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特产是什么

石榴、火景(晶)柿子和相枣是临潼传统农特产,号称“临潼三宝”。据调查,在骊山北麓绵延十余公里的城市交通干线两旁,以“临潼三宝”为主体的生态园林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其中2000余亩的斜口精品石榴示范园,4000亩骊山石榴生态旅游园,3000余亩的秦陵石榴观赏园,1000余亩的带网杂果(柿子为主)示范园以成为整个生态园林的核心区域,为实施品牌农业品牌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逢春夏之交或深秋时节,这里游人如帜,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利用假日,来这里欣赏“五月榴花红似火”的诱人场景,采撷“百万果实若灯笼”的火景(晶)柿子。此外,星星点点的卡拉0k及秦腔自乐班等娱乐场所,亦为游客融于自然、抒发情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客人情趣盎然,流连忘返。

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古名安石榴,原产于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据《群芳谱》载,它是西汉中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今伊朗附近)带回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石榴栽植于骊山北麓一带,绵延数十公里,总计10万余亩,名列全国之冠,畅销国内外,临潼石榴不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且有药用价值,裨益健康。经测定,果实含糖为13——17%,并含有果酸、无机盐、钙、磷和维生素c。食后有健胃、滋阴、平肝、补肾之功效。酸石榴还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临潼石榴具有早熟、个大、色鲜、味美、汁多耐贮藏等特色,可分为红、白两种,红石榴其嫩梢、花、果皮籽粒均呈红色,按其味道分为酸甜两个品种。白石榴以花白、果皮白、籽粒白而得名。

火景(晶)柿子

临潼柿子,品种甚多,但最为驰名的还是火景(晶)柿子,系临潼的特产之一。柿子上下近似扁圆形,熟后质软,外皮大红,当它于深秋成熟后,挂满枝头,如火焰一般好看,故名“火景”。又以其果实上有一层依稀可见的白霜,且有光泽如水晶,故又称“水晶”。果肉香甜爽口,甜而不腻,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品质特优,赢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火景柿子还有很好的医疗效能。据医书记载,它是一种复合滋养品,内服可止血润便、降血压、消肿止痛、止痔血和直肠出血。

火景(晶)柿子树种植在骊山北麓一带,以山任村、山孙村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好,种植面积1.5万余亩。

相枣

相枣是临潼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在相桥一带广植,面积1500多亩。相枣以其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甜脆而驰名。它的营养极为丰富,果肉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此外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相枣还是重要的中药材,有健脾、养胃、益血、壮神、降血压之功效。

前面所介绍的文物古迹和特产资源,只是临潼这座容量巨大的资源宝库中的一部分,是烟波浩淼的骊山文化中几段并不十分完整的音符。由于尚有七、八座古墓葬的墓主、年代至今无从考证,秦俑馆附近最近新发现的几处颇具规模的陪葬坑亦有待于专家研究,故其详情无法在此去作一一披露,只能留作一个悬念,让时间去回答,让后人去解读。

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只有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才能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囿于诸多技术性保护措施的限制,该地区绝大部分业已探明的文物,只能处于长眠状态,只能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存在。据调查,目前经过正式开发形成旅游产品的景点,尚不足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20%。这无论对资源所在地的政府与人民,还是对急于“先睹为快”的海内外游客,都不失为一种无奈与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九五”、“十五”期间,陕西省、西安市及临潼区三级政府在国家“保护与开发并重”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坚持从临潼的实际出发,适时调整旅游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条件比较成熟的一大批景点进行了修复与整合。比如,先后修复、新建了烽火台、老君殿、老母殿、骊山晚照亭、鸿门宴纪念馆和秦皇园、秦统一雕塑园、秦陵地宫、秦始皇生平蜡像馆、世界八大奇迹馆以及秦唐宫、西安事变蜡像馆等重要景点开发建设了临潼博物馆、西游记宫、骊山索道、公路陈列馆等一系列附属设施,使临潼旅游业更加光彩夺目。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目前除以姜寨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旅游区尚待研究、论证与规划外,一个以秦陵、秦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化旅游区,以华清宫为核心的唐文化旅游区,以骊山为依托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初具规模,并已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成为临潼、西安乃至全省旅游产业的中心。

