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和浩特的人文特色有哪些?

呼和浩特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市东南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群,具有大漠风情的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周边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草原旅游胜地。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呼和浩特有哪些人文特色?

呼和浩特的方言有:

晋语,内蒙古西部区本地,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的讲晋语的大同-包头片方言。

呼和浩特普通话,简称呼普,新城话,属北京官话,是带有本地话口音的普通话。

蒙古语,标准蒙古语,即内蒙古察哈尔土语,正蓝旗方言。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其餐饮特色别具风味,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点等,也可以到草原气息浓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种谷类、野味。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制品外,肉类食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呼和浩特的饮食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内也很流行,有烤羊肉串、烧麦、羊杂碎等等,绝对让你一饱口福,流连忘返。

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等,还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味完美结合的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等也闻名于呼和浩特地区。

由于呼和浩特市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所以也同样吸收了山西、陕西的一些特色,在大召附近有美味的刀削面、饸饹面、剔鱼子、煮鱼等等。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等表演节目,除了这些还有敖包祭祀,成吉思汗陵祭祀等蒙古传统祭祀活动。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特产有:

奶酪:奶酪俗称“酪蛋子”,分生奶酪和熟奶酪两种,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奶食品。

呼呼尔:呼呼尔即鼻烟壶。牧民男子腰间常系着鼻烟壶,它既可清除鼻塞,提神醒脑,又是一种特殊的“名片”。 鼻烟壶上面的图饰多源于蒙古人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特色。

马奶酒:马奶酒是用鲜马奶经过发酵变酸酿制而成的一种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饮料,是流行整个草原地区的传统饮料,最早始于秦汉时代,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

传统皮襄:传统皮襄是蒙古人日常盛酒、奶的容器。皮囊酒壶是精选内蒙古草原天然优良牛皮,全手工。技师将牛皮抛光或起毛,再经过几十道加工工序,精雕细琢出各种图案和各种形状,是蒙古族牧民日用品之一。

蒙古刀:蒙古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制,长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木制、牛角制、骨头制等多种,表面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填烧珐琅,镶嵌宝石。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