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水风俗是什么?

1、上九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会倾城而出,去玉泉观“朝观”,朝观是天水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市民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到零点,人流几乎水泄不通,钟声、鼓声、人们的欢呼声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渐歇。

2、伏羲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庙“人祖”庙会。对天水人来说 ,每年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3、天水浴佛节

天水的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最为有名。四月初八这一天,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华盖寺古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州区的南郭寺、麦积区的净土寺,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游人,组成了天水传统庙会的一大人文景观。

4、社火

社火,也叫“天水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广泛流行于天水城乡。每年春节期间,村村镇镇、城里城外,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热闹非凡。

5、小曲

小曲俗称地摊秧歌,在天水各地流行十分广泛,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分为花腔与老腔两大类型。小曲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塞子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器乐伴奏。

二、天水的名胜与特产有那些?

一、天水名胜:

1、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市建成区内,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景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先进单位、国家5A级旅游区。

2、天水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顷。这里树木葱茏,古柏参天,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为天水的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时,写下一百余首赞美诗。

4、玉泉观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距离市中心广场约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像山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天水特产:

1、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特产,甘谷大葱是甘谷县蔬菜的主打产品之一,是甘谷县的特色农业产品。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空气较干燥,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垆土和淀土,适宜大葱的生长发育。

2、秦州大樱桃

秦州大樱桃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的特产。秦州区所产大樱桃风味独特、色泽艳美,其品质要超过烟台和大连等我国大樱桃主产区,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大樱桃生产基地,秦州大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甘肃省天水市特产。系指产于该市大部分地区的元帅系优良品种苹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许多中外专家和营销商认可为与美国蛇果、日本富士齐名的世界三大著名苹果品牌。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牌。

4、秦安花椒

秦安花椒果实色泽艳,果皮鲜红,粒大,皮厚,梗短,香气浓郁,风味独特;秦安花椒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优质花椒生产第一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中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该省林果支柱产业建设十强县。

5、天水雕漆天水雕漆

天水雕漆天水雕漆继承了古代传统雕漆工艺技术。其漆面乌黑、光亮,漆底平整、坚实,耐酸碱腐蚀。不怕烧烫。用它制作的工艺品,造型古朴、大方、雅致,富有西北浑厚的地方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羲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郭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泉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像山

三、天水地方特色(不少于一千字)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28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天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当是繁华、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于是形成一湖,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历史文化 在天水,飞翠流玉的马跑泉,香美胜乳的甘泉,四季如汤、去病健身的温泉,珠帘垂挂的菩萨泉,寒彻沁人的八卦泉,鱼随泉涌的神鱼泉等,分布面广,知名度高。这些泉水水质甜美,四季不断,久饮能使人皮肤洁白。天水居民皮肤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说法。

天水自汉代设立郡,先后为军、为县、为镇,所辖区域及治所曾多次发生过变动。1913年,废秦州(今天水)设立了天水县,属渭川道所辖。1927年国民军进驻陇南,废道,改为天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设天水分区,1950年设天水专区。

天水别称秦州。秦州之名最早始于魏文帝元年(220年)。

秦的来源是由种植禾(即毛谷)而来的。远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峰青水旺,水草丰茂,就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居住在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养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和赐嬴姓。到西周时,伯益之后非子又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张川一带)"叫"秦地"。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

天水是"秦"的发祥地,自三国以来,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岭、秦州等.

在唐开元盛世,秦州是我国西去长安的一大重镇,被称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时。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经,曾途经天水,"过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传着许多唐僧取经的传说。唐安史之乱后第四年,杜甫为回避动乱,也曾毅然弃官,携带家小,越陇山,奔到秦州。

开始居住在秦州城东南50里的东柯谷,即现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后移居秦州城内。杜甫三秦州住了三个月,所写《秦州杂诗二十首》以及由陇入蜀的12首纪行诗,在他一生诗词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水还有一古称,叫"成纪"。成纪之名,始地西汉,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县境内,宋时才改移天水。

成纪得名与传说中的伏羲氏有关。称天水为"龙城",因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龙的故乡。《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据有关资料证,现天水市西关伏羲庙,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庙内南天殿天花板上绘有完整的64卦及河图图形,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天水人总喜欢把伏羲庙称为"人宗庙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森森。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荟萃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20世纪,约1600年间的7730余尊塑像,并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同时,环绕麦积山方圆数十里分布的植物园、仙人崖、石门、净土寺、曲溪和街子温泉度假村,共同组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秀色交相辉映,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

呱呱,是天水一带的一种特殊食品。无论是寒风骤起的严冬,还是烈日当头的盛夏,总有那紫红色的呱呱在摊点出售,食客往来不断,生意格外红火。

天水呱呱品种繁多,以原料区分有荞麦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荞麦呱呱。制作方法是先把陇南盛产的荞麦粉成“荞珍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淀粉,然后将淀粉加水入锅,用小火烧煮,直到锅内形成厚厚一层色泽黄亮的呱呱时,方可取出装入盆内加盖,经过回性,即可食用或上市。