临潼哪里有好吃的

你好:

临潼好吃的地方在华清池广场的东边,826十字,也就是临潼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对面。

距离华清池门口也就200米吧。

是一个陕西美食街区。

名字好像是:大唐华清驿

里面有个蓝海洋温泉酒店,还有个陕西特色美食街。有个圆形的茅草屋茶馆。

在小吃街可以吃到全陕西美食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陕南、陕北、关中当地的民俗文化。

里面有陕南、陕北、关中地区的方言、民谣。

还有个陕西的农耕文化墙。

里面有三个街区,分别为革命圣地、八百里秦川、秦巴风韵。

陕北革命圣地街区有子长煎饼、洋芋叉叉、荞面饸饹、羊杂汤、麻花、羊蹄子、黄馍馍、黑愣愣、抿节等陕北特色美食;

陕南秦巴风韵街区有炕抗馍、汉中黑米皮、菜豆腐、酸辣粉、老油糕、豆腐汤、油饼等美食。

关中八百里秦川街区有粉汤羊血、擀面皮、凉粉、全羊泡馍、蘸水面、秦镇米皮、太后饼、猪蹄、老酸奶等。

大唐华清驿美食街区严格按照5S管理标准、保证大家放心用餐。

蓝海洋酒店装修风格新颖、别致。客房是3D投影配置。

蓝海洋酒店餐饮部主要是陕西传统美食文化,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满月宴、生日宴、寿宴等,还可以承接会议、团餐等。

大唐华清驿项目内还规划有手工艺坊、酒坊、茶馆、养生足浴等项目,部分正在装修施工中,部分正在招商。

大唐华清驿是一个会说话的院子、也是一个有故事的院子、一个可以传承、发扬陕西文化的院子。

编写一篇介绍临潼当地交通民俗的导游词

临潼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兵马俑、华清池2个国家AAAAA级景点,骊山、秦陵2个国家AAAA级景点,其中秦陵和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骊山风景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区内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省级5处。著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鸿门宴”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此。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遗迹。临潼民风淳厚,许多现代礼俗都源于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现存的骊山老母单子会(骊山古庙会)和雨金药王古庙会最为著名。临潼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主要景点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左右,其中外宾50万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每年10个亿以上。

兵马俑1号坑全景

临潼是我国温泉文化的发祥地,当地华清池温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温泉。据考证,骊山温泉被人类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至今那里仍保留着世界上最早的皇家浴池,还留下了历代名人的名篇佳作。为此,中国矿业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授予临潼区“中国御温泉之都”称号。

西安临潼区华清池

临潼区交通条件便利,数十条铁路和国省级公路从区内通过,新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区通乡公路和乡村道路基本硬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积发展到8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超过12万,供气、供水、供热、供电等城市配套设施日益完善。高度重视环保和生态区建设,于2006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示范区。大力开展“树新临潼和临潼人新形象”活动,景区环境和景区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独特的风俗,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了解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独特的风俗1

陕西的特色风俗有:唐三彩陶、面花、眉户、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板年画、仿秦兵马俑、仿秦铜车马、秦腔等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眉户。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凤翔木板年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

仿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仿秦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秦腔。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陕西的习俗介绍

1、陕西人民俗文化有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打社火”,“地傩子”,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花灯会”,关中扮演社火则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等。

2、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悠久、民风质朴,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产物,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戏、眉户、唐三彩,这些都是陕西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结晶。

3、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

陕西独特的风俗2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陕西独特的风俗3

陕西的风俗有哪些?

陕西的风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3、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陕西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5、陕北秧歌

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