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青石文化》作文
我的家乡位于重庆和成都中间,自古以来就有“川东大门”的称呼。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国石牌坊之乡”。沿着弯弯的青石路,你会来到座落于县城南关的石牌坊群。这里有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古牌坊。每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瞧,我家乡的牌坊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圣灯山。这儿,曾经留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足迹。这里有许多挺拔的树木和一片片绿色的良田。到了春天,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人走在山间,就像一个个走在花海中的花仙子一样。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风光秀丽的古宇湖水库。水库四周环绕着一座座青山。古宇湖像群山珍藏的一颗硕大的珍珠。风一吹,湖面荡起涟漪,像一块随风舞动的青纱。风一停,古宇湖就像一面闪着银光的镜子,倒映着两岸的绿树、青山。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划船欣赏古宇湖各个小岛的风景,也可以划船到湖心与白鹭、野鸭一起玩游戏。
我的家乡真是一座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城市啊!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一定会像我一样深深爱上她。
《难忘家乡的风土人情》,初三优秀作文600字
潮州风俗人情不是一两句话能写得完的,资料在下面,自己整理整理吧。潮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文物众多,人文荟萃,文化独特,与台湾、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是著名侨乡,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潮州位列其中。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闽越族聚居,从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窥见其远古文明的光辉。唐太宗开科取士,潮州已有进士出现。韩愈贬潮,重置乡校,延师兴学,使潮州的文风蔚然兴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风鼎盛,“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南宋前期时潮州主户客户人口14余万人,而端平以后参加科举的居然“终场至万以上人”,终宋一代潮州中进士者多达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连捷9人,一时为之轰动。明代的进士为160人,传出了同榜八俊、兄弟连科等佳话和一门三进士的荣耀。明代乡试中举竟多达1088人。在历代的殿试中潮州还涌现出状元林大钦(明嘉靖1532年高中)、榜眼王大宝、探花姚宏中这样的英才。在现在,潮州市湘桥区居民郭瑞琳编著《潮州掌故》等著作近100部。潮州古城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依江筑建的州城略带狭长,北高南低,东西略为倾斜。城北是衙署区,城南为居住区,城东为商业区,城西为手工业和平民区,整个布局以《易》为本,突出体现“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特点。贯穿于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鳞次栉比屹立着40多座形式各异的石牌坊。这些建于明、清两代的牌坊,宛如潮州一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独特的人文景观。白墙黛瓦,嵌瓷木雕的潮州民居建筑也颇具特色,不管是“四马拖车”、“四点金”这样的深院大宅,还是“抛狮”、“竹竿厝”的平民居第,无不显示出深刻的潮州民俗意蕴,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内涵。潮州还有自己的方言、戏剧、音乐、工艺美术以及饮誉中外的潮州菜和名扬天下的潮州工夫茶,这些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对台湾及东南亚一带都有着同根同源的深远影响和联系潮州文化潮州文化是一种民系文化,为海内外全体潮州人所共有。其涵盖范围甚广,主要包含:潮州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州话(Teochew)虽然属于闽南语系(Holo Dialect System),但与闽南话(Hokkien)差别较大;汕头、潮州、揭阳、丰顺等三市一县的潮语居民、客家居民,都说祖籍福建莆田。