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喜爱饮什么?

荷兰中央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荷兰居民最喜爱的饮料是咖啡,平均每人每天喝咖啡3.2杯,在欧盟成员国中属于较多的 统计显示,2006年荷兰居民(包括在荷生活的外国人)平均每人消耗干咖啡6.9公斤?以每6克干咖啡冲泡一杯125毫升的咖啡计算,当年每人喝下了140多升咖啡,相当于每天3.2杯。荷兰人第二钟爱的饮料是茶,去年每人平均喝茶100升。软饮料紧随其后,平均每人消耗97升。 尽管咖啡一直是荷兰人的最爱,但过去10年中其消耗量呈下降趋势。1996年,每位荷兰居民平均消耗164升咖啡,相当于每天喝3.6杯。而与此相比,荷兰人对茶、软饮料和矿泉水日益热衷,这几种饮品的人均消耗量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20%到40%不等。 荷兰中央统计局同时公布了2002至2006年间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咖啡消耗量数据。统计显示,这4年间,欧盟的咖啡人均日消耗量为2.25杯,高于美国的1.9杯和加拿大的2.3杯。世界上最热爱咖啡的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那里的人平均每人每天喝4.3杯咖啡。欧洲其他爱喝咖啡的国家还有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德国,它们的人均日消耗量都超过3杯。英国居民则对咖啡不太感兴趣,平均每人每天只喝1.2杯。

在荷兰某一超市场上有黄色竹制罐装的茶叶一批,罐的一面刻有中文‘中国茱叶’四字,另一面刻有我国古装仕

荷兰人本就不喜欢喝茶!西方人即使喝也是红茶加糖加奶那种摒弃了茶之真谛的喝法~~ 至于中国的绿茶~~~至少在口感上他们不会有太多的兴趣~~~~人家根本就不喜欢喝,甚至反感~~~这个相当于在塔克拉玛干卖伞的尴尬~~~~即使你在包装上做足噱头~~~人家猎奇买了回去~~一喝觉得不喜欢~下次也就不会再买了~~~你问的如何包装木有意义! 任何一种商品,只有有了市场才能赚钱~~~ 没有市场就悲剧了~~~~ 个人觉得既然是茶,那就应该到爱茶,知茶,的地方去找市场~只要有人喝,自然就能卖出去~~包装只是个形式~~~你品质好了买的人多了~~品牌自然就出来了~~~包装什么的不是最重要的~~~比如“绍兴黄”百年前是那么个陶坛子,现在还是那么个陶土坛子~~~再看看它的成功~~~~~ 当然有人说市场是靠人打开的,但是想改变人家荷兰人几百年形成的历史饮食文化习惯~~~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看到仕女了~~可以这个名头促销~~~中国宫廷贵妇的专属“咖啡”~~~呵呵 调侃而已~~~

茶文化在世界上有什么区别吗?各国的茶文化是怎样的呢

英国:有着浓厚的下午茶传统,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与中国的清茶文化不同,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再加少许冷牛奶。著名英国画家詹姆士曾绘过一系列的英国下午茶图画,展现英国中产阶级品赏红茶、奶茶的情形。

美国:“速度”、“效率”是美国的文化基因,茶文化也受此影响。美国人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浪费时间,因此他们常喝乌龙、绿茶等罐装冷饮茶。他们在茶中加冰,或者将罐装茶放于冰箱中冰好,喝起来凉爽可口。在美国,茶饮销量仅次于咖啡。

法国:法兰西的饮茶文化从皇室贵族、有闲阶层逐渐普及至民间,成为法国人生活与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今法国人最爱饮用绿茶、红茶、沱茶、花茶。有些地方还会在茶中加入新鲜鸡蛋,或者在茶中加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

荷兰:作为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是最早从中国引进茶叶的欧洲国家,在1605年,茶叶便成为荷兰上层社会的饮品之一。荷兰人独创了奶茶饮法,这一创造深深地影响了日后欧美其他各国的茶文化。

俄罗斯: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便成了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俄罗斯人喜爱喝红茶,茶味浓厚。喝茶时,他们会先倒半杯浓茶,然后加热开水,再加两片方糖与柠檬片,喝茶程序和步骤也非常讲究。

日本:日本茶文化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为主。日本茶文化中的茶道最为著名,其表现方式之严谨、内涵之丰富令人叫绝。外国人在游玩日本时,观赏茶道几乎是必备项目。

