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中秋节习俗
菏泽中秋节习俗一般也是吃月饼,赏月,喝桂花茶等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 于中国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菏泽小吃文化,菏泽特色小吃
菏泽是山东境内的城市,这里的物产丰富,拥有悠久的历史,诞生灿烂的文化。组成菏泽 小吃文化大全 数目繁多,种类多样,不同地区都有令人耳熟能详的特色小吃。让人提及小吃的名字就立马联想到菏泽这个地方。
单县羊肉汤该名吃最早是由单县西关徐贵立创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操作制作工艺,使其调料齐全,汁浓洁白,不腥不膻,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花色繁多而闻名,有两处喝羊肉汤的好去处:百寿坊,正宗单县羊肉汤,味道纯正,不过相对有点油腻。
烧饼菏泽烧饼层多且芝麻多,不像周村烧饼,薄薄一层,只有屈指可数的芝麻。菏泽烧饼芝麻多的像星星,且盖香、芯软、底酥。
壮馍郓城县名吃,它是用和好的精粉面团用手拉拍成长条形,将馅抹在上面,折成卷状,然后拍成扁椭圆形,放入平底锅中用油煎制而成。外酥内软,鲜美可口,食而不厌,别具风味。如果灌个鸡蛋,味道更好,配合着糊粥一起吃,那才是经典的美味。
糊粥郓城县特色名吃之一,又称糊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汉刘邦吕后发明。糊粥入口米香,豆香甚浓,略有糊味,故称糊粥。食之,温胃养胃。尤其醉酒之人早晨喝一碗糊粥,胃顿觉舒服。稍加冷却,则起一冷皮,但下面依然烫热。糊粥凉透后,可用刀切成豆腐块状。
烧驴肉郓城县名吃。郓城县黄安吴家驴肉,在黄安镇上,那里铺天盖都是驴肉店铺,场面相当壮观!曹县烧牛肉其历史悠久,选料严格,选1-2年龄的鲁西南黄公牛作原料,加各种调料和小盐腌透,细火烧熟后凉干,再用小磨香油烹、炸,肉质鲜嫩,香味浓郁,熟而不散。
面泡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面泡是什么食品,它是我们菏泽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外酥里滑,吃得人满嘴油。
水煎包鲁西南名吃之一,其状扁圆,上下呈金黄色,外酥里鲜,口感甚佳,因其馅不同,分为羊肉、猪肉、素菜水煎包多种。其馅无论是荤素,均加葱、姜、五香粉、香油、细盐调制;皮为小麦粉面发酵。将包子放入平底锅内少许,再加面水,后浇香油,翻一遍出锅即成,是菏泽市民非常喜爱的食品。
粉肚粉肚是东明县传统名吃,以80%的猪肉和20%的绿豆粉面为主要原料,配以砂仁、花椒、香油等佐料,装入猪尿脬内系口,煮熟后即成。味道回味无穷,是上等菜肴。
烧鸡牡丹区小留烧鸡,是小鸡烧的,骨头都面了,味道十足,适合老人吃。“加油门”烧鸡,市双河路中段锅炉厂门口,不仅仅是烧鸡,熟食都很不错。郓城皮家烧鸡,历史悠久,相当有名气,相当好吃。
芝麻糖菏泽地区传统食品,有条形、平板形的,色泽乳白,体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纯正可口,营养丰富,并有和胃顺气、止咳和医治便秘等作用,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还有经典的小吃一条街:市区步行街西边,最好吃的美食有小胡同麻辣烫、地锅鸡地锅鱼、热干面、牛杂面、雪明米皮、甏肉干饭、小何酸辣粉等等。
山东菏泽订婚习俗
1、订婚前女孩第一次去男友家里,男方父母要给准儿媳妇见面礼,一般都是给800元—1200元不等。
2、双方父母正式见面订婚,男方一般要给相钱或看钱、一般都是吉利数字,如2008-8800元不等。男方带去的人都要给女主角红包,给多少自己看着办,只要不太寒酸就行。
3、订婚前,女方给男方买一套衣服,包括衬衣和鞋估计2000元左右。男方给女方3000元现金,自己买。
4、订婚前要给女孩买首饰,有钱的人家买钻戒、项链、耳环、手链,加起来15000元左右。
5、女方同意后,男方找个大气的酒店,拿着彩礼跟订金去见他们,切忌一定要用红纸。
菏泽丧事风俗习惯
1、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2、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3、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4、哭丧仪式:哭丧是菏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5、送殡:送殡开始后,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途经过的农户都要出来燃放鞭炮,孝子要亲自上前跪谢。中途还要将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灵”。撇灵过后,所有参加送葬的女眷们都必须回去。回去的时候,女眷们必须一边哭一边喊着“某某跟我回家哟”,意为招魂。
菏泽过年风俗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那么菏泽过年风俗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菏泽过年风俗!