但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成为过渡型的闽语,潮州话与莆田话虽有差异, 仍同属于闽语。 潮州市潮剧团演出潮剧潮剧 即潮州戏,历史悠久,风采独具。 1976年在潮州西沙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潮剧演出本。数百年来,潮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精华,使其音乐,唱腔,表演形式日趋丰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风格,成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1957年、1959年潮剧团二次晋京献演,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并接见演员合影留念。潮剧不但活跃于潮汕和闽南地带,在东南亚诸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二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潮州工艺潮州工艺琳琅满目,光彩照人,是优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潮州的陶瓷,自晋以来,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笔架山窑,更是名震遐迩。笔架山宋窑有百窑村之称,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产品源源不断地远销海外,使潮州成为广东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环。前些年,新西兰学者露易.艾黎来潮访问,当他在博物管的陈列室见到笔架山宋窑出土的瓷器时,高兴得叫起来:“啊,它的故乡原来在这里!”近年,日本福冈市的一批学者组团携带当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寻根访祖来到潮州,印证了他们出土的瓷器正是笔架山窑的产品。解放后,潮州的陶瓷业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盛产瓷器的枫溪被誉为“南国瓷乡”。1978年,邓小平同志将枫溪陶瓷工人创制的1.3米高,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品赠送朝鲜的金日成主席,更使潮州陶瓷声誉鹊起,身价百倍。潮州木雕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潮绣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潮州饮食潮州饮食文化别具一格,潮州饮食最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来独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在中古以前潮州地区因地处蛮荒而不发达。自宋代以来,随着城市手工业的逐步繁荣和城镇人口的增多,加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等因素,潮州地区逐渐开始发展,并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点。但总体上说水平不是很高,也谈不上对中外饮食文化有什么影响力。 到了近代,由于潮属地区人口剧增,商品交换意识增强,逐渐有潮人外出谋生而居于诸如广州、香港、上海等都市,更有不少潮人移居东南亚等各国。在这些有一定数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国家,也就开始有潮式饮食的店铺开张经营,但早期还多是平常小食和中低档次的饮食店。 而在潮州本土,由于19世纪 60年代汕头开埠,各国在汕头开办洋行,商业的发展,商埠的形成,流动人口的增多,相应的饮食业也就随之而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厨师。所谓“舟车云集,商旅辐辏”,消费能力很快攀升。当时汕头埠有永平、陶芳、擎天、中央等30多家著名酒楼,还有四五十家饭店酒馆。其中,也有外地经营者开设的酒家,这样,各著名酒家在交流、融会、竞争中竞相推出名牌菜、特色菜和改善环境设施。当时流行有“陶芳好鱼翅,中央好空气,永平好布置”等口头语。在这个时期,潮菜悄然地走出粤东。在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差不多都有潮菜的菜馆酒家出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是潮菜第一个飞跃发展时期。潮州20道名小食鸭母念、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壳、潮州春饼、蚝烙(酥)、高堂菜脯、姑苏香腐、五香油橄榄、梅花饺、上汤牛肉、金都牌咸菜皇、莲香猪仔巢、糯米饭桃、咸水粿、锦绣雀巢、萝卜酥、开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鸡翅潮州23道名菜红烧大排翅、水晶龙虾、明炉烧为、韩江花似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盘、满园鲍菊、什锦冬瓜盅、鲤鱼跃龙门、红焖海参、金龟孵卵、芙蓉官燕、乌鸡炖鱼翅、满园秋菊、金笋雪蛤羹、白果局鞭花、橙汁鳗鱼、玉盏蟹黄燕、千禧麒麟鱼、竹林藏奇珍、潮州烤鳗、潮州溪口卤鹅、茶香鸡
