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迭部有什么特色景致?
迭部县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区,有红军长途中的“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天险腊子口战役等革命遗址,以及然闹马家窑文化遗址和历史悠久的寺院23座,境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光旖旎,森林广布,划场茂盛,是甘肃不可多得的一座绿色资源宝库。旅游景点 一 多儿沟 多儿原始森林观赏区距离县城80公里,该地区由于地形构造变异和溪流冲涮而成的浅滩,漫坡和阶泽不规则布置,形成以水色为主的不同景点。这里正处于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九寨沟风景区相连地带,是南北植被过渡地带,针叶、阔叶林种类繁多,交相辉映。区内松竹、混生杂木林茂密浓郁,原始林木怪树横生,盘根错节。千年古柏高达40余米,傲居石峰峭壁,扎根于岩石裂隙,斜枝腾云,舒臂揽月。灌木林藤葛缠绕,如龙蛇蟠曲。四处幽谷深虞,泉涌揽月。
多儿沟风景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素有“阳山九寨阴山三村,一沟两寺一活佛”之说
今年国家正式设立了迭部多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二 腊子口
“腊子口”又名“道饶隆哇”,由语“腊子库”演变而来,意为“山脚谷”或“狭窄沟”。腊子口景区北距兰州340公里,距合作210公里,距迭部县城105公里,南距九寨沟148公里,距成都400多公里,可谓径联南北、路通东西。腊子口风景区内山、水、湖、瀑的自然奇景遍布于牛路沟、美路沟、老龙沟、龙爪沟等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休闲度假、探险揽胜之地。
天险腊子口是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纪念地。这里自古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素有“天险门户“之称。峡谷两面悬崖峭壁对峙,仅8米见宽的狭道中腊子河从中奔流而过,只有一座一米宽的小木桥供人畜通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1980年8月21日修建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宽2.5米,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高9.16米,寓意1935年9月16日攻破天险腊子口。当年的天险如今已是天险变通途,依山向阳的平缓坡地上,靠着溪流,坐落着一排汉藏融合式的小木屋,纯柏木结构的建筑,低脊红瓦,原木围栏。每当夜幕降临,席地坐在小木屋外,听风语虫鸣,看星河流转,追怀往昔的战争岁月,不由会发出逝者如斯的感叹。在腊子口附近的腊子水帘洞,虽不是美猴王安营扎寨的福地,但美不胜收。腊子水帘洞位于铁尺梁山脚,逆腊子河入牛路沟12公里处。只穿过一道石门,在壁立千仞中,便有一泓清流在洞口拉起透明的天幕。涉水进洞,洞顶天窗豁然,洞内山石迥异,阳光投射洞底,五光十色,熠熠神奇。从洞内向外看去,洞壁一帘清瀑喷洒而落,远看如蒙蒙细雨,近观则似银河匝地,而此刻的峰峦叠嶂便真的“洗尽铅华“了。三 扎尕那
扎尕那景区以迭部县益哇乡境为主,距迭部县城28公里。雄居迭山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集石林、峭峰、森林、田园及村寨为一体。在这片仙境里,整个迭山石林最为引人注目。迭山主脊光盖山,是洮叠古道必经之路,江迭公路由此而过。由县城朝北进入益哇沟到纳加石门,仰目北眺,浩瀚的百里石林、石峰光洁铮亮,嶙峋入穹,无树、无土、无尘、无垢!峭壁峥嵘,石峰耸秀在阳光照射下烟波浩渺,璀璨生辉。游人从山北而来,远望迭山,犹如盘龙巨蟒横倚天际之间,迭山山峰终年白雪皑皑,素有“迭山横雪”之美誉。光盖山巅还有一双石峰对峙组成的巨大石门,屹立于雪峰与蓝天之间,被老百姓称为“光盖山石门”。清代诗人观此景有诗云:“迭山南望白无边,雪积遥峰远接天”;而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年从临潭旧城东山南望迭山,诗喻其景“雪压南眺是迭州,石门金所望中收,白云锁住石门里,添得雪山几个丘?”从光盖山巅附瞰迭山岷山群峰,万山苍翠、雄浑肃穆、林海雪岩、松涛澎湃、腊象奔驰,万千世界尽收眼底。
