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宁武是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山西宁武是有好玩的地方 名胜古迹 县内名胜古迹颇多,较著名的有宁武关、天池、玄池、明代古楼等宁武关与偏头关、雁门关、平型关遥相呼应,古有楼烦重镇之称,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旅游 宁武是座关城,历史悠久,古迹名胜甚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黄土高原上绿色明珠之称,境内山、水、关、林、洞、谷、石、瀑、寺、甸、草、湖、泉、谷、庙等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折射出灿烂的汾河文明,旅游资源品种之多、密集度之高都是全国少有的。早在隋、唐时,宁武就是驰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著名的宁武八景有:汾源灵沼、天池锦鳞、芦芽滴翠、支锅奇石、旁桥烟虹、梁峪流虾、禅房夕照、恢河伏流。此外还有宁武关古楼、凤凰古城、冰窖、宁化万佛洞、涔山仙人洞、青龙山天花洞,晓祖宝塔、昌宁公祠、万佛寺等名胜古迹。境内山川秀美,峰峦叠嶂,关城巍峨,寺庙林立,既有险峻奇特、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又有历史悠久、珍宝荟萃的人文景观。拥有芦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涔国家森林公园、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古代就有风景优美的八景,现在挖掘出大小景点160多处,其中有世界级景点万年冰洞,国家级景点悬崖栈道和悬棺,省级景点高山天池群、高山草甸马仑草原、芦芽山等,还有三晋母亲河的发源地汾河源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栖息着世界珍禽褐马鸡,其主峰芦芽山海拔2754米,因状如出水芦芽而得名,以险、奇、绝闻名于世。山上怪石嶙峋,壮丽惊险,山间流水虹布,鸟语花香,山下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无常,整个山势粗犷隽秀,原始古朴,是当代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式旅游的极好去处。与芦芽山遥相对峙的荷叶坪山和马仑草原,几万亩高山草甸水草丰盛,是历代帝王的饲牧、驯马基地。天池湖泊群镶嵌在海拔1954米的高山之巅。世界奇观万年冰洞,巨石陡峭,冰柱林立,积冰终年不化,形成于第四世纪,为目前已发现的冰洞之最。中国最早的《辞海》版本记载了两处天池,宁武天池为其中之一,是镶嵌在海拔1954米高山之巅的湖泊群系中最大的湖泊,面积达0.8平方公里。天池水“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清如镜”。从古至今是避暑、观光、狩猎的胜境。汉武帝刘彻、北魏孝文帝跖跋元宏,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渲及北齐后主高纬,后汉刘渊、刘曜,隋杨坚父子、唐李渊父子均在此留下足迹。尤其是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敕令环天池筑起避暑行宫汾阳宫,七年修建楼台亭榭,宫宇殿阁,迤丽百里达今宁化乡。宁武万年冰洞是中国一万多个洞中仅有的八九个冰洞之一,且储冰量最大。炎炎盛夏依然是滴水成冰,不愧为中华一绝,世界奇观。象顶一品石形象逼真,惊险绝伦,相传为古代治水英雄台骀治水时的指挥台。情人谷温馨、浪漫,畅游于此倍感情真、景亲。翔风山古寺庙时隐时现,以悬棺、悬空寺、悬空村、悬崖栈道为主的“四悬”景观令人惊叹不已,回味无穷。宁武古关、宁化城、赵长城等人文景观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宁武还是三晋母亲河、黄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汾河的发源地,汾河水纵贯山西760km。清真山上有悬空栈道42公里,用于连接建立在县空近百米的石崖半腰间的众多的古代佛教名刹。宁武还有闻名于世的赵国长城、紫塞长城的支锅奇石、龙口飞翠的汾源灵沼,还有县城巍然挺拔的鼓楼。宁武山清水秀资源多,是一块流金溢彩、神奇美丽的宝地,是一方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热土一年四季皆为旅游的佳期。不远的将来,神奇美丽的宁武定会成为一处集游乐、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狩猎、探险、自然保护、区域研究于一体的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新型自然风光与浓郁文化交融的旅游区。
二、江西省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
江西非遗:青阳腔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青阳腔继承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
三、介绍一下宁武县
宁武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宁武县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6万人。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径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城南距太原180km,北达大同180km。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政府驻凤凰镇。邮编:036700。行政区划代码:140925。区号:0350。
人口民族
2003年总人口16万人。
2000年,宁武县辖4镇18乡,总人口152938人,各乡镇人口:凤凰镇44843阳方口镇19442东寨镇14951石家庄镇4214盘道梁乡1556薛家洼乡2664下白泉乡2371余庄乡4628东庄乡2898迭台寺乡4144春景洼乡1519涔山乡2830大庙乡929前马仑乡1060化北屯乡8013宁化乡4581西马坊乡8689新堡乡6600怀道乡6196圪廖乡3307东马坊乡5776辉顺淘乡1727(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自然地理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按1959年山西省气象局气候区划,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特别是:气候寒冷,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山区雨多,其它地区雨量偏少,温度差别大,雨量高度集中于7月和8月。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光照时间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阳坡和背阴坡有很大差异。
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较差为30.0℃。无霜期120至130天。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835时,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6℃。