天水呱呱历史悠久,相传在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时,呱呱是皇宫里的御食。隗嚣的母亲塑宁王太后,对呱呱特别嗜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到了东汉,隗嚣兵败刘秀,投奔西蜀的孙述时,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后在天水城内租起一间铺面,专门经营呱呱。天水呱呱就这样留传下来了。天水主要旅游景点:玉泉观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 ·大象山大佛·甘肃天水石门山 ·仙人崖 ·伏羲庙 ·甘肃天水水帘洞 ·南廓寺 ·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 ·曲溪 ·拉稍寺 ·天水师范学院·大地湾遗址 ·麦草沟 ·拉稍寺石窟 ·水帘洞石窟群 ·卦台山 ·显圣池 ·李广墓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麦积山石窟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于绝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约六十公尺,远观尤觉雄伟。

麦积山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各洞窟。

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载人首蛇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即出生于天水,故天水又称为“羲皇故里”、“龙的故乡”。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伏羲诞辰日和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天水便举办规模盛大的祭典仪式,1995年起 ,又扩大办成了天水伏羲文化节。

现存的伏羲庙,又名太昊宫,在市区西关,当地称作人宗庙,其建筑肃穆古朴,巍峨壮观,是海内外华人寻祖追宗的圣地。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是中国四大名石窟之一。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城北, 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在甘肃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亭台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径深幽。春来杂花丛生,碧草蒙茸,游人至此,流连忘返。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风情民图。玉泉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

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听植。

四、天水有什么民俗文化?

1、上九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会倾城而出,去玉泉观“朝观”,朝观是天水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市民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到零点,人流几乎水泄不通,钟声、鼓声、人们的欢呼声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渐歇。

2、伏羲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庙“人祖”庙会。对天水人来说 ,每年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3.天水还有很多民俗文化,鼓励人们前去游玩。

五、甘肃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湾遗址 大约8000年前,一批中华先民生活在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地区(包括天水市的五县两区)和陇南地区的礼县西和等地,他们创造了古老的大地湾文化,接着他们中的一部分迁入现在的陕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大约1000年之后,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先后转化为仰韶文化极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从陕西的关中地区向四面八方扩展,当它到达陕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处时,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庙底沟文化兴起,并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其时空和内涵在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体量最大、最丰富,影响最广泛、深远。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是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中又以后者传播最广、影响最巨,它以晋南、豫西、关中东部为核心,西至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东临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达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都是其影响范围。这种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考古学家把马家窑文化和红山文化当成了仰韶文化的变种。 大地湾遗址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源头,而且还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四川三星堆文明的关系 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和以三星堆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为代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而 根据目前取得的实物资料分析,营盘山大型遗址群历经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波西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为第一阶段,文化面貌与营盘山遗址有一定差异,受到了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因素占据较为明显的主体优势。 第二阶段是以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当时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遗址数量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影响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的遗存以沙乌都遗址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现出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阶段岷江上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已胜于外来文化因素,从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外,大地湾遗址、营盘山遗址、三星堆遗址都有朱砂涂红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在大地湾遗址中出现,所以应是大地湾文化影响的结果。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 裴李岗系统(和大地湾文化一样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误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随着对裴李岗系统尤其是贾湖遗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学术界认识到将裴李岗系统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观点是不正确,虽然仰韶文化的确有部分文化要素来自裴李岗系统,但裴李岗系统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内的海岱地区考古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真正的源头是我国西北天水一带的大地湾文化。 不过根据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之间似乎有一定的联系,都发现了三足钵和彩陶,只是裴李岗系统把三足钵发扬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而大地湾文化把彩陶发扬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后来,裴李岗文化受到发源于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挤压,便进入了山东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并对后世的殷商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地湾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 在甘肃省东南部的大地湾文化兴起了2000多年之后,甘肃省的中部地区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技艺,并推陈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个高峰。以至于有些人将它叫做甘肃的仰韶文化。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马家窑文化是在甘肃东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终与甘肃天水大地湾一带的仰韶文化处于对峙状态。另外,从人种上来说,它们两者的区别也是较大的,天水大地湾人有点像现在中国的南方人,而马家窑人与华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湾遗址和大溪文化的关系 大家熟悉的长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长江流域真正的强势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从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演变而来,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彩陶图案以鱼为主,而天水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遗址更生动地反映了鱼图案的整个演变过程。 有人说湖北的炎帝传说可能与仰韶文化对大溪文化的影响有关。 天水大地湾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距今5500年后,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红山文化早期出现具有后冈一期文化特征的“红顶碗”,此后,红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进因素,特别是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形成具南北两种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征。后者的证据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的蔚县西合营乡三关村附近,发现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征的遗址中,也不时有篦点之字纹陶等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因素出现,特别是发掘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绘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与红山文化绘龙鳞纹图案彩陶罐在这里有共存关系,表明红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扩展,并在桑干河上游一带与仰韶文化相遇。辽西地区作为5000年古国象征之一的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就是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