韩国:茶文化亦是韩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韩国茶礼讲究以礼相待、以诚待人,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人将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神农氏称作茶圣。为纪念茶圣,韩国人还专门编排出“高丽五行茶”茶礼仪式。

泰国:泰国地处南亚,纬度较低,气候炎热,因此冰茶成为他们饮茶文化中重要内容。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让茶冷却甚至冰冻,品尝起来沁人心脾。烈日之下,喝一杯冰茶,既能去热散湿,也能颐养心神。

北非:因气候干燥炎热,因此北非盛行薄荷茶。当地人喜欢在绿茶里放置几片新鲜薄荷叶和冰糖,饮时清凉可口。需要提及的是,当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北非中的埃及崇尚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喝埃及甜茶会有黏糊之感,外来客人大多不习惯。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

世界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

上期谈了红茶的后起之秀英德红茶,本期来领略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

从福建武夷山站出高速,一路往山里赶,蜿蜒的山路,桐木溪的流水一路的绿植,让人倍感清凉,经过大峡谷能看到有瀑布飞流直下,不得不感慨一路风景之美好,下高速大概开了一个小时的车就来到了桐木自然保护区的检查卡口,来到了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我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进入桐木没有看到梯田式的茶园,有的是满眼的竹林树木,偶尔几棵茶树穿插其中,这样的生态茶园实属难得。几步之外是江西,另一边就是福建,望着桐木关“万里茶道第一关”的石碑,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明代末年)那支军队,时逢采茶季,他们从江西走过来,晚上枕着茶香躺在茶青上,茶叶因此发酵红变。第二天军队离开后,看着满地茶青,茶农心生一计,采取易燃松木加温烘干,浓醇的松香味随着烘干程度渐渐飘满房间,似桂圆干味的茶泡出来也是口感极佳。

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有特殊的松烟香,这种特殊的香是在烘干过程中形成的,烘干时用当地所产的马尾松枝熏焙,将复揉后的茶胚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青楼”的底层吊架上,在室外灶膛烧松柴明火,让热气导入烘干楼底层,茶胚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一次烘干后,挑出粗大叶片,茶梗,再上焙笼用松柴烘焙。这个过程又进一步增进了其独特香味。怀着些许忐忑,茶农把茶带到星村镇贩卖,没想到一试,惊为天人,甚至有下重金预定的,当时已经有外国人到中国做茶叶贸易。

很快,这款口感极好,有特殊香味的茶叶得到了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由荷兰人带入欧洲,再由英国皇室推广并由此引领了全世界“下午茶”的潮流。由于成茶色泽乌润,所以当时茶农就以乌茶相称,因此英文称呼红茶blacktea,就是乌茶的意思。洋人有时也直接叫我武夷茶(Bohea Tea)。

据《中国茶经》介绍,正山小种的“正山”表明是“真正武夷高山茶区产茶”,而武夷附近的茶为“外山茶”。然后我还有一个英文名叫“拉普桑小种”。值得一提的是整个17世纪世界上没有出现另外一种红茶,正是我独步世界的时代,何其风光,虽然当时的需求跟产量尚不足以对国家经济产生大的影响,但是我的意义在于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古人红是非多,正山小种红极一时也引来了周围地区的纷纷仿制各种跟风和模仿层出不穷,开始时我的确很在意,会振臂直呼“我才是正宗,正山!”到了后来闽红工夫创制,湖红、宁红、祁红、英红等相继出现,外国的印度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的落地开花,让我也渐渐看开了,不再去争这些虚有的名份,安静的守着这一方幽谷,不再去过问世事的繁杂。20世纪战争的动荡更让我沉寂了下来,直到世界重新迎来和平的曙光,却也物是茶非,国内很多人已经忘记我的模样,国际市场更是对我很陌生。只能在深山里感慨他人看不穿!

