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化县庆是几月几号

大化县庆是10月20号和21号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将于10月20日至21日举办,以“康养福地·美食之乡”为主题,举办庆祝大会、主题文艺晚会、自治县成立30周年成就展等,届时将同步举行第十九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

大化县全力实施“13345”工作思路,统筹城镇区、石山区、库区“三区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县庆项目建设大会战“三场战役”,实现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新的突破。

地理概况

大化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根据区位、资源、历史、文化、民风等因素可归纳为“五区八乡”。“五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山区、水电站库区、红水河——七百弄喀斯特(岩溶)风景名胜区。

“八乡”:水电之乡、硅石矿之乡、淡水养殖之乡、世界瑶族文化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绿色食材之乡。大化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越来越受人青睐的康养福地,是一片贫穷而充满发展生机的土地。

二、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介绍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隶属于河池市,由当时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南宁地区的边缘结合部组成。1全县幅员面积27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3个镇155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2012年,全县有人口46.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66万,占总人口的81.6%;库区人口10.7万,占总人口的23.2%;瑶族人口956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72%。2大化县不仅是世界瑶族文化之乡2,同时也是中国观赏石之乡,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化彩玉石以皮细、色艳、质硬、形异而著称,这个新石种成为当今中国最热门、最名贵的观赏石。2007年10月获得“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

三、巴马有哪些乡?个乡的特产有什么?

巴马有11个乡分别是: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局桑乡、西山乡、平洞乡、东山乡、凤凰乡、那桃乡、百林乡。巴马特产有:巴马香猪、珍珠黄玉米、火麻油、巴马酒、茶籽油、木薯淀粉、辉绿岩等。

知识延展:

巴马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东临大化瑶族自治县,西邻百色市凌云县、右江区,南与平果、田东、田阳县接壤,北与东兰、凤山两县交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显得很珍贵。

巴马被称为长寿之乡,据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百岁以上老人28人,1982年人口普查达50人,1990年人口普查为69人,1994年人口普查增至79人,占全县总人口比例的3.54/1000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90岁以上的老人就达530人。

据巴马县政府介绍,造就巴马长寿现象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地磁、空气、水、阳光、食物。这五大因素与古代地理中的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对应。地磁对应金,是五行之首,万物之源。据介绍,地球的一般地区地磁约在0.25高斯,而巴马高达0.58高斯。

四、广西七百弄的详细介绍

七百弄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

这是一个被上帝青睐的地方。上帝赐予它神奇壮丽天下独绝的美景。于是它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貌景观。

这又是一个被魔鬼诅咒的地方。魔鬼偷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土。因此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广西贫困山区的代名词。

弄者,四周高峰环绕的深洼地也。

在七百弄地区251平方公里内,有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5000多座,千姿百态的深洼地1300多个(当地瑶语称之为“弄”)。该地区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壮观典型震慑人心。放眼望去,重峦迭嶂,气势磅礴;山岩嶙峋,崎岖突兀;千峰竞秀,形态各异,拟人状物,如鬼斧神工。

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324个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土归流,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得名“七百弄”。

因为它天下独秀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国内外著名的地质专家洞穴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

地质专家们惊叹它“塑造了一个形态优美,类型复杂的热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记录了全球变化以及生物、人类和社会演变的史实,是集自然美学观赏价值和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于一身的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大宝贵遗产。”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D?福特教授评价说该地区的考察是他所知的最好的旅游。

也许专家院士们的发言过于玄虚,更有说服力的还是身边的驴友。事实是,现在的七百弄已成为驴友寻幽探胜的新大陆。

其实,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七百弄的风光鲜为人知,倒是因为它的极度贫穷惊动了各级政府要员甚至联合国,一拨又一拨的扶贫工作组和志愿者的到来,才使它的美丽景色逐渐为外界所了解。

七百弄贫困的根源在于极度的缺土缺水。

有人调侃说,七百弄“金木水火土”五行具缺,唯独不缺石头。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石多土少。因为缺土缺水,山上连灌木都难以生长,满山遍野生长的都是些面黄饥瘦的杂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庄稼。说是庄稼,未免用词范围过大,其实这里能且仅能种玉米。

严格说起来,七百弄并不是没有水。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都超过1500毫米,降雨要是能存起来,足可以打造第二个桂林。但在这片2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00多个洼地也就是1300多个“漏斗”。洼地里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可“喝光”。

七百弄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长时间不下雨,玉米会干旱失收;雨水一来,陡坡上的玉米被冲刷,经常成片倒伏,连下一个月雨,很多弄里就颗粒无收。因此,无论瑶民如何的艰苦劳作省吃俭用,一年里仍然常常有4个月以上的缺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