔兔,
虎追兔,兔躲虎,
老虎满坡找灰兔;
兔钻窝,虎扑兔,
刺儿扎痛虎屁股。
气坏了老虎,
乐坏了兔;
饿虎肚里咕咕咕,
窝里笑坏了小灰兔。
34、小耗子
小耗子儿,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吱吱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35、小良赶着一群羊
小良赶着一群羊,
老到山上遇到狼,
狼要吃羊羊躲狼,
小量救羊打跑狼。
36、学扣扣
小牛学扣扣,
用手使劲揪;
小柳学扣扣,
用手来回抠;
小妞学扣扣,
对准扣眼扣。
小牛、小柳和妞妞,
谁学会了扣纽扣?
37、一位爷爷他姓顾
一位爷爷他姓顾,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38、毛毛和涛涛
毛毛和涛涛,跳高又赛跑,
毛毛跳不过涛涛,
涛涛跑不过毛毛。
毛毛起得早,
教涛涛练跑,
涛涛起得早,
教毛毛跳高。
毛毛学会了跳高,
涛逃学会了赛跑。
四、合肥有哪些童歌民谣
1、 《捉虼蚤》
小板凳,两头峭。
爹爹叫我捉虼蚤。
虼蚤一迸我一迸,
爹爹讲我不中用。
注:“虼蚤”者,乃合肥民间谓跳蚤之俗语。“峭”乃同今之“翘”,“迸”乃同“蹦”,“爹爹”二字可做爷爷解,合肥土语,谓父为爷,为大,而谓祖父为爹爹(音近似deidei)。
2、《卖花狗》
好大月亮好卖狗,
卖个铜钱打烧酒,
走一步,喝一口,
杨奶奶,可要小花狗?
注:此歌为旧日儿童作捉人游戏时唱,此游戏如何作今不可考,窃以为类今之“老鹰捉小鸡”。小花狗,指被捉者;杨奶奶,指捉人者;唱歌者,则为保护小花狗之人。
3、《赶兔子》
月亮粑粑,
照见他家;
他家兔子,
吃我豆子;
拿棍赶赶,
骂我小舅子!
注:此歌谣今亦不常见,粑粑者乃此间谓饼之土语。小舅子,乃乡间骂人之恶语。
4、《装风》
风婆婆,送风来。
打麻线,扎口袋。
扎不紧,刮倒井,
扎不住,刮倒树,
扎不牢,刮倒桥。
注:扎同扎,刮同刮。
5、《从肥东到肥西》
从肥东到肥西,
买个老母鸡,
回家洗一洗,
全部都是皮,
烧了一大气,
吃过就拉稀,
合肥哪都好,
不能去肥西。
6、《车水,摇水》
车水,摇水,
大河湾来水。
车半塘, 留半塘,
留给大姐汰(合肥方言,读dài, 漂洗、清洗的意思)衣裳。
五、肥东有哪些童谣
儿时童谣还有多少人记得:和尚头打酱油,一打打到四牌楼
和尚头(合肥方言,意为小孩),打酱油,一打打到四牌楼,你烧香来我磕头(四牌楼古时供奉魁星,即文曲星,向魁星烧香磕头表达了孩童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好像记得一个人是拿个瓶盖在手中晃来晃去,嘴中念着这几句童谣,然后把盖子藏到背后,这样来哄孩子的吧,现在具有浓重合肥文化色彩的童谣在当今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