但是,高傲如我始终相信有一天我能重现非凡,终于在2005年迎来了“金骏眉”的诞生。金骏眉是采摘桐木关内野放菜茶的头春嫩芽发酵制作而成(6-9万颗芽尖制成一斤),一经问世,轰动茶界!打破了多年以来红茶国内开花国外香的局面。金骏眉娇俏、名贵,一时间成为万千宠儿,被人簇拥着、仰望着、追捧着,一如当年的正山小种,金骏眉与正山小种本是同根生。它只是没有松烟香。

金骏眉、现代工艺正山小种、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茶青原料是同源的。单芽的制成金骏眉,一芽一叶制成银骏眉,一芽二叶做成小赤甘(现代工艺正山小种),三叶级别的原料做成大赤甘(现代工艺正山小种)或者传统工艺正山小种(松烟香)。由于现在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因此所需马尾松枝都要去外地购买,大幅增加了制造成本,因此传统工艺的松烟香小种产量也没之前那么多。

金骏眉的创意与制作的成功,将桐木关内的红茶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自此全国山河一片红。其他地区的红茶,也逐渐受到深刻影响,一并蓬勃发展。红茶在 历史 上,第一次像绿茶一样,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从此时起,很多人开始接受红汤茶,这在饮茶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革。桐木关道地的单芽红茶,称为金骏眉(目前市面上很多冒用金骏眉的名字这种乱象其实在其他茶类也时有发生,如乌岽单丛等,真正的金骏眉根据其制作要求单芽就可见其价格价值)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我的 历史 曲曲折折,很长很精彩,用几句话也概括不了,本文的诉说也是粗略带过,唯有慢慢品尝,得闲泡一杯金骏眉,好好追溯一番!冲泡的时候对水的要求是开水凉到85-90 左右,讲究快进快出,这样泡出来的茶,茶汤呈琥珀色,水中带甜,甜中透香,特点可以概括为:清、醇、厚、香。滋味鲜爽,蜜香浓郁,8泡后仍然饱满甘甜,回甘持久。有机会亲测,相信你能读出更多的精彩!越来越懂我!

正山小种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转发点赞收藏,下期“黑茶 六堡茶”再会!

荷兰生产绿茶吗?

最初将茶传到欧洲的,是荷兰商船。

17世纪初,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商人凭仗航海的优势,从澳门装运到中国武夷茶到爪哇,再转运到欧洲。这是西方人从东方殖民地转运茶叶的开始,也是中国向欧洲输入茶叶的开始。

一开始,因为供需失衡,茶价非常贵,一般人喝不起,茶仅是宫殿贵族和豪门、世家作为养生和交际礼仪的奢侈品。大家以喝茶来夸耀精美,争奇斗富。所以,茶很快的流行了了整个上层社会,一些殷实的家庭主妇,都以家中备有特别的茶馆、宝贵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而骄傲。

在富有的家庭,若是客人来,主人会迎至茶馆,用至重的礼节招待。客人落座后,女主人立刻会翻开美丽精美的茶叶盒,取出各种茶叶,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听凭他们选择本人喜好的茶叶,放进瓷制的小茶壶中冲泡,每人一壶。

早期的荷兰人喝茶时不用杯子,而用碟子,当茶沏好今后,客人自己将茶汤倒入到碟子里,喝茶时常有“啧啧”的声响,来表明对女主人和茶的赞许。

随着大家寻求喝茶美妙体验之愿望的不断增加,饮茶之风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有一些贵妇,沉迷喝茶,整天陶醉在喝茶的交际活动中,乃至弃家不管,引得他人纷纷侧目,在18世纪初演出的喜剧《茶迷贵妇人》,就是对其时喝茶习尚的生动描写。然而,这出戏愈加助长了欧洲各国的喝茶习尚。

到17世纪下半期,茶叶输入量骤增,茶价逐步平抑,加上文人、雅士们对茶的讴歌、赞许,所以喝茶之风遍及整个社会,大家还敦促商人,上书巴达维亚总督,将茶叶的输入纳入正常的交易途径。到1734年,荷兰茶叶输入量已达885567磅。

喝茶大众化后,不光以茶为主的商业性茶馆、茶座应运而生,一些普通家庭也兴起饮早茶、午茶、晚茶的习尚,并且以茶待客之道非常考究,从迎客、敬茶、问寒问暖至道别,都有一套谨慎有序的礼节,既寓有东方人的谦恭美德,又富含西方的浪漫风情,交融了东西方的精神文明。

如今,荷兰人的饮茶热虽已不如往昔,但饮茶之风仍然存在,荷兰人饮茶时喜欢佐以糖、牛奶或柠檬的红茶;而侨居荷兰的阿拉伯人则爱饮甘冽、清淡润口的绿茶,而在几千家的中国饭馆中,则以清香的茉莉花茶最受欢迎。

想象一下在莱茵河畔喝下午茶的画风,你能感受到的一定不是风车、芝士、牛奶等这些固有的荷兰印象。荷兰街头的小店很多,但是光临的人却很少,小店里面的东西都非常精致,文艺气息特别浓郁。

