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味无穷的云南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又叫做滇青茶,属于黑茶类,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可见普洱茶历史久远。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茶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想要了解有关普洱茶的更多,就一起去 云南文化 了里看看吧。

茶马古道蜿蜒在中国西南横断山脉间,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民间商贸往来。一千多年来,它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西藏,又将雪域高原的特产运到内地,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担负着民间运输重任的同时,这条漫长而又艰险的古道也是各种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沿途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传奇神秘的人文内涵,正吸引着世人越来越多的目光。

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着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

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动、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二、普洱的民俗文化有什么

普洱市有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还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魅力独具,让人流连忘返。普洱地区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宁洱、江城、澜沧、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乐按其体裁,表现内容及演唱形式可分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类。跳歌:是诗、歌、舞融为一体的群众自娱活动。众人随芦笙、笛子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从歌词内容上分盘曲(排曲)、杂曲(散曲)、对歌(辩答)几种。盘曲富有叙事长诗成分,多数是天文、地理和生产知识总结和古往今来的故事、佳话,如《拜十二属相》、《上阵要靠父子兵》等。杂曲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直抒胸意,常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对歌有情人对答,男女结伴对答等。

小曲:从歌词内容上分为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叙事歌是彝族民间用来记叙历史、事件、经验的一种方法,如《菜花黄》、《顶兵调》、《怀胎调》等。习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习俗风尚、风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送财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发男女爱情。小曲曲调乎稳、柔和、节奏规整严谨、风格多样、适应性强,演唱形式灵活,山野村寨,婚丧喜庆均能演唱。山歌:分为劳动山歌、牧歌、吼山调几种。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环境限制,是表达唱者内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自娱曲调。节奏自由,曲调舒展、弃放、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多用装饰音和较多地使用自由延长音。劳动山歌有《栽秧调》、《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调》、《放羊调》等。吼山调有《甩花山》、《撵山调》、《大过山》、《追妹子》、《过山调》、《顺江边》、《翻山调》、《淌水调》、《爬山调》、《下河调》等等。彝族的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

吹管乐:有长号、口弦、唢呐、笛子、芦笙、地芦秆、大嗡筒、小号等。芦笙多用作跳歌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的,能吹奏五声音阶。长号声音宏亮,深沉,多在讨亲嫁女时起奏作发号。小号调子除伴舞外,在婚礼场中还可吹奏看板调、缺席调、迎亲调、送亲调、接客调;拜堂调等曲目。

弓弦乐: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四弦、二胡等。三弦弹奏技巧多为滚和拨,定弦多为四度五度定弦法。三弦曲目较多,有欢乐的,有哀愁的。流行的三弦曲目有:顺江边、二折一、翻身调、直歌、翻歌、趱歌、出门调、赶马调、三跺脚、三脚调等。

打击乐:有羊皮鼓、木鱼、磬、芒、大锣等。主要用作掌握节拍、段落和增添演奏气氛。

彝族民间舞蹈。普洱地区的彝族以跳望,亦称跳歌、打歌的舞蹈最为丰富,约有100余套路,全区各县均流行的有:闪闪歌、顺攒歌、小倒攒、大倒攒、直歌、猴子车磨、合脚歌、鸡勘歌、羊撕打、马四蹄、三跺脚、羊皮舞、三弦舞。江城县流行烟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叶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点是欢快、热闹。葫芦节,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新米节又称尝新节,拉祜语称扎西长;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扩塔节,俗称拉祜年,是过年的节日,拉祜簇过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更多关于普洱的民俗文化有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三、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内容简介

1、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中国,茶更是为国人所青睐,以至于唐宋饮茶之俗成为一时之盛,著书立说,推行茶会,斗评佳茗……茶艺、茶道一时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追求,才有了茶为国饮之说,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2、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一朵奇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况。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从普洱起步廷伸至东南亚、南亚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普洱茶久盛不衰、延绵不断的辉煌历史,架起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3、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成就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

4、普洱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等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总和。从公元180年,帕岩冷带领先民濮人种茶和利用茶开始,普洱茶就与云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说“加霞热、加察热、加梳热”,汉语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5、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们的生命。正是这种融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许多多与普洱茶有关的传说、故事、小说、诗词、曲艺、歌舞等文化艺术,普洱茶走进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著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普洱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