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消费者行为方面的表现有哪些?
文化是一个社会在漫长的时间发展过程中,关于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方面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精神而中西方因为诞生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社会生产方式不同,最终形成了不一样的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又引起了两个国家消费观念的不同。中国崇尚儒学,也将儒学中勤俭持家的观念贯彻到底,而西方国家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蒙,所以生活态度篇自由乐观,因而会提前消费。
一、儒学中的勤俭持家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流传了2000多年,已经成为人类潜移默化认可的思想观念。而儒学中勤俭持家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思想观念反映了人们保守理性的消费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力去消费,不要大手大脚随意花钱。因为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如果把钱提前消费了,遇到特殊情况就没有经济来源了。所以中国人购买商品之前总会反复衡量,多方比较才会去买。
二、西方的超前消费
西方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宗教的严格控制,思想发展压抑。最终导致爆发文艺复兴,所以西方人更喜欢追求自由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享受当下不惧未来。而这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面就是超前消费,他们花钱的时候不会考虑未来日子怎么样,而是考虑当下想不想要,心里开不开心。所以西方人消费比较随意,看心情为主。不会考虑把钱花了未来日子没有钱用该怎么解决,而且他们坚信未来只会更好。
三、文化引发不同
中西方消费行为的不同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文化不同。但是我更倾向于中国保守的消费观,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观念肯定是正确的。就像疫情期间,很多提前消费的人因为没有工作而被迫负债导致信用危机,是非常不可取的。
美国,中国、日本消费者购买行为存在哪些差异?(具体事例分析)
中国与日本消费者的差别最大,日本人重质量,对价格不太敏感,从而导致日本制造的产品不断竞争追求高质量,甚至在全球都有相当竞争力;而在中国,从商业街上一走就可看到,不断有人打出“降价”、“打折”的牌子,一味拼价格、恶性竞争,从而导致中国制作的产品不断走向低价,也严重损害了质量;而美国则处于两者之间,其消费者既不如日本人那样挑剔,也未使厂家达到中国这样严重的恶性竞争。
中国与外国在文化上造成的消费者行为差异,有哪些?
我是专攻懒人学习法的英语老师KK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中外联姻中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我们就以中国和西方的英美国家作为例子来看看:
1.在消费类别中,中国吃穿、娱乐、教育、医疗占用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虽然2015年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但并没有本质改变这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之后,奢侈品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虽然这几年国人开始注重健康和人生体验,但和国外比还是差距较大。西方国家对日常衣食住行和奢侈品并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相反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投入巨大,而医疗教育保障良好。
2.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缺乏,房地产一头热,所以大部分的大宗消费会放在房产上,而国外房地产常年稳定,并且房产税很高,所以并没有买房热。
3.中国更注重储蓄,不管经济如何看好,经济安全感并不强,”负债“还仅仅在企业中流行,并未进入广大普通百姓家庭中,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相反,西方国家对信用卡使用和透支幅度大很多,几乎没有存钱概念(我碰到的一些老外只会为了旅游存一笔基金)。
4.社交活动中,中国更重人情和礼尚往来,比如请客吃饭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方式,并且费用不菲,送礼太便宜也送不出手,更不要说红白喜事,已经成为年轻职场人士和农村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西方国家更乐意用AA制,请客吃饭之类也是很普通的开销,送一份随手礼。
5.中国电商和电子货币化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网上购物中国人赢了!
我是KK,KK英语创办者,有每月看电影学口语班,用懒人学习法,拯救英语渣。懒人学英语找KK,欢迎关注公众号:KK英语大爆炸(id:kkyingyu2015)
对比并评价中美两国消费者的储蓄和消费特点,指出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一个典型美国人的一生是这样的。
大概20岁以前,他的储蓄率是零,甚至是负的,因为可能需要上大学贷款。大概30到35岁以前,他的储蓄率较低,但是通常都是正值,因为这个阶段:
工资不高存不下钱;
需要还旧债;
需要为买房攒首付。
65岁以前,他的储蓄率会逐渐增加,这是因为第一,房贷越来越少;第二,挣得越来越多;第三,需要为退休做准备。
65岁以后,开始花自己攒的退休金,这时储蓄率为负值。
如果从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平均储蓄率基本是零,可能有些左右摇摆,但不会有很大盈余,也不会有很大亏欠。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模式是大部分美国人的行为模式,那么在一个时间点上,全美国的储蓄率也应该基本为零,因为每个美国人所处的阶段不同。
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处于人口净增长和工资净增长,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正值上,这其实并不代表美国的经济不稳定。
这种模式也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模式,英国的储蓄率和美国大概相当,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基本在10%附近,法国比较高,15%附近,日本非常低,不足1%。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保持在50%左右,比中国还高的基本只有石油国家。那么中国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储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发展时间太短。中国改革开放刚刚不到40年,一代人多一点,还没有形成一个类似发达国家一样的生命循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是不知道一辈子到底需要存多少钱,让中国人倾向于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工资增长太快。我是八零后,我爸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北京的工资是几十块这个数量级,等到了九十年代就成了上千块,等我毕业的二十一世纪初就到了四,五千块这个量级,现在北京的平均工资是近7000块,近40年的时间,工资增长了百倍,储蓄率必然较大。
第三,房价增长太快。作为储蓄最大的用途之一,买房的难度越来越大,作为应对,只能多攒钱才能满足买房需求。有人说外国人就没有买房需求,扯淡,可能没有中国人这么强烈,但是我就听过很多美国人跟我说,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出租的房子里,这和我们中国人的想法完全相同。