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区降水较多,在600mm以上。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在历年记录中,降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
地势高峻,山岭纵横,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东部有云中山,以土石山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鸡关山和老龙庵等。以大石人梁为最高,海拔2428m。西部由管涔山、芦芽山组成,诸山层峦叠嶂,峻峭壁立、密林丛生。主要山峰有卧羊?⒒撇萘骸⒑梢镀旱龋�0尉�?600m以上。西南部为吕梁山,北部为洪涛山,东北部为禅房山。从县东北境的盘道梁起,至西南境的石家庄镇止,共有大小峰峦99座,最低山峰分列县之南北两端,最低海拔是阳方口河西村1260m,境内平均海拔2000m。县内山峰以分水岭为界,分列于南北两境。全县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总貌山西向东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山地占总面积95%,为1888.32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m以上者,有49座,占山峰总数的54%。其中:
管涔山是阴山余脉,古称晋山之祖。主峰荷叶坪山位于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处,在西马坊乡南,海拔2787米,是宁武全境的最高点。但顶部宽阔平夷,丰饶的高山草甸,自古以来是理想的天然牧?? 芦芽山海拔2736m。坐落于县西南与五寨接壤,山中有四纪冰川遗留的万年冰洞。还有神秘的高山天池群,碧波锦鳞。
禅房山座落在县东北部的薛家洼乡贾家窑村,海拔2106.01米,山体敦实。
宁武境内河流分属汾河、桑干河两大水系,主要有三条河流:
汾河为第一大河,源于县内东寨镇西北约一公里处管涔山脚下,水出峭壁,从石凿“龙口”中流出,龙门上古人石刻“汾源灵沼”四字,即汾河正源。大庙乡楼底村后背,距“汾源灵沼”24公里之汾河沟,也是汾河之源。汾河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4,为1649平方公里。
汾源海拔1602米,出口流量为0.2立方米/秒。从北向南、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屯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方庙、十里桥、用湖屯、石家庄、阳方、定河、潘家湾,入静乐县境。
洪河原无名,1964年全县统一规划,将怀道、圪瘳两沟汇合而成的主流取此名。源于东庄乡三张庄村东沟,系汾河一级支流,全长38公里,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504平方公里,占境内汾河流域面积的31%。
恢河是宁武第三大河,为桑干河上游。源于余庄乡分水岭脚下,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平均纵坡1%。平均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夏秋河水较大,枯水期常呈断流。1959年于阳方口桥处实测,河宽180米,平均水深0.81米,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从西南向东北,流经余庄、苗庄、坝上、杨庄、城关、大河堡、马家湾、石湖河、麻峪寨、石嘴子、阳方、河西。至阳方口镇入朔县境,向北流经大同盆地,入官厅水库。
人文历史
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
宁武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杨庄等处古文化遗址所遗贸的石斧、陶片,为史学界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古老而善于射骑的楼烦部族(或氏族)便活动在今宁武一带。公元前277年,赵国征服楼烦,赵武灵王为实现灭秦大计,重用楼烦将士,今宁武是其驻扎的主要地域。隋代,几十万工匠在今宁武天池、汾源一带,建筑了规模宏大的汾阳宫。唐代、天池、元池、楼烦是朝迁的重要军马基地。元代,戍边军民开始在今宁武一带屯田垦植,结束了当地有史以来的荒漠状态。明清以来,修内边、筑城池,营建寺庙,宁武一步步发展起来。
明洪武年间设镇西卫、属太原府管辖。成化四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宁武为山西镇,统领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军事。清雍正三年始改为宁武县为宁武府治,领“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属山西雁门道。民国初年废府,建国后为“宁武县人民政府”,隶属山西省忻县地区行署辖。1959年1月划归晋北专署,1961年重归忻县专属。 “文革”期间改“县人民政府”为“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1年3月,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至今,现为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管辖。
自战国到明末,宁武地区或边关要地,联络内地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通道,或内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民族商贾文化交往的主要地段。宁武特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粗犷、刚强的宁武人民,勤劳淳朴的宁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台骀长期生活在今宁武一带,在今宁武定河村建有“昌宁公家庙”,立祠纪念。汉代著名女文豪班姨妤就是古楼烦人。刘肇文开本县留学外国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太原起义,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斗争中曾作出重要贡献著名文学吴敬梓之长子吴良曾任宁武知府,政绩显著。宁武籍王春菁、王春葳姐妹在30年代括襄全国网球单打、双打冠军,为宁武和山西人民争得殊荣。抗日战争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长期战斗在宁武一带,留下许多革命足迹和光荣传统。宁武人民出生入死英勇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旧堡村民兵分队长、晋缓特级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走了便生产的劳武结合的经验,誉满晋绥。席麻洼村民兵队长邢四娃组织带领民兵开荒地种军火田,创办“军火合作社”,妇幼皆知,闻名遐迩。抗日、解放战争期间宁武数以万计的人民支前参战,为革命有1076名烈士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