菏泽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 ,并“上林”(墓地)请先人(家中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年长者一般就睡觉了,年轻人有的看电视,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 ,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年都已经拜完了。
贴春联 其他地方也要贴
在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帐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就开始忙碌起来,把爸爸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几年,我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规律。
每年到了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来了,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往年我都被分在压饺子皮的行列中,我一个人压的饺子皮能供给三个人包饺子。但是今年由于到家后也已经是三十上午了,所以这一任务也就不归我了,母亲早早压好饺子皮,而大嫂和二嫂则利索地包着饺子。在我们这里,包的饺子一般都是肉馅、糖馅和硬币馅,在这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是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请家堂 让老辈回家过年
在三十傍晚时分,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是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时候,把牌位烧掉,再烧香烧纸,姥爷奶奶们就又回到墓地了。
吃饺子 讲究可不少
大年初一凌晨第一锅饺子,要先用小碗盛上四个,摆上筷子,家人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朝着西方,当家人点着四柱香,向西方拜三下,并且口中要念道:“过年了,各位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吧,”然后焚烧纸钱,鸣放鞭炮,这个过程叫“请老的”,是我们当地孝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只有把老的请回来之后,一家人才可以欢欢喜喜的开始吃年夜饭,并进行守岁了,小孩子也可以放鞭炮和烟花了。在吃饺子的时候,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不能把第一碗饺子吃完,必须剩余一到两个。从记事起就经常听家人说,这叫年年有余,不会让家人吃完这顿没有下顿。这样的风俗也许在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的时候已经过时,但在当地能够继续保持着这样的风俗,我觉得也是传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磕头 过年必不可少
过年磕头,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在初一早晨四点多钟吃完饺子后,就是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年长者拜年磕头时候了。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真是壮观啊。这种磕头我也是从最近这几年才跟着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给父母磕个头就了事情,去别家磕头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们身上。最近这几年,父母开始逐渐让我跟着去。这两年我也体会到磕头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长着拜年磕头是必须有的。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附近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着家中的主前磕四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身上也暖和多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天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女婿有喜也有忧
正月初二,我们这儿的习俗是:在这一天,所有还没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娘的老、中、轻的媳妇们。要带领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已成年未结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别看平时,毛脚女婿见到岳父岳母,就象“老鼠见了猫”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干活表现,可在初二这天,岳父,岳母在这天要好好的招待女婿。
提到女婿,在这不得不提下新婚的女婿,他们在正月初二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甜的是,新女婿只有这一天是贵客,吃饭坐首席,这也是他们在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规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但是他们也有“遭遇不测“的时候,来老丈人家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可以一起拦截他,有的人截住后要香烟抽,有的人扔雪球冰块打他!所以女方家的亲戚要事先为他策划好路线,让他悄悄地进庄,吃过饭后再悄悄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还是少不了一场“遭遇战”。这样的遭遇在最近几年变的很少了,毕竟人的思想也转变了。
花糕 越大越有诚心
新婚的婆家必须在正月十五前,让新娘把花糕带回娘家。我也问了老人们,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也说不出具体的说法,只知道是团员、喜庆,让娘家能够感受婆家对新娘的喜爱之情。花糕的原料就两种,一是大枣,一是面粉。记得小的时候,我哥哥结婚时我家也蒸过花糕,当时来我家有好几个邻居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做花,忙的不亦乐乎。以前的时候一个花糕也就是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是不一样了,必须要到专门蒸馍的店铺就蒸,因为现在的花糕的个头和体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经达到了60多斤。听邻居说,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对新娘婆家的诚心。
走亲访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开始,在本家走亲戚。晚上还要包水饺,水饺出锅,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称为“圆年”,意思是过年的重头戏已经结束了。从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亲戚走完,因为一些打工的人大都在初六就走了),人们会互相走亲访友,加强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这期间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深受其害,在家的这几天,几乎天天喝酒。亲戚、朋友一年就能见这一次,谈谈自己一年中的得与失,畅想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为来客准备好了酒菜,一年就能在一起吃一次饭,也不免会多喝几杯。
其他过年风俗
在三十晚上,家门口都会横放一根棍子,意思是妖魔鬼怪进不到家门,家里的财运好运流不出去,挡门棍要放到正月十五。据说挡过了一天就会一年平安;蒸馒头时和炸东西时,是不准小孩子在旁边乱说的,怎么馒头还不熟啊,锅里的油怎么少了,这是最忌讳的,一般把小孩子赶的远远的,另外做这些事情也不希望有人串门的,说是怕带来不好的运气,叫踩气吧;初一一家人起来,洗脸水不能往屋外倒,都在一个脸盘里洗,所以我总是早起抢第一。天亮之前不能扫地,不能在外边大小便。
每个地方都有不能的过年风俗,我也没有在外面过多新年。但我觉得在农村过年真的能够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有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谈,如果一些城里人能够到农村感受那里的过年氛围,感受农村的一贯过年传统,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磕头,感受农村人朴实的言语,也许他们会对过年有另一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