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1.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经济2 消费是消费的动力,有利于拉动第一二产业发展,发展生产3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4 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5 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我答的是经济意义,如果要政治意义或哲学意义可以再问我,热心为你解答
二、如何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发展很快,文化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文化消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们总是在满足温饱或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费的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社会文化氛围和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的价值指向则是观察人们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比如,在当代中国,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说明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认同。再比如,个别文化产品在如何看待中国革命史、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认识模糊,说明一部分人还没有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观。可见,文化消费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状况。
文化消费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过程,就是人的素质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文化消费数量多少、质量高低、能力强弱,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相区别的特征之一,也是评价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正在加快,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良好素质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就要通过学习受教育。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正是文化消费的过程。当代人应加大学习和发展方面文化消费的力度,拓展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助推人生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消费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消费作为人类消费的一种方式,与物质消费一样,受文化生产的制约,又对文化生产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反作用。人们消费某些文化产品,就会产生继续消费的愿望,还会产生对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联想。这样就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动力,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文化条件。因此,文化生产者只有到社会生活的最基层,更好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提高创意水平、提升艺术境界,才能不断激发消费愿望,不断开发消费层面,不断扩大消费者队伍,形成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当前,人们的文化消费正从过去的内向、封闭,向开放、交流、互动演变,从过去的求同、求稳,向求新、求变、求时尚演进,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主流文化价值体现不够。崇高、牺牲、奉献、勇敢、诚实、守法等积极价值导向有被疏远的倾向,对精神世界和价值意义的追求有被消解的态势。一些人对明星大腕的人生经历、情感变化、家庭生活倾注较多兴趣,而对英雄模范和普通劳动者缺少关注,真正让人感动、给人启迪、引人深思、使人震撼的文化消费还不是太多。其次,精神文化含量不足。许多文化消费停留在快餐式、浏览式、游戏式、休闲式等浅层面上,缺乏思考、感悟、欣赏、理解、接受等较高层次的文化体验。再次,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消费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人为满足感官刺激和低级趣味,自觉不自觉地消费那些低俗、粗糙、无聊的所谓文化产品;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消费那些带有伪科学、淫秽、色情等有害内容的产品,热衷于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面对多样多变的文化消费以及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引导。
第一,引导人们提高文化消费层次和能力。文化消费具有不同的层次,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引导。即使消费那些高雅经典的文化产品,如果缺乏引导,也会存在一些人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问题;那些历史文化背景深厚、内容和形式复杂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引导,也会影响一些人的消费、吸收;那些引进的国外文化产品,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如果缺乏引导,人们就可能分不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受到不良影响;那些低俗文化产品流入市场,如果缺乏引导,一些人就可能丧失警惕,受到腐蚀侵害;即使是优秀文化产品,如果缺乏引导,也会影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实践表明,文化消费具有随意性、不明确性、从众性、时尚性等特征,受周围文化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很大,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实际的文化消费有时是矛盾的、错位的。面对纷繁多样的文化产品,有时不免眼花缭乱,难以取舍,在不自觉中盲目地消费自己并不满意的文化产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日益壮大,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帮助人们提高对各类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领悟力、辨别力、接受力,帮助人们选择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消费的计划性和选择性。
第二,引导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一些人把文化消费简单等同于休闲、找乐,这是片面的;少数人把文化消费看作是寻找感官刺激的途径,这更是有害的。要通过宣传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有利于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高雅情趣,有利于社会文明的文化消费理念。如“开卷有益”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益智”的理念、“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等等,克服、摒弃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第三,切实提高文化消费引导水平。文化消费引导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要提高引导的实效性,就应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的研究。认真了解分析各阶层、各群体、各种不同的消费心理和需求,研究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和趋向,研究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预见性的对策措施。还要更好地发挥媒体在文化消费引导中的作用,通过影视作品及图书评介、艺术品鉴赏、文化艺术讲座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切实帮助人们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
三、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是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制作,于2012年10月完成的。调查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报告简介
编辑本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背景介绍
编辑本段
文化消费需求人人需要,天天需要,不断更新,永无止境。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正如著名消费经济学专家尹世杰先生提出的,“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发挥“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作用,我们不仅要使人们感觉到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而且要关注和发掘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市场。发展文化教育不仅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发展文化教育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民众的消费也步入一个新的周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人们肚子不饿、身上不冷、房子不漏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在追求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适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购买商品,不仅是为实用,还要买个赏心悦目;人们不仅讲究吃穿用等实实在在的硬性消费,而且追求旅游、娱乐、健美、交往、情调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等软性消费;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只追求传统的耐用、价廉、看得见、摸得着的近期效益,而且追求现代的舒适、美感等长期效益;人们的消费不只是从理性上追求质、量和价格的满意,而是更看重感性的样式、色泽、舒适、明快、时尚等。科技性消费、休闲性消费、保健性消费、文化性消费在人们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消费新潮流。
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扩大和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消费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1]
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
“调查显示,每个月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占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占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占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占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占4%;1000元以上的居民占2%。”3月1日,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召开的国家级课题《国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开题会上,该所研究人员介绍了前期调研的相关情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迫切性高
文化消费观念及消费意识影响着文化消费的水平。调查显示,9.31%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认为“很重要”,45.56%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认为是否进行文化消费“无所谓”。课题组负责人石慧玺表示,对照往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对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与此同时,文化消费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其他一类城市中占7.9%,二类城市中占9.25%,三类城市中占14.1%。统计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重要程度”(综合重要程度为不重要与重要的比值)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从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石慧玺说。
在文化产品需求方面,调查显示,居民对喜欢的文化消费项目总体排序为:上网,看电视,看电影,阅读书报杂志,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园区等,旅行,听广播,看文艺演出,收藏艺术品。与此同时,受访对象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年龄段、行业、区域、受教育程度、民族等不同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特点。以“年龄段”为例,中老年居民群体中,“看电视”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形式,而青少年人群则以“上网”为主。
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
课题组的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文化消费领域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消费能力偏低、公共文化消费设施欠缺等方面。
从文化供给的角度来说,除了对文化产品质量不尽满意之外,调查对象对“文化产品价格较高”反应强烈。调查显示,认为文化消费过于昂贵的占59.98%,文化产品价格太贵的占56.8%。40.7%的居民认为,只有“加强创新,丰富文化产品种类,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才能促进文化消费。
从文化消费能力的角度来说,由于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公众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制约,而且我国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仅为51.1%和38.2%,再加上人们收入水平不均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支出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
文化消费能力取决于3个要素:文化消费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闲时间。石慧玺介绍,调查结果显示,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至300元之间,文化消费支出偏低;60.4%的居民只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于未来的文化消费支出,居民的文化消费预期偏低;对于“一般情况下,您每周用于进行文化产品消费、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大部分居民的选择为2至5小时,居民的文化休闲时间偏少。
建议实施文化消费激励计划
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满意度直观反映了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查显示,4.12%的居民对本地区组织的文化活动表示“非常满意”;27.46%的居民表示“满意”;44.99%的居民认为“一般”;18.85%的居民表示“不满意”;4.58%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满意”。课题组认为,调查数据既显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同时也表明文化的发展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付出不懈努力,以实现居民文化消费又好又快发展。
除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等建议外,课题组提出,应实施文化消费资助计划,增强文化消费能力。
课题组认为,文化消费市场中的产品价格虚高制约着居民的文化消费,部分文化产品价格的定价主要针对高收入群体,这将许多中低收入消费者拒之门外。鉴于这部分人群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很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建议有关部门和机构通过发放文化消费补贴和发展文化消费信贷等方式,刺激这部分人的文化消费,发掘其文化消费潜力,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