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情感设计等策略来实现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旅游消费者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旅游者在外出旅游前和旅游过程中总是带着某种希望。

旅游者与一般消费者相比特殊性如何?为什么?

个人观点:旅游者属于流动性消费者,很可能是单次消费,但是购买力和购买性比较大!

感性消费的感性消费的特征

感性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感性消费的特征。 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度的悲伤、阴郁、愤怒和兴奋都可能使人情绪冲动。当人们的感情控制了理智时,就形成了感性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心理主要是由兴奋引起的,消费者兴奋情绪的产生来自多方面。

1.庆功的喜悦

当人们工作有了成就,受到表彰时,在亲朋好友的赞许祝贺下,心情往往十分开朗。如果此时作为消费者去逛商店,感性消费的行为很容易产生。

2.孩子的学业进步或成绩优异给家长带来的兴奋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希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使父母感到欣喜和安慰。特别是当他们成绩优异或在中考、高考等关键时刻取得成功时,家长激动的心情丝毫不亚于孩子。在这种时候,他们带孩子购物时,高兴的情绪溢于言表,会尽量慷慨地满足孩子们提出的购物要求。

3.意外惊喜带来的兴奋

如:海外的亲属久别重逢、分别多年的好友意外相见、贵重物品失而复得、破灭的希望死灰复燃、久治不愈的疾病得到根治,等等,都会使人欣喜若狂。此时,人们消费的欲望格外强烈,购物的冲动毫不掩饰。

4.团聚的欢乐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常常需要利用团聚来联络感情,团聚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生日庆贺、家人团聚还是朋友聚会,都会使人分外高兴。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商场,购物的兴致格外高,随时都有可能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产生感性消费行为。

5.社会活动或他人欢乐的感染

每一个消费者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环境的氛围常常感染着、包围着他们。所以,当环境充满欢乐气氛时,消费者自身情绪也热情奔放。当着重大活动或事件发生时,为庆祝胜利人们也极有可能产生购物的行为。 兴趣、爱好是人们对事物感觉喜爱和偏好的情绪。这种情绪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和消费行为的产生。如:足球球迷不仅对观看足球比赛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与足球有关的各种商品也会产生强烈的购物欲望。只要能过足球瘾,他们随时都会产生购物的欲望,只要有承受能力,即使是花重金也在所不惜。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兴趣越浓,购物冲动越容易产生。企业营销人员要诱导促成感性消费心理转化及实现购物行为,就要认真研究消费者消费兴趣的形成过程。

1.特长引起消费兴趣

特长既有天赋的,也有后天形成的。有特长的人在消费活动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其特长有关的商品上。如,画家特有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对具有艺术魅力的美术品和工艺品会产生特殊的兴趣。

2.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消费兴趣

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时间一长,便对该项事业产生了感情,发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在消费活动中表现为,凡是与消费者的专业结合紧密的商品,他们都感兴趣,并随时会产生购物的欲望和行为。如,教师在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时对书籍常常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外出采购物品时往往下意识地走进书店,看到新书、好书自然产生感性消费心理及行为。

3.思维方式不同引起的消费兴趣

每一个生理健康的人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如数学家、物理学家等;有的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文学家、艺术家等。不同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兴趣不同,反映在消费活动中其兴趣爱好表现也有很大差别。物理学家可能对商品的功能、效用产生极大兴趣,而艺术学家则对商品的美感、造型的艺术特色更感兴趣。

4.气氛不同引起的消费兴趣

不同环境对人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影响。家庭和睦、工作气氛和谐、领导信任、同事间友好、邻里关系融洽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迫切,消费欲望更强烈,感性消费行为也容易产生。此种心境下,如果有人推荐某种新产品,马上就会得到响应,有时甚至引起一个消费群的兴趣。 每一个消费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消费群体中,他人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当外界影响构成强烈刺激时,消费者会不自觉地被感染,从而产生感性消费心态。比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置身于游览胜地,往往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发生兴趣,许多旅游者会争相购买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在这种气氛中,作为旅游消费者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感性消费行为。