生活不就是该如此吗?慢下来,沐浴着阳光,骑车到喜欢的小店,点自己钟爱的东西,或茶或咖啡,搭配小点心。然后,打开电脑工作、看看新闻,顺便发发呆。日落时分,收齐东西,去芝士店买一块美味的芝士,到杂货店买一瓶葡萄酒,顺路带一束鲜花,骑车回家。到家,就把鲜花献给你爱的人,打开葡萄酒,切点芝士配上美味的晚餐。

浪漫的荷兰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而作为一个游客,闲来无事,为何不也入乡随俗,喝杯下午茶呢?看看街上的行人,望望蓝天白云,听着鸽子翅膀煽动的声音,静静的,慢慢的,忘记一切烦恼。

在荷兰的莱顿,还有一个颇为著名的茶室建筑,叫做“Tuin van Noord”。茶室是一个由当地居民发起的小规模、低预算项目。

它位于历史名城莱顿的一处公园里,有着社区聚集的功能。茶室设置有茶座区、厨房、室外游戏空间以及临时展览的多功能空间——被称为“社区博物馆和会议室”。

荷兰人饮食方面有有什么特点

荷兰被称做牛奶的国度,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两边,除了农舍就都是悠闲的奶牛、马和绵羊了。牛羊在路边悠闲地散步,或是懒散地躺在草地的中央。奶牛多,奶制品就多,这便是荷兰饮食的一大特色。

奶酪是荷兰的特产,荷兰人喜欢把干奶酪切片加入面包中,或是把奶酪研成粉末,放入汤内。最常见的是一种淡黄色的半硬奶酪。在各种酒吧和聚会上,被切成小方块的奶酪随处可见。在集市上,有一个一个出售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的流动小车,一般都有几十个品种之多,并且风味各异。这样的农贸集市因出售新鲜奶酪而非常受欢迎,临近的德国人常常一家老小一起开车来采购,每逢集市,整个小镇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除了奶酪,荷兰的其它奶制品种类也非常多。荷兰人不喜欢喝茶,平时常以牛奶解渴。

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三明治是荷兰人最常见的食品,春游、野餐、工作餐,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如果说三明治是荷兰最普遍的快餐食品,那么豌豆浓汤就是荷兰非常传统和常见的一道家庭必备菜了,适合在家时慢慢熬制。

豌豆浓汤是用包括豌豆在内的各种新鲜蔬菜、咸肉和腊肠放在一起,用肉汤做底熬制成的。按照荷兰的传统做法,光肉汤就要熬几小时。可是,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恐怕有这样的耐心和时间熬汤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速食豌豆浓汤。

说起荷兰人的饮食习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Haring fish”,当时看到荷兰语书上的图片,误以为荷兰人就直接把一条生鱼往嘴巴里塞,着实很惊人,后来接触了之后才发现吃法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喜欢用点洋葱就着”haring”鱼吃,据说对身体很好。可惜我来荷兰三年多了,始终没有提起勇气去尝试它。

荷兰饮食另一大特点就是他们喜欢把什么东西都煮的烂烂的,外行人不知还以为他们是懒惰,把所有食材全部倒进入乱炖,殊不知他们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记得刚住进学生宿舍,做饭闲聊时,有室友问我,你觉得荷兰食物怎么样?我的回答地很天真,就说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都喜欢把所有东西倒进去煮的很烂。后来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前人的难忘历史,也是一道国菜。

荷兰人早餐和午餐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面包加黄油,火腿和Cheese。小孩子们则比较喜欢加花生酱,和一种巧克力碎片。喝的东西呢主要是咖啡和牛奶,荷兰的D.E咖啡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咖啡. 晚饭是荷兰人一天中最主要的一餐,菜色会比较丰富.有pasta,牛排等,荷兰人喜欢尝试多种多样的菜色,即使不是自己国家的特色.他们也很愿意尝试.

记得刚学荷兰语的时候,我们荷兰语老师跟我们说荷兰人除了正常三餐以外,还有包括咖啡时间和下午茶时间.这些虽然不是正餐,但是荷兰人却很重视,甚至花更多的时间,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工作和休闲的时间都要兼顾.该休闲的时候绝对不能亏待自己. 咖啡时间一般都是早上10:30左右, 荷兰人会用一杯咖啡的时间与同事或同学聊聊天,慢慢品尝咖啡. 下午茶的时间一般是下午4点左右,pancake和Patat都是最佳的选择. 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另外个特殊的休闲时段,荷兰人称做 “Borrel”,这个时间一般在5点左右,一小杯Jenever 或是啤酒,甚是惬意!

