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想知道到黑龙江有个叫清河的地方吗如题 谢谢了

有啊!不止一个,有古代遗址、现代林区管委、镇、村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讷河市有 清河屯遗址:是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达0.6平方公里,此遗址分为第一地点和第二点,第二地点石器分布密集,出土大量石片,还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比较原始的打制石器,在此出土的船底形石核,椎状石核,与华北旧石器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199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在原生黄土层中出土一批石器,据专家分析,此遗址距今约11,800年。 2、黑龙江省还有 清河林区管委会 ,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始建于1972年,林区总面积14.5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履盖率85.1%。林区常住人口4.288万人。清河林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 ,通河县清河镇北侧。 3、 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镇, 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是通河县最东部的城镇,西与祥顺镇相邻,东与松花江农场接壤,南临松花江,北靠清河林业局作业区。清河镇名源于驻地清河村名。清河村,原名“二道河子屯”。1920年建屯时,只有几户人家,因位于旧县署以东第二条河流的东岸,故名“二道河子”。隶属通河县第二区管辖。1929年划为第三区,辖有清河镇、二站街等43屯。东北沦陷后期,设立清河村,并于江岸设立清河镇码头。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清河区,后改为第七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清河乡。1958年10月,改称清河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清河镇。 清河镇面积136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6个自然屯。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22人,少数民族人口2565人。境内驻有清河林业局。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5万亩,旱田面积3.1万亩,退耕还林面积0.4万亩。

二、清河镇的历史沿革

清河镇远在高句丽时代就有人在此活动,至今在前进村和青沟村仍存有高句丽时代墓葬遗址,在大川村遗留一座高句丽哨卡遗址。金代时,曾有居民在这里生活,1961年5月在前进村发现一批金代铁器和陶器。 清朝元年,此处属封禁地,清朝末期,封禁松弛,逐渐有人从关里来此占山开荒。光绪二年,东边外建设县治,老岭南北设怀仁、通化二县,清河一带地处岭北,属通化县管辖,现清河镇大部属当时之通化县民聚保。

1936年以来,杨靖宇的抗日联军经常在集安一带活动,与集安人民一道进行抗日活动,使日本侵略者惊慌万状。为了割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扼制抗日联军的活动,便于其统治,日伪政权穷凶极恶,“厉行”保甲制度,进行“归屯”,实行新街村制。清河一带,1935年秋先归小屯。

1961年,全县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5个人民公社,原青沟子人民公社分为清河人民公社和热闹人民公社两个公社,前进村变为头道公社划归清河人民公社管辖。

1983年体制改革,清河人民公社改为清河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清河乡人民政府为清河镇人民政府。2000年,撤乡并镇,原热闹镇并入清河镇。

1983年3月,清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清河乡人民政府。由金成基任书记,吕国新任乡长。

1983年10月,清河乡改为清河镇,辖9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至2000年,金成基、吕国新、王永民、刘建民、孙永国、鞠惠清先后任书记,高峰、赵志超、唐学发、江贵世先后任镇长。

2000年1月,热闹镇并人清河镇;辖清河、青沟、矿山、大川、二道、三道、前进、长岗、东岔、热闹、文字、天桥、杨木桥、上围、幸福15个村民委、86个村民组、4个社区居委会、20个居民组。

至2008年,鞠惠清、孙延威、陆春胜、孙搏先后任书记,潘立华、江贵世、孙延威、高劫、陆春胜、陈俊松、孙搏先后任镇长。

三、谁知道黑龙江 通河 好不好,风景怎么样?

概况通河县面积5755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通河镇,邮编:150900。代码:230128。区号:0451。拼音:Tonghe Xian。 行政区划通河县辖6个镇、2个乡:通河镇、乌鸦泡镇、清河镇、浓河镇、凤山镇、祥顺镇、三站乡、富林乡。境内有:清河林业局、兴隆林业局办事处、岔林河农场。历史沿革通河县,原名大通县,以境内大通河得名。后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改称通河县。清代属呼兰城守尉辖地。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吉林将军于松花江北借地设站,其中“ 崇古尔库站”,即今通河县三站乡驻地。清末,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将军奏准,于崇古尔库站设置大通县,隶属依兰府管辖。同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三日),知县张熙“开用关防任事”。1908年6月24日(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朱批,仍以松花江为天然界线,“吉省汤原、大通两县所属江北地方”,“改归江省管辖”。大通县划归黑龙江省兴东道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将江南方正泡地方划出,设置方正县。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裁撤兴东道,大通县由黑龙江省直辖。因与青海省大通县重名,奉令于1914年4月将大通县改为通河县,同时将县署迁至岔林河口“县治城基”(今通河镇)。同年6月,改隶绥兰道。1929年1月1日,将境内北部凤山镇划出,设置凤山设治局(1933年10月改县)。同年2月,裁撤绥兰道,县、局均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6年8月,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 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松花江专区。1960年5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5年6月,划归新设立之松花江专区管辖。1992年,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东邻依兰县,南与方正县、宾县以江为界,西与木兰县毗连,北与庆安县、铁力市接壤。全县总面积567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5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万人;朝鲜、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2%。县政府驻地通河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四、稷山县清河镇的来历

清河镇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县域东南,东接新绛县,南依稷王山与闻喜县相连,北临汾河与县城隔河相望,闻合高速、运稷一级路以及县际公路闻苍线穿境而过,稷山火车站举目可及,交通十分便利。

可追溯到春秋时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走兽”独具魅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福高台花鼓”亮相奥运开幕式、荣登春晚,蜚声海内外。清河烟火、七级花鼓、上费锣鼓享誉方圆。清河又是革命老区,是新军212旅的摇篮,先后涌现出了100多名英烈和勇士。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任弼时等,曾率军途经清河北上抗日。

清河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走兽”独具魅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福高台花鼓”亮相奥运开幕式、荣登春晚,蜚声海内外。清河烟火、七级花鼓、上费锣鼓享誉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