什么是旅游消费者

要理解旅游消费者的概念,首先我们先要理解什么是旅游。旅游是现代人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而且这种精神享受或者说精神生活又具有异地性、短暂性、非就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1]旅游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获取精神享受。旅游消费者也可以简称为旅游者。关于旅游者的概念,国际社会上有不同的界定。最早对旅游者进行定义的是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和瑞士:“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的外来旅客,出于一种好奇心,为了得到愉快而进行旅行的人。[2]”1975年成立的全球性政府间旅游国际专门组织——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84年规定了国内旅游者的概念:“任何因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目的,而在其居住国,不论其国籍如何,所进行的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的旅行的人,均视为国内旅游者。[3]”1991年6月28日,世界旅游组织在渥太华召开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与会者包括中国在内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名代表。与会者经过广泛讨论,对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普遍使用的概念达成了共识,并形成了《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建议书》。会议将旅游者因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不同类别分为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是指“至少在访问国家集体的或私人的住宿设施住宿一个晚上的国外旅客”;国内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居住在一国,到这个国家内某一地方旅行,离开他(她)惯常居住的环境,在访问地的集体或私人住宿设施停留至少一夜,但不超过一年,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根据这两个定义,我们分析所谓旅游者既不同于居民,又不同于一般游览者,他(她)们有三个特点:一是离开惯常住所到国内另一地方或另一国参观游览访问;二是在访问地至少停留一夜;三是不为就业或经济目的。[4]我国对旅游者概念的界定,理论上也有较多表述,一般公认的观点是:“旅游者指离开常驻地到异地,时间不超过一年,进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或者其他形式旅游活动的人。[4]”与国际上对旅游者概念的界定相比较,这个概念由于时间上取消了下限(24小时),所以涵盖了“当日游”而且不在外过夜的游客,从而扩大了旅游者的范围,保护了“一日游”游览者的合法权益,比较符合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现状。但是,上述概念也有不足之处,如列举6了旅游的六种形式显得十分繁琐,不符合概念高度概括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从扩大和便利保护我国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出发,我国应参照墨西哥等国规定①,尽快制定出我国的旅游法,在立法上对旅游者的概念及其合法权益的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综合国际社会上对旅游者概念的说法,我国《旅游法(1990年送审稿)》规定,可以对旅游者如此定义:“旅游者是指离开常住地到异地,不是为了定居和谋求职业,进行观光、探亲、访友、度假和通过参加会议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形式进行旅游活动的个人。[5]”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对消费者概括为: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或者接受服务的人。旅游消费者就是旅游者,在法律本质上就是消费者,所以旅游消费者法律定义应为: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旅游市场进行购买、使用旅游商品或者接受旅游服务的自然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的权利共有九项: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权、监督权。这九大权利可以看作是旅游消费者自然享有的默示权利。然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般法,可以发挥保护一般消费者利益的作用。但旅游者由于其费客体是旅游商品和服务,多数旅游商品和服务都是无形的,只8能通过感觉感知。所以说旅游者虽然是消费者,但属于特殊消费者。对此类服务消费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存在很大欠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的合法权益,条款中有关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保护、消费者组织、争议的解决等均涉及到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方面的内容。但服务消费的内容明显少于实物消费的相关规定,而且规定不明确而流于形式。如第8条第1款:“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2款:“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如何理解旅游敏感性的特点?

旅游需求的敏感性是指人们对出游环境发生变化所做出的敏感反应,这种环境变化既包政治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经济环境。

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类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对于旅游经营者的活动具有哪些指导?

1.求实心理

求实是顾客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动机,客户在购物时,首先会要求商品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讲究实用。有这种动机的顾客在选购商品时会特别重视商品的质量效用,会追求朴实大方、经久耐用而不会过分强调产品的外形新颖、美观等"个性"特点。

2.求美心理

俗话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求美心理的人往往喜爱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中青年妇女和文艺界人士居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比较普遍。这些客户在挑选商品时往往会注重商品本身的造型、色彩、工艺等等,会注重商品对环境的装饰、对人体的美化,以便达到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的目的。

3.求便心理

是指消费者购买方便或携带方便。

4.求利心理

这类客户会存在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动机,其核心就是"廉价"。有求利心理的顾客在挑选商品时他们往往会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仔细的比对,还喜欢选择打折或者处理的商品,具有这种心理动机的人往往是那些经济收入较低者。当然,也有经济收入高的却比较节俭的人。有些希望从购买商品中获得较多利益的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样式都很满意,爱不释手,但是由于价格比较贵,一时下不了购买的决心,便会讨价还价。

5.求名心理

这是一种以购买商品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威望的购买心理,他们多会选购名牌,以此来"炫耀自己"。具有这种购买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当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衣食住行选名牌成了人们统一认可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

6.从众心理

这是一种仿效式的购买动机,其核心是"不落后于人"或者是"胜过他人",这类客户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总是想跟着潮流走,有这种心理的顾客在购买某种物品时并非是急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7.偏好心理

这是一种以满足个人特殊爱好和欲望的购买心理。有偏好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商品。比如有的人爱养花,有的人爱收藏古玩,有的人爱摄影,有的人爱字画等等。这种偏好往往同某种专业、知识、生活情趣相关。因此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也往往比较明智,指向性也很明确,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8. 自尊心理

有这种购买心理的顾客在购物时即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追求精神方面的高雅。他们在购买之前就希望他们的购买行为能够受到销售人员的热情接待。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客户满怀希望的去购物,一见销售人员满脸冰霜就会转身而去,到别家商店去买。

9.疑虑心理

这是一种瞻前顾后的购物心理动机,他们的核心理念是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会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功效等持怀疑的态度,怕不好用,怕上当受骗。因此他们会向销售人员询问,仔细的检查商品,并且非常关心售后服务的工作,直到心中的疑虑完全解除才会掏钱购买。

10.安全心理

这种心理的人在购买商品时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安全。尤其是像食品、药品、洗涤用品、卫生用品、电器用品和交通工具等,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因此,他们会十分注意食品是否过期、药品是否正规、洗涤用品是否有化学反应、电器用品是否漏电、交通工具是否安全等。在销售人员解说、保证之后他们才会放心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