迭山主脊光盖山南麓有一处地形十分奇特的自然杰作,有人将这里比作一个天然的“石城”。扎尕那本意就是“石箱子里”,俗有“阎王殿”之称。这座完整的石城,北靠迭山石峰,四周秀峰环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把扎尕那4村1寺围在其中,形成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田园风光。城内有农田和温泉,还有天然楼台亭阁,城内左上角有一进出城的北门,是由山石断裂形成的陡坡狭道,长百余米,宽仅数米。石峡两翼是斧劈刀削般垂直挺拔的岩壁,一流小瀑急泻而下,声响如雷。石城门外是一条南北十里的绿色长峡,恰似城外“长廊”。“长廊”南端高竖着两道数米的对称岩壁,犹如两堵“门墩”,对成一座宏伟的石门,称为“纳加石门”,俗称“鬼门关”,从城内迭山发源的益哇河从中流过,这条山道亦是洮叠古道必经之险关。
迭部县的名优特产
糌粑
将青稞炒熟磨成炒面,藏语称糌粑,食用时辅以烧饼和面条。其吃法是:先在小龙碗里放入酥油、曲让(牛奶取脂后熬成的干酪素),倒入热茶水,待酥油化开时,把浮在上面的酥油吹在一边,喝去多余茶水,放入糌粑用手拌匀捏成小团,边吃边拌,吃完为止。
茶
奶茶、酥油茶、大茶、罐罐茶:奶茶是将鲜牛奶掺入大茶中饮用,是牧区特产,是醇香甘甜、营养丰富的饮用佳品;酥油茶是把酥油切成块放入龙碗,再倒入滚烫的大茶饮用,接近喝完时一般加入白糖、炒面拌成酥油糌粑吃。还有一种档次较高的喝法是在奶茶里又加酥油,叫做酥油奶茶,多系逢年过节或招待贵重客人时的高级饮料。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产物,酷爱饮酒是藏族习俗的一个重要特征。迭部地区的藏族群众家家都会酿酒,并储有一定数量的酒粬。青稞酒酒色淡黄,酸甜醇美。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新房、喜庆丰收、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调解纠纷等,都离不开自酿的青稞酒。
酸奶子
(乳酪):即用鲜牛奶加发酵物(引子)发酵而成的粥状乳酪,食用时加白糖,酸甜适度,清凉可口,是夏秋两季的高级饮食品。
灌肠
有肉肠和血肠两种。肉肠是用剁碎的牛羊心、肺、肾、肝等内肮加拌切碎的蒜苗、食盐、花椒粉搅匀灌入洗干净的大肠;血肠是将剁碎的肉放在血液中。加上食盐、花椒粉搅匀灌入细肠内,然后均以清水煮熟食用。灌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玛曲牧区极富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
藏包
藏包以皮薄馅大,汤满油多,美味可口,被誉为灌汤包子或水晶包子。烹制时先将牛羊肉剁碎后加食盐、花椒粉、葱末,加少量水分、清油搅匀成馅,用不发酵的死面包好蒸熟即可食用。
羊羔肉
羊肉是我国各族人民历来喜欢的肉类食品之一。迭部的羊羔肉是迭部素享盛名的美味佳肴和冬食补品。冬季吃羊羔肉,可以壮阳补肾,暖胃健脾,御寒去风,精力旺盛。尤其为妇女产后气血不足或腰酸腿软者的滋补良药。迭部羊羔,体大,肉鲜嫩,肥美而不膻,滋补效用极佳。
蕨菜
蕨菜,又叫龙头菜,是一种野生菜。食用时,一般用开水煮熟后,取出撕开,用清水浸泡一二天,每天换清水数次,泡去涩味,加油盐调料回锅炒熟食。蕨菜含有多种维生素,经常食用可治疗高血压、头昏、子宫出血、关节炎等症,并对麻疹、流感有预防作用。尤其是迭部阿夏的白蕨菜,吃起来鲜嫩可口,享有盛名。 1.洛萨:洛萨意为新年。
2.娘乃节:农历四月十五日是藏族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辰及圆寂的纪念日,既是各寺院的宗教节日,也是甘南信教群众的主要节日。
3.插箭节:农历五月初四是插箭节,藏语称俄吾义加,实为祭祀山神。
4.五月初五:藏语称俄吾吾佳。
5.香浪节: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是境内上迭地区的香浪,本地藏语称劳子介俄,是一次传统的野游活动。
6.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迭部和其他藏区同样,是各寺院和信教群众共同活动的重要宗教节日。
7.迭部尕巴节:农历十月以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旺藏、尼傲一带的藏族山寨,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要尕巴活动。当地藏族群众称耍尕巴为“道”(意即供食节)。“尕巴”是一种舞蹈形式,含有“欢乐者”或“欢乐的人们”的意思。尕巴活动的由来自然与原始崇拜酬神祭祀有关。 1.民歌(藏语称“勒”):本地藏语称“旦热”,意为“赞颂”。迭部民歌是迭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适宜的一种很普遍的歌唱形式,歌声几乎伴随着人民生活的大部分场所。山歌(藏语称拉伊):多在山野,森林,牧场等野外歌唱。
