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文化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从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语言

惠州市境内主要通行汉语方言,也有少数人讲瑶语或畲语。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有讲瑶语的,但已逐渐汉化;惠东和博罗有少数人讲畲语。

客家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北边的客家地区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东边的汕尾市主要讲闽语,故市境的东部地区有讲闽语(福佬话)的。西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主要讲粤语,故西部地区有讲粤语(白话)的。另外,博罗、龙门还有一部分人讲“本地话”。

在现今惠州市辖境范围内,除了常见的兴梅,惠阳口音的大宗客家话之外,还分布着一种其系属尚有争议的“土话”群。经过研究发现,粤中地区的“本地话”多数地点与近代迁自梅州地区的晚近客家话在方言本质属性上是同中有异的,分布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及韶关三市11县。根据刘叔新,侯小英收集,这种方言的分布于:

1, 惠州市区及郊区沥林、水口、马安、平潭、横沥、芦洲。

2, 博罗县:主要分布于南部东江北岸,如罗阳(县城)、龙溪、龙华、湖镇、横河、杨村、公庄、观音阁等镇;

3, 惠阳区:与惠城区相邻的平潭、镇隆等镇有少数村落使用本地话;

4, 惠东县:分布于多祝镇的三胜、明溪,大岭镇的大埔、蕉田等少数村落。

5, 龙门县:本地话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陵、路溪等乡镇;

6, 源城区、东源县:以本地话为主流,主要分布在市区及灯塔、船塘,康禾等地。

7, 龙川县:南部的老隆(县城)、佗城、附城、义都、四都、鹤市、通衢等处于东江两岸的乡镇。

8, 紫金县:西部靠近河源市区的临江、古竹、柏埔、义容、黄塘等乡镇有不少村落的居民使用。

9, 连平县:南部与东源县、新丰县毗邻的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绣缎、高莞、隆街、田源、溪山等乡镇。

10, 和平县:东南部的林寨、东水镇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镇的部分村落。

11, 韶关市新丰县:本地话(“水源话”)主要分布于东部的马头、石角和大席三个乡镇,丰城及梅坑镇也有部分居民使用。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惠州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引进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和白话词语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应用。这样就使得几个方言的一般词汇都有一定的变动。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较多外来人(特别是外省人)的进入,惠州市境内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惠城区内,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于普通话的使用率。各县城内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趋势。 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

东江文化,是指综合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主要文化资源。其主体是客家文化,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历史的文化。

东坡文化,是指苏东坡寓惠文化。即苏东坡在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东征文化,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两次东征及工农运动。

东纵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东纵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等。

“东江文化”的提出有人拍手有人反对,而后,虽然“新四东文化”的概念已正式推出,但在学界和官方仍存在不少争议。“新四东文化”是指“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和“东樵宗教文化”。 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不过四百多年历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来源地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取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采。如惠州山歌虽然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著歌谣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山歌那么圆润柔和,却显得高亢豪放。东江美食也独具一格,与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广东汉剧

汉剧与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汉剧别称外江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牡丹”的美称。惠阳汉剧团是在1963年以龙川的东江汉剧团为基础,吸纳了来自汕头、韶关和梅州等地的汉剧汉乐人才组成的文化团体,曾经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莲》、《海瑞罢官》等汉剧。该团1976年在惠州人民会场(今花都影剧院)连续上演了《秦香莲》47场,场场满座,盛况空前。1984年该团撤销。但许多艺人仍满怀对客家传统地方剧的执着追求,自愿组建了惠州市汉剧乐研究会,力争让这朵客家艺术奇葩重放异彩。

客家山歌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惠阳客家山歌“日头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转朝,若然转去无朝食,番薯芋仔拿两条”。(含曲调)就被星海音乐学院温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揽胜》一书中。良井镇楼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编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坚持用山歌帮助农民少盲,表扬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群众誉为“山歌王”。永湖镇客家女歌手黄红英更是驰名海内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爱唱歌》唱红大江南北。