让我们来看看荷兰都有哪些特色的食物

杏仁薄脆饼(Speculaas)是荷兰最受欢迎的甜饼之一,而每年12月5日圣尼古拉斯节期间享用这种被制成各种造型的饼干早已成了荷兰不容轻视的传统习俗。

荷兰人在冬季常喝一种以马铃薯、豌豆和肉肠熬成的浓汤(Erwtensoep)。事实上这种极其浓稠的汤已经快接近固体了,吃进肚里非常当饱,尤其还能增加不少热量。

一定要是新鲜的鲱鱼,这样的鲱鱼才能生吃。荷兰人吃生鲱鱼就像我们吃花生这样平常,那洋葱拌着鲱鱼,敞开嘴,把鱼放进去,嚼一嚼,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油炸面丸(oliebollen,甜甜圈的变形,有的里面含有葡萄干) 是一种通常在12月份吃的食物,这种食物一般都在外裹有一层粉末状的糖。

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可以或多或少看出当地人的个性,比如说在荷兰很受欢迎的炸薯条,平常人吃薯条只把它当作是零食来吃,而荷兰人却把它当作正餐来吃,记得当时刚搬来和我房东一起住的时候,我就很惊讶的发现她的晚餐就只有薯条加美乃滋。说起美乃滋加薯条,也算是荷兰人的一个创举,很多外国人来了荷兰之后都很惊讶为什么荷兰人吃薯条要配美乃滋,刚来荷兰的时候我也带着好奇的心态想试试这两者结合的口感到底是怎么样的,咋吃觉得有点奇怪,吃多了却发现两者搭配确实是另有一番风味。说了一大堆,回到我们的正题,从吃薯条当正餐也可以看出荷兰人饮食上的随性,越简单越好。

说起这饮食习惯与当地人性格的联系,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内也有这么一说法,最有名的就是辣妹子,说四川湖南女孩子的性格比较泼辣,是由于她们喜欢吃辣椒的缘故。还有就是北方和南方的区别,记得前段时间去德国旅游,我一内蒙古朋友很惊讶为什么我做饭要加糖呢,因为在北方,做饭从不加糖,我只能解释我们南方人的口味都比较清淡,宁可吃的甜一点,也不愿吃太多盐。这也就引出了南方与北方人性格上的差异,北方人相对比较豪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而南方人偏向于不温不火,细嚼慢咽,喝酒也要“矫情”的用“小灼”来修饰。

再回到荷兰的饮食习惯。荷兰人喜欢煮蔬菜用水煮,肉类呢就用油煎。所以当我用油炒蔬菜,用水来敦肉时,我荷兰房东就以很惊讶的语气问我中国人都是这么做饭的吗?其实,我们中华的饮食比较博大精深,也比较变通,我们是什么都皆可,我们也用水煮蔬菜,也用油煎肉,反正怎样好吃就怎样弄。做菜也讲究个心情,怎么做就看你那天的心情如何。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指做菜的方式,也包括吃饭的讲究。比如我们家房东吃饭,不管大菜小菜,就算吃个炸薯条,他们也会很讲究的铺上漂亮的桌布,摆上大大小小的盘子,叉子。尽管他们有可能只用的到两三个盘子。偶尔也会很有情调的点上蜡烛。作为中国人呢,我们的原则就是尽量的简单,用不到的碗筷是绝对不会摆上去的,摆了还得洗,中国人讲究实用,而不是情调。再说到荷兰人吃饭都是自家一个盘子,不像我们中国人中间摆上各种各样的菜,然后大家一起享用。偶尔和房东一起吃饭,菜里总是要放些“公筷”,在荷兰就是放些勺子和叉子。如果在中国,来个客人还摆上公筷,客人肯定会觉得不舒服,觉得主人嫌他脏。荷兰和中国在饭桌上的礼仪也是有很大的区别。记得有一次我吃饭端着我的碗,我的房东就告诉我,在荷兰吃饭是不能端起碗或盘子,这样是不礼貌的表现。然后我就告诉他,在中国,我的长辈从小就教育我吃饭一定要握住碗。从这么小小的一件事,就可以看才出我们饭桌上的礼仪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