劳动号子:迭部藏族人员在从事某种农牧业劳动中常以欢快的歌声相伴,而且在不同的劳动活动和劳动强度中,其唱腔和歌词内容亦各有不同。
2.舞曲:迭部境内的民间舞曲,因地域着别而格调不同,色彩各异。大致分为:东部地区的《嘉热》舞曲,中部《尕巴》舞曲,中西部《阿嘉》舞曲,佛教寺院的《法舞》曲等4种。
3.僧乐:僧乐指区内佛教寺院跳法舞及重要佛事活动中,进行吹奏、敲击的器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筒号、唢呐、海螺、大小鼓、锣、钟、钹、铜铃、碰铃、钗等组成。 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珍贵财富。迭部境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笑话等形式,均系当地农牧民群众世代口头流传无文字记述。
境内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水刻等,而且主要集中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佛教寺院内。
迭部县的历史文化
一、明媒正取:即采用传统的结婚方式,举行公开而较隆重的结婚仪式。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程序完成。
1、选偶:在寻找物色对象时,男女双方家庭都需要相互选择,包括对男女青年本人的选择和对其家庭的选择。
2、求婚:一般由男方家请自家亲友和一位熟悉女方父母的人作媒人,携带一条哈达和一罐青稞酒到女方家正式求婚。
3、订婚:男家接到女家愿意作亲的信号后,积极准备择定吉日举行订婚议式-喝大酒。
4、婚礼:婚礼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五、七、十一、十五等日举行,也有选定其他吉日结婚的。
二、自由婚姻:境内传统婚俗中也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己作主的婚姻。 传统的离婚处理办法:
1.夫妻双方都提出离婚,程序较简单,双方向本措哇和主要亲戚口头提出离婚要求,第一、二次一般被劝阻和说服不能离婚。
2.如果男方提出离婚,女方不同意,而且又有孩子时,分几种情况处理:经措哇亲友劝阻无效,就给女方分房产、田地各一半;如果女方还年轻,离婚后想改嫁时,子女留给其父抚养,男孩长大后自己选择当和尚还是当农民,若当农民娶妻后与其父各分家产一半;女孩子不论跟父或跟母,长大后均无家产继承权。 迭部藏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都实行火葬,只是在装尸方法,出殡时间等方面,上、下迭各有不同。出殡时,一般都请活佛卜算时日。
服考期,一般为三年,从死者离世之日起家属子女们除逢七念经,供灯外,七七内男不剃头,又不梳头。 1.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而最崇敬的礼节。
2.磕头:在寺院及宗教活动中常见僧谷群众向佛像、佛塔、活佛磕头,在祭祀中向祖宗磕头,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向长者磕头。
3.鞠躬:遇见活佛、土司、头人和尊贵的长辈,要脱帽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里垂低或放在胸前,低头鞠躬。 头饰
县境西部电尕、益哇一带,冬季男女均喜戴狐皮帽,春夏秋三季喜戴礼帽。狐皮帽的制作方法,用料及式样与夏河、卓尼境内藏族相似,礼帽均系从市场上选购的商品毡质礼帽。卡坝、达拉、旺藏、尼傲、多儿等中部一带困气候温和,部分地方男子一般不戴帽,冬季仅以白毛巾或白布顺长折叠成宽约15厘米的长条,绕头缠一圈呈圆柱体戴在头上,以御风寒。桑坝、花园、洛大、腊子口等东部地区的男子头上戴盘巾,即用1.2-1.5米长的黑或蓝布顺叠成约9厘米宽的条带,层层缠裹在头上,空出头顶,呈盘型。妇女一般头包黑布怕,用黑布2尺顺叠成四方形盖在头上,并用辨子在帕外缠绕一圈。藏族妇女的传统发式,因地域不同而梳理的发型亦不同。
服装
县境西部男女衣着基本接近夏河一带的藏服。中部卡坝、达拉、尼傲、旺藏一带着装基本相近,男女都穿长袍,多为布质,也有绸缎面料。东部桑坝、花园、腊子口的男子身着大襟短袄,下着白色裤腰的裤子,腰系6厘米宽,两米多长的羊毛纺织的腰带,有黑、白二色。
佩饰
迭部藏族男女都喜欢佩饰,尤其是青年男女每逢喜庆之日更喜欢把金银、珊瑚珠、象牙、玉器等制作各种佩饰,佩带在头、耳朵、脖子、手、胸前、腰部等处,用以打扮自己,显得更加潇洒英俊,袅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