隆昌石牌坊的冬天的作文,200字以上
隆昌石牌坊群,分布于隆昌县城西北至东南长约3公里的成渝古道上,13座石牌坊均坐落于街尾,各坊遥相呼应:隆昌石牌坊群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9年问,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隆昌县志》记载,城内有大小石牌坊33座,然而,经过一个半世纪自然界风风雨雨的侵蚀和人为破坏,至今幸存下来的牌坊仅有13座。其中,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百寿坊1座、庙宇山门坊1座。由北到南,它们分别是:郭陈氏节孝坊;禹王宫山门坊(锄莠安良碑);牛树梅德政坊;孝子总坊;刘光第德政坊;肃庆德政坊;郭玉峦功德坊;舒承浞百岁坊;节孝总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李吉寿德政坊;觉罗国欢德政坊;郭王氏功德坊。
关于抚州汤显著名胜古迹的作文
湖坪古村一角
2005年,抚州市“临川文化”遗产调研组在乐安县湖坪乡湖坪村,发现一处融山村风光、古色文化为一体的明清古村建筑群。据悉,这是乐安继“千古一村”流坑之后发现的又一古村。
走近湖坪村,很容易将其与“千古一村”流坑作一番比较。湖坪与流坑接壤,同在一条交通线上,距流坑仅17公里。和流坑一样,湖坪村也是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人口达12000余人,明、清古建筑比比皆是,是集乡村风光、文物古迹和红色遗迹于一身的村落。村外青山环抱,村中溪水潺潺,幽长的鹅卵石小径与长条石铺成的小巷连着村内数十栋明清古建筑,其中有名称的祠堂34座、书院2座、门坊11座。远处望去,高耸的马头墙跌宕起伏,比比皆是,显然是继承了徽派的建筑风格。细处看来,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梁坊、雀替、门窗形状各异,图案种类繁多,雕工细腻精致。房屋内,匾额、楹联众多,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题记也赫然在目。
与流坑不同的是,湖坪村是一块保护完好的红色旅游资源重地,70多年前,中央红军红一、三、五军团在湖坪村进行过整编。气势恢弘的湖坪大祠堂,红军将领彭德怀、萧克、江渭汉、张震等就曾在那里居住过。湖坪大祠堂如今保护完整,而流坑的大宗祠却被军阀付之一炬。近些年来,前去湖坪村访古探幽拍摄者甚多,湖坪村已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定为摄影创作基地。
文献世族 万人之村
走近湖坪村,当脚步踏过古老的鹅卵石路,穿过一条条大宅深巷,那古典壮观的古建筑群和高大雄伟雕刻精致的石牌坊,给人以古老、博大、深远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湖坪村历史悠久,开基于北宋初年(980),历史上曾出官宦达180多人,誉称“文献世族”。湖坪村方圆25平方公里,坐落在一块土地肥沃的冲积盆地中,村子四面群山拱抱,秀峰叠翠,灵秀飘逸。据谱记载,北宋初年,王延年父子迁居于此,开始建村。以后,族居繁衍,历元、明、清,到现在全村人口12000多人。虽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几遭战火、兵匪的浩劫,但基本还保存明清时代的格局,现有明清古建筑300多处,这些建筑主要有住宅、祠堂、书院、牌坊等,房屋为砖木结构,一色青砖灰瓦,高峻的风火墙,气派昂扬。湖坪古村布局合理,每个自然村都有排水道,与水塘相通,每个排水塘有水渠,排出村外。整个大村相互衔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为各朝风水家、建筑家所赞叹,誉称之为“川”字形或“仙人掌”形。湖平村格局保存完整,保留大量精美的雕刻、堆塑、彩画和墨绘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如今,湖坪村多处古建筑被列为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栩栩如生的雕刻
王氏祠堂 历史文化的缩影
与祠堂结合是湖坪古村的一大特点。在众多的祠堂和牌坊中,最为显著的是“国宝公祠”和“文献坊”。国宝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是为祀奉湖坪王氏十一世祖王国宝而建。位于湖坪村中心,坐西向东,五进式砖木结构,宽23米,纵90多米,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与总孝节祠、子祥公祠并排相连。祠内有石柱9对,木柱12对,颇有气派。厅堂石柱上雕刻着凤凰和各种花卉图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各廊坊的绮窗雕饰工艺十分高超。八字形牌墙圈成长方形院落于祠堂。牌墙檐下饰有四层如意斗拱。祠门前立有两对石柱,支撑卷棚檐,形成前廊。