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重庆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经验 + 反思 = 教师的成长。如何促进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议题。本研究分析了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历程,旨在进一步探索教师的教学反思规律和寻求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一)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Collier与Lewin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 [1] ,主张教师以“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分,针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证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可以改进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

(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是教师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为依据的解析和修正,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3] 。研究发现,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影响因素等议题 [5] 。

(三) 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的关系

研究发现,教学研究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能够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和教师的反思能力。张德锐和李俊达的研究发现,教学研究在教师的反思态度、反思内容、反思策略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2] 。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能够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大量文献证明,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活动,包括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反思内容即反思历程,为此,提出以下具体研究问题:

1)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包含哪些内容?

2)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反思历程为何?

2.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与研究对象确定

本文研究者受中国南方某高职院校之托,为该校28名教师设计并实施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研究者以“教师即研究者”为理论基础,为该校设计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本研究为上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一部分,在此部分的课程中,研究者让研究对象尝试撰写教学研究计划(研究计划1.0),并在课程中向其他老师分享此研究计划1.0,其他老师及导师对此给出建议;研究对象根据以上建议及课程中学到的内容,修改教学研究计划,形成研究计划2.0;导师在研究计划2.0上批注修改意见,在课程中重点点评三位老师的研究计划,并就每位老师的研究计划进行单独辅导后,老师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研究计划3.0。部分老师因为个人原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整上交以上研究计划1.0,研究计划2.0和研究计划3.0,本研究将研究计划1.0、2.0、3.0全部上交的15位教师及其上交的45篇研究计划为研究对象。

(二) 资料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上述研究对象编号为T01~T15,相应地,将研究对象撰写的研究计划依次编号为P1-1、P1-2、P1-3,P2-1、P2-2、P2-3...P15-1、P15-2、P15-3,并对此45篇研究计划进行内容分析。

3. 结果

(一)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主题

研究者通过对15位研究对象提交的45篇研究计划进行内容分析后,从中所抽取出4个教学反思主题和9个子主题。

大部分研究对象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A)作为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首先看到问题的表象(A1),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学生学业成就低”等,接着部分老师进一步探索这些表象背后的根源(A2),如“传统授课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手机游戏的实时反馈效应”、“课程内容都是老师事先决定,不符合学生需求”、“教材内容碎片化”等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对象提出新的教学方法(B),在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致描述后(B1),部分研究对象进而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这种新教法的具体实施细节、利弊、在相关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及在本课程中的适用性等(B2)。如T11在P11-1中提出拟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持久的问题,在P11-2中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阐述了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定义,并分析了合作学习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做作用。T10在P10-1中提出拟在《市场营销》科目中采用翻转教学法后,进一步分析了翻转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与效果。

课程设计(C)是研究对象将上述新方法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也是研究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看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比较初步的课程框架(C1),包含课程内容、进度安排及对应的教学方法等,另一种是较为详细的课程设计,体现为具体教学环节和实施细节(C2)。

效果的验证(D)是教学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大多会先确定评估课程效果的指标,如“学习成绩”、“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满意度”等(D1),接着探讨这些效果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D2)以确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在部分研究对象提交的研究计划中已经涉及了具体的试题或量表(D3)。图1显示了以上教学反思的主题及这些主题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二)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历程

通过对研究对象提交的研究计划1.0、研究计划2.0和研究计划3.0的对比发现,从研究计划1.0到研究计划3.0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教学反思呈现出两个趋势。

1) 反思主题增加。

如表1所示,在研究计划1.0中,研究对象提及的教学反思点为51人次,研究计划2.0中为89人次,研究计划3.0中为108人次。以教学问题的原因(A2)为例,研究计划1.0中,只有4位研究对象提到此问题,而在研究计划2.0和3.0中,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人数分别增加至8人和10人,在其他反思主题中也都出现这种增长的趋势。这说明,随着教学研究的推进,研究对象考虑到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有效开展教学反思的途径方法研究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类型方法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小学教学方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集体反思的意义

1、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有时候大家不能理解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而这种不一样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反思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集体反思的局限分析

1、对学习的理念方法认知不够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2、难以超脱自我意识

摆脱不了自我意识的束缚,想法和行动经常还是笼罩在“自我意识”的阴影下。本来是要求大家把“我”置之度外的,可是还是跳不出“我”这个怪圈,自我潜意识的影响太深了。难以进行自我主观判断,无法理认清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包括客观事实的人和客观事实的事,大部分人在集体反思学习时仍然夹杂个人情感的因素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集体反思学习严重障碍。

3、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够

现代社会充满了信任危机,不信任的社会文化使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面具,努力伪装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轻易表露真实的自我。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和固步自封,每个人心理上习惯于设防,如何克服组织防卫心理,也是组织性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个人和组织开放度不足会限制每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从而影响集体反思。

4、学习成果难以跟踪和检验

集体反思学习成果在工作层面的绩效是可以衡量的,而个人修养层面却是很难度量的,而且时间是长期的,并非短期就能看得到效果,也就是存在很长的“时滞”。学习的心得成果只有经过长期调整修正,才能变成习惯,才能根深蒂固在思想里,也才能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难以跟踪和检验的,而对于人的本性,则比较倾向于能看到短期好处,不太重视长期影响,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dcff 提取码: dc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