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这是什么习俗?
近期,广西千名学生跳扁担舞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祖国是有56个民族组合而成,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要尊重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广西南宁千名学生齐聚跳扁担舞,在这一天可以赏杏花,放风筝,办热闹的庙会,同时这一天少数民族会把这天当作情人节,苗族的姑娘们会穿上美丽的服饰和心仪的男孩子对山歌,喜欢谁就和谁唱,和相亲大会有一拼。扁担舞不仅可以情景再现我们的壮族伙伴插秧,收割,打谷等劳动过程,还能展现壮族同胞能歌善舞的一方面。
“三月三”不仅有跳扁担舞的活动,在都市生活和乡野田地都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所以在“三月三”还要吃荠菜煮鸡蛋,荠菜是生长在春天的野菜之一,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煮鸡蛋可以止血,健脾,清热利水。“三月三”正是杏花开放的时节,和家人或朋友去赏花春游野餐都是绝佳选择。还会举办庙会,可以祭拜神灵,很是热闹。
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习俗不同,但都是非常热闹的场景,我们这里是每年的阴历三月十五附近的几个村子就开始举办庙会,每隔六天办一次,光我附近的村子大概就得办个三四次。每当庙会的前几天,家人就开始准备包粽子吃,买肉包饺子,好久不见的亲戚也会来串门过庙,庙上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衣服的种类也很多,就好像把市里的商场搬了过来,非常热闹,还能和小伙伴一起玩。
我们国家的民俗节日数不胜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是由民俗节日组成,体现出来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随着历史的长河一代代的传承,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多才多艺的正能量。不同民族在不同节日有不同的民俗风情,要尊重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二、广西有什么特色风俗?
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其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颇具表演色彩。另一种就是竞赛用的小龙舟。比赛时,小龙舟绕着大龙舟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和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而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今年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草药浴
家住南宁市城北区南铁机务段的韦家昌是老南宁了,他说小时候一到端午,母亲就会到菜市买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药回来熬水后给自己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给孩子洗。韦先生说,这种端午“草药浴”在广西流传已久,不但是南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三、广西南宁的民风民俗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有一些南宁人一般喜欢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