祠门左右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子,气派雄伟。前三进,有中堂宝壁为前厅,厅上饰有藻井,石柱穿斗木梁架,雀替雕刻鳌鱼、凤凰以及各种花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间为四方形大天井。左右两旁长廊,廊门上雕饰各种花纹与几何形图案。四进为宽敞的拜堂,抬梁式五架梁(四椽袱),上面梁柱粗大,顶层附有卷棚膜板,前有长廊分列两厅,两壁画着假梁架。后幢两石柱露天垂立。整个祠堂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筑风格,为研究清代宗法、族法、民间风俗提供了实物佐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湖坪、善和等地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国宝公祠和旁边操场即为红三军团主力的驻地和练兵场,当年红军将领彭德怀、萧克、江渭汉、张震等都曾在祠堂里住过,留下了许多佳话和战斗足迹。在这里红一方面成立了“东方军”,进行了东征誓师大会,红三军团兼东方军总指挥彭德怀传达了“筹款百万,赤化千里”、“把红旗插到福建去”等东征任务,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虽然大湖坪整编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但在我党党史、军史上仍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这幢祠宇是个宝贵的活教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33年红一方面军整编旧址----国宝公祠
国宝公祠内景
“国宝公祠”如今是湖坪小学的一部分。此古老祠堂天井里有棵桂花树,仍像当年一样枝繁叶茂。旧址保存完好。
文献坊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丰甲寅年族中八义士捐资复修,全部是由洁白的优质麻石砌成,高三丈有余,宽二丈多。石刻浮雕,人物鸟兽,惟妙惟肖,称得上石雕杰作。正面上方嵌有双龙缠柱“圣旨”竖匾,中坊正中横嵌一丈见方的横批颜体楷书“文献世族”四字,这是明朝弘治翰林院侍读学士、户部尚书张元祯所题赠,这是对湖坪王氏的崇敬和褒扬。文献坊的矗立,既凝聚了湖坪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又是湖坪王氏历史文化的缩影。
这里比较著名的祠堂还有“瑞庭先生祠”、美十公的“大夫世第”、“三和寺”和“三和书院”等,都有着感人的故事。
“故事”戏 王氏独特的民俗文化
当游人穿行于鹅卵石路,感叹千年古村丰厚历史文化,倾听古村人文佚事之余,还可以欣赏湖坪“故事”戏,这可是湖坪王氏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装故事”是湖坪王氏独特的民俗文化,富有数百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坪王氏始县祖居地山西太原,由于历史原因,后裔不断南迁,此项颇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也带到了江南。
湖坪“装故事”真正大兴,传说是在清朝咸丰年间,据说当时湖坪村瘟疫流行,人丁死亡甚多,为了镇住瘟神,请来道师施法,整个湖坪村利用幼童装扮成钟馗、铁脚等神,用桌面抬着他们在村中巡游,以这种形式,把瘟神驱走,经过七天七夜的驱赶,瘟神纷纷离去,湖坪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由此,湖坪村相约而定:每年农历八月初九晚上起开始装演,白天逢街也装演,一直到八月十五晚上结束,这样便成为一种风俗,一直流传下来,经久不衰。但后来装演的故事不局限于装演驱赶瘟神的故事,而演变到装演历代英雄豪杰和古代的传奇人物形象。
湖坪“装故事”是一种很有艺术品位的娱乐活动。每台“故事”要有一个“故事”架、扛“故事”的、吹打乐器的,至少要十五人左右共同协调才能装演好。
“故事”架像一个小戏台,上面由二至三个小孩,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物。每一台故事都能完整地表现一出古代传奇故事内容,完全属于脸谱化、服装化的娱乐戏。然后,有四个人抬着在鼓乐声中,按预先规定路线游村。沿途观赏的人们高兴时,可不断地向小戏台投送糕点、果品、红包,以表赞赏。
洵口张槚祠堂(黎川)
新乡石牌坊作文
石牌坊、赵珂七世同居坊,一座经过了180年风雨的历史文物,在牌坊街往来如织的人流中,孤独地守望着。赵家的一位老人赵清汉说,赵家、牌坊街和饮马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故事,即使档案馆的记载也非常之少。 说起饮马口的来历,据赵家家谱记载,明朝时,赵家祖先从山西洪洞县来到赵庄(即现在的饮马口),当时赵庄一片荒芜,卫河从赵庄北边绕过。当时新乡县有许多养马的人家,需要给马找饮水的地方,本来有近路可到卫河饮马,但由于县城北街有一个“郭尚书”,西街住着握有实权的“梁督堂”,东街住着老爱在朝廷上告状的“徐三本”,老百姓的马不敢从这些地方过,只好出县城南门,顺着现在的金穗大道走到体育中心北拐,到赵庄卫河拐弯处饮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