客家歇后语

惠州本地客家口头的熟语客家歇后语多是惠州人在工作劳动中经过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这种口语的引注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句是类似谜语的谜面,后一句是谜底,也有省去后一句的。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底下破柴――撞板”;“黄牛过水――各顾各;驼背睡觉――两头不搭席;狗咬乌龟――无从下口;腊蔗打狗――少一辘;单眼仔看老婆――一眼看清;老公背老婆看戏――辛苦搭出丑······”这种客家歇后语,善用比拟、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丰富又生动。

饮食文化

惠州美食有三件宝:东江盐焗鸡(客家盐焗鸡)、客家酿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内外颇具盛名,是东江客家人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杰作。

惠州地域名优特产还有龙门西溪竹笋、蜂蜜;博罗酥糖、麻陂肉丸,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坝三黄鸡;惠东铁涌献蚝,高潭明姜;惠阳淡水沙梨,镇隆荔枝,等等。 1990年在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2014年为止,惠州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有什么好玩的 特色旅游和节日活动推荐

东坡到处有西湖

“东坡到处有西湖”,这里因为苏轼而倍添风采,古代的文人雅士也曾对此地多加赞誉。历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西湖。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指的便是这三大西湖。惠州西湖还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

岭南文化“活化石”

平海古城被誉为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平海镇的石桥头村口有一座建于清朝的石桥,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外,其余均完好无损的留存下来,这是惠东境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石桥。

佛寺前的龙眼树

霞涌清泉寺前有三棵龙眼树,左边一棵终年不开花不结果,右边一棵一年开一次花结一次果,中间一棵每年开三次花结三次果。这一神秘的现象,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观看。

文艺范儿小镇

哈施特塔小镇环境优美,极具奥地利浪温风情,吸引了很多喜欢文艺范、小清新范的人前来观赏,同时也有很多拍摄婚纱的情侣来此采风。

罗浮寻仙地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东坡的《惠州一绝》让罗浮山名扬天下,这里是有名的道教名山,每日香客络绎不绝,更有绝美风景令人赏心悦目。

惠州好玩的活动及节日:

舞龙舞狮

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一队接一队,大街小巷锣鼓喧天。舞龙时,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狮等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舞狮多由武班表演,并进行“抢青”活动。

赛龙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在东江河畔,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胜负。胜者把奖品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

泡温泉

惠州和深圳有什么方言戏剧啊?

山沟里的山茶花

--------------------------------------------------------------------------------

8月19日晚上,来自河源市紫金县的花朝戏剧团在惠州举行了首场演出。“喝尽千江水,难比家乡茶;唱尽世间曲,不如家乡话。一曲花朝三春暖,乡音伴我走天涯……”,许多很久没有观看花朝戏的惠州客家父老乡亲,听着耳熟能详的花朝调,感到十分亲切,纷纷表示第二晚再来观看花朝戏剧团的精彩演出。

花朝戏源远流长

花朝戏是在“神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戏剧种,用客家方言演唱,形成于广东省紫金县,流行于河源、惠州及惠东、博罗、陆河、梅县等粤东客家地区,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紫金县乡间流行一种叫“神朝”的祭祀形式,但凡庙宇落成或传统节日,众人便请来巫师设坛祭神,巫师在唢呐锣鼓伴奏下,唱“鸡歌”,作“告神”,祈求神明保护四季风调雨顺,一方百姓安康。由于“神朝”乐舞朴实优美,为山区农民喜闻乐见,一些艺人保留其朴实优美的歌舞乐韵,剔除其祭祀鬼神的封建迷信情节,吸收兄弟剧种的精华,并根据客家地区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编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因这种演出谐趣生动花俏,与肃穆虔诚的跳“神朝”形成鲜明对照,故乡人称之为“花朝”。最早的花朝戏是清末民初叶春林的“定长春”戏班,后有紫华春、庆祥春、定华春、胜华春等戏班相继出现,最多时有19个花朝戏剧团,数百名花朝戏剧艺人。

