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当地的民族特色开发旅游产业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已初见雏形,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当然,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去的进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远景设计研究院认为,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存在有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二)民族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

(三)民族地区旅游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落后

在做相应民族特色旅游开发规划的时候则应着重考虑这几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规划。

关于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的例子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

,

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

早期萌芽阶段

,

属自发式

,

旅游

主题不明确

,

仅作为休闲调剂

,

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

,

市场供求关系模糊

,

以个人需求

为导向

;

初级经营阶段

,

仍属自发式

,

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

,

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

,

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

,

并以产品为导向

;

成熟的经营阶段

,

属开发式

,

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

策划

,

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

(

旅游

)

企业集团

,

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

,

以项目投资为导向。

据此判断

,

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

,

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

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此外

,

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

“农家乐”等项目

,

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

主体、

开发规模、

功能等方面分析

,

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

,

黑龙江的旅游观

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

,

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

,

按其内容不同

,

分为

5

种类型

:

综合农科知识类

:

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哈尔滨的

“绿山川”

生态园、

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

;

瓜果品尝类

:

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

;

民俗生态类

:

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

;

花卉养植类

:

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

;

种养殖产业类

:

如大庆国家级现

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

其中

,60%

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

合类型

,

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

,

进行农、

林、果、

牧、

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

,

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

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

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

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

规模较小

,

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

大于

29.5

公里的区域

(

面积

)

,

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

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

,

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

,

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

,

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

北部地区较少。

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

,

其发展潜力不

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

政府缺

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

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

,

造成投

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

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

雷同或近似

,

景区缺

少总体布局规划

,

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

,

同时

,

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

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

,

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

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评估审查

,

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

,

并没有

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

,

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的直接原因。此外

,

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

有机结合

,

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

,

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

,

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

,

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

,

因此

,

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

举步维

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

应以超前的眼光

,

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

划和宏观调控

;

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

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

,

实现

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

;

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

顾的原则

,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

;

应以农业为核心

,

以生产为本

,

走特色品牌、

精品项

目之路

;

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

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

,

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

,

既为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

,

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

,

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

,

其旅游

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

,

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

,

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

,

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

设项目。

在功能上

,

可建立粮油、

果品、

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

;

在利用方式上

,

可将作物的观赏、

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

,

提高其经营效益

,

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

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

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

光游览价值

,

广阔的田野、

大群的牲畜、

食品的生产流程等

,

都是看点。

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

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50

万亩的“走廊”上

,

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

范区、

果园示范区等。

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

服务于生活

,

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

,

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

,

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

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

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

生产设施的基础上

,

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

并把农

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

,

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

高新技术园区

,

不仅担负着

“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等科研任务

,

还被哈尔滨市

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旅游业的特色开发与底色涵养

旅游业发展纵深推进,离不开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优化配置与整合好特定区域内的特色旅游资源。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开发自然景观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开发人文景观可能影响文物古迹。

如果把客观存在的特色资源比作旅游业的“底色”,特色开发就好比是在底色板上作画。“底色”是大自然或者历史留给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和“本”。舍此“根”和“本”,旅游业便失去依托,遑论健康发展?!

历史延续至今, 我们幸运地成为“底色”的继承者、享用者,也必须自觉地担当“底色”的保护者、传续者,而绝不能褪变为“底色”的破坏者、毁灭者。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吃的是祖宗饭,不能断子孙路”,唯有肩负使命和责任,任何时候都把“底色”涵养摆在第一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涵”为存“本”、“养”可促“生”,“底色”的涵养是着眼于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主动作为,而不是完全顺其自然、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因此,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关键在“适度开发、深度融合”。

适度开发: “适度”的界线,是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规划、有序实施。规划是前提,要“量体裁衣”、凸显“品位”,统筹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关系,科学确定开发的范围边界、空间布局、功能组合、产品业态、保护措施等,既要避免低位俗气,也要防止贪大求洋。有序是保障,要“量力而行”、力求“稳妥”,合理安排开发的时间序列、进度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按照规划设计推进。忌一哄而上、盲目冒进。“适度”的底线,是绝不给“底色”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损害。最理想的状态是给“底色”添彩,最糟糕的情况是致“底色”毁失。后者是彻头彻尾的破坏,必须态度坚决地杜绝。

深度融合: 就是要力求旅游产品与自然环境、人文风情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开发涉及的相关建筑体和设施,要从间距合理、色彩协调、高低错落、风格互补、文化相符等方面着手,与“底色”高度匹配、深度融合。并注意巧妙地镶入时代的符号,创意地展现时代的风貌,从而在保护中开发、在融合中出新、在涵养中延续。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可以用现代工艺把破损文物“补新如旧”、不留痕迹,旅游特色开发的深度融合,追求的也应是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效果:整体看,景色依旧、风情依旧、感觉依旧;细驻足,又可以发现新的亮点、新的惊喜、新的体验。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要素,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提升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民俗文化”则是文化旅游中最容易实现、也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所在。游客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来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历史生活风貌,满足自己“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感受旅游的趣味性和差异性。民俗文化由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饮食习俗、社会习俗、婚丧习俗、宗教习俗、民族服饰和建筑等构成。

众所周知,民族民俗文化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重任,旅游开发时,应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民俗文化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保存自然也就成为了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需要对这一类文化要有所了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我们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需要对其进行有批判性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旧民俗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抛弃,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