第四,中国没有完善的个人破产制度。每个人都可能走了背字,掉进一个泥坑爬不出来,完善的破产制度可以帮助你止损并提供重新站起来的可能。如果没有个人破产制度,只能依靠尽可能多的存款才能重新出发。
综上所述,美国的低储蓄率并不是经济稳定的定时炸弹,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受经济发展阶段影响,随着发展的继续以及制度的完善,最终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中国顾客的购物理念与欧美顾客有哪些区别?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经济正在逐渐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行为呈现其特有的特点,既不同于原有计划体制下的消费者行为,又不同于美国这样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者行为。
任何一种消费者行为的产生都是与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中美之间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中美两国的居消费者行为特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 中美两国消费者行为的异同:
1.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前者指总消费与总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后者是指消费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一般来说,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一种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相应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根据调查,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比美国低了不少。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首先是由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其次是制度和收入的不同,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居民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同时美国居民收入稳定,又要比中国的居民收入高的多。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2、中国居民本期消费对本期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 中国居民的本期收入变动对消费变动有显著的正影响,人们受即期收入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环境是封闭预算约束,流动性约束很强,人们尽量不借债,当期支出都是以当期收入为基础。
而美国由于信贷市场的发达及流动性约束弱化,人们的当期的支出不一定建立在当期收入之上,人们可以借债消费或贷款消费,流动性约束对美国居民的影响不大。因此,当期收入提高,并不同显著带动当期支出的增加封闭预算约束,也就是指消费者尽量不从外借钱,这种封闭预算约束是由“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传统思想造成的。
而美国则是开放式预算约束,预算约束弱化。这一方面是由于中美国民观念的不同,而重要的是因为美国国民收入高,而且已,反之亦然。
3.中国消费者对广告过于依赖。
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来源有四个途径: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众来源,经验来源。其中商业性来源起信息通知的作用,非商业性来源起信息验证和评价的作用。
从中国消费者所处的市场环境来看,信息的不发达,造成消费者对商业性来源的依赖,商业性来源中又以广告为主。 据调查,2005年我国城市消费者购物受广告影响的群体超过80%,我国消费者目前对广告信息依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广告信息,尤其是个人来源信息、大众来源信息和经验来源信息不足,而且我国消费者普遍缺乏评价各种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另外从中国文化特点来看,中国消费者更易于相信广告而不是很信任自己对商品的判断。
美国由于市场经济发达,信息发达,消费者了解商品的信息来源手段很多,广告不是唯一的方法,非广告信息充分,广告只是很普通的一种的信息来源;另外美国消费者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足够的自我评价各种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从美国文化看,美国人推崇个性,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对广告所传授的信息则持有批判的态度,因而对广告的依赖程度不高。
4.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崇洋媚外,极端的性价比考虑。
崇洋媚外则是认为洋的代表更好品质,在同等价位下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消费者对外来产品具有很大的热忱,如认为欧美产品必定质量好,即使价格比国货贵些,也更倾向于买外来产品;极端的性价比则是表现为想买最好的同时又希望给出最低的价格。
这两个特点和美国消费者正好构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文化有自己明确的价值核心和追求,因此美国对外来商品并没很大的热情,消费者不排斥外来产品消费者,但也刻意的倾向于购买外来产品。 在产品与品牌分层很清晰的前提下,美国人更乐于接受明确的价格体系,不喜欢大幅度的讨价还价。这种确定性和美国人喜欢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社区、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5.中国消费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个人的物质欲望往往受到压抑。 如中国传统观念主张“谦、良、恭、俭、让”,在其影响下,勤俭消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消费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在现在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但它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持有和坚持的观念。在勤俭节约的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奢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会相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购买中也会更多地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
而美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消费者的观念中并不存在勤俭这一意识。因此美国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储存的比例小,消费倾向高,甚至有时通过借贷提前消费,花将来的钱来满足现在的消费需要和欲望。
你的市场调研要首先确定一个主题,也就是你所从事的行业、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去制作市场调研计划。如果你仅仅是以一个中美消费观念的区别为主题的广泛研究,这份市场调研报告估计有一本书的篇幅了,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 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