花朝戏传统剧目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表达惩恶劝善、花好月圆的美好愿望,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过渡》等,后来惠阳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反映东江苏维埃革命斗争的现代戏《苏丹》、反映农村题材的现代戏《铁公鸡新传》、《抓阄村长》、《艳阳天》、《竹林正茂》等,表演艺术吸收了神朝、舞春牛、舞纸马等民间歌舞动作,唱腔音乐在神朝的基础上吸收了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使花朝戏成为日臻成熟、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

国色天香独一枝

紫金花朝戏剧团创建于1958年9月,该团努力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继承并发扬传统艺术的同时,大胆改革创新,演出了100多个剧目,并先后到香港、广州、深圳、福建、江西、河源、汕头、汕尾、惠州、梅州等地演出。曾4次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和艺术节演出,分别演出创作节目《苏丹》、《紫云英》、《红石岭》、《铁公鸡新传》等。在广州演出时,周恩来总理曾亲切接见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并和他们合影留念。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为花朝戏题赠“山沟里的山茶花”。1992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汇演,这个“天下第一团”指的是在当时中国地方戏剧剧种只剩下惟一一个剧团的,紫金的花朝戏和海陆丰的正字戏、白字戏等都属此列。文化部为紫金花朝戏剧团颁发了“天下第一团”的锦旗和证书,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为紫金花朝戏剧团题词:“国色天香独一枝”。 本报记者袁治平

作者:袁治平 来源:惠州日报 (2004-08-20 09:38:39)

下一条:摇滚巨星“猫王”旧宅开放

相关新闻:

惠州有什么特色?

1、东江盐焗鸡

招牌客家菜,主料是项鸡,主要烹饪工艺是盐焗。盐焗鸡制法独特,味香浓郁,皮爽肉滑,以沙姜油盐佐食,风味极佳。色泽微黄,皮脆肉嫩,骨肉鲜香,风味诱人,是宴会上常用的佳肴。

2、客家酿豆腐

也称为肉末酿豆腐、东江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之一,通常将油炸豆腐或白豆腐切成小块,在每小块豆腐中央挖一个小洞,用香菇、碎肉、葱蒜等佐料填补进去,然后用砂锅小火长时间煮,食时再配味精、胡椒等调料即可。

2015年,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梅菜扣肉

汉族传统名菜,属客家菜。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走菜时,把肉反扣在盘中。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4、博罗酥糖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特色传统名点,是一种灰色的方块酥糖,选用黑白芝麻,以麦芽糖、白沙糖、面粉等作配料,用传统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有酥松可口、甜而不腻,价格适中,便于携带等特点。

5、麻陂肉丸

因选料制作独特,采用祖传秘笈,口感爽滑、肉质鲜美而远近闻名,主要分布在博罗县县城及和博东地区各镇,还远销深港澳等地。2008年,麻陂肉丸已经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惠阳区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江盐焗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酿豆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菜扣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罗酥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麻陂肉丸

惠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在惠州长大,唯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夏至冬至吃狗肉,那味道啊。。。

隔着十几米都能闻到!超级香!

还有,你去过元妙观没,拜山有些是在那拜的

一楼那些资料,在旅游网站就能轻易找到,我说的,是我从小感受到的

顺便说下,卫校旁边有个成记大排档,那里面有真正的东江的野生鱼卖,个人觉得挺好吃的

再走几十米就是高记,鸡粥很好吃很香,以前是在黄家塘那边开的现在转到沿江路

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啊,估计过不久就会要过去马安拜祖宗了

惠州的特色是什么

西湖,大亚湾,罗浮山这些都挺有名的地方,最有名的是梅菜,特色小吃的话,步行街,人人乐那里还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