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时虞城县是何国土地

虞城,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商丘市区东部,西邻商丘新区,是全市距离商丘中心城区最近的县

虞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豫324、325、326省道横穿东西,京九铁路、济广高速公路、105国道、豫203省道纵贯南北。

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虞城是夏朝中期的重要都城。商汤灭夏后在虞城建立商朝,初都南亳。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秦设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

虞城自古人才辈出,是酿酒鼻祖杜康造酒发祥地、仓颉造字之地、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历代诸多名人如司马相如、枚乘、李白、杜甫、高适、苏轼等都曾来此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现存有仓颉墓、商均墓、伊尹墓、木兰祠等名胜古迹。

二、虞城县 县名的由来

河南省虞城县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中原腹地,建县已有1400余年。这里自古人才辈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奴仆出身的宰相、最早发明汤药的伊尹,号称字圣的造字鼻祖仓颉,最早发明秫酒的造酒鼻祖杜康,巾帼英雄花木兰等,都赫然写在虞城的史册上。虞城现有人口108万,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4℃,年日照率53%,年平均无霜期216天,是一片充满希望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热土。

三、虞城是那啊

虞城县灿烂的文化为虞城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诸多历史名人如司马相如、高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虞城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著名的有杜康造酒发祥地、魏征墓、仓颉墓、伊尹墓等,现已成为十分壮观的旅游景点,距京九铁路木兰站仅2公里的木兰祠更是名扬海内外。2000年5月,国家邮政总局在商丘隆重举办了《木兰从军》系列邮票首发式,商丘市举办了两届木兰文化节,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现存黄河故道长堤在境内绵延近百里,春天鸟语花香,秋季硕果累累,地上果木葱郁,水中莲鱼肥硕,更有田庙万亩梨花开似雪,张集万亩果园红似火,站集乡小高庄蔬菜与县内的观赏农业联为一体,构筑而成生态旅游的新格局。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四、有关虞城县的简介是什么?

河南省虞城县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中原腹地,建县已有1400余年。这里自古

人才辈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奴仆出身的宰相、最早发明汤药的伊尹,号称字圣的造字鼻祖仓颉,最早发明秫酒的造酒鼻祖杜康,巾帼英雄花木兰等,都赫然写在虞城的史册上。虞城现有人口108万,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4℃,年日照率53%,年平均无霜期216天,是一片充满希望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五、虞城县的文化

“木兰文化”的影响力在于其深邃的“木兰精神”。

上世纪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2007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木兰祠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积极把特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使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中国钢卷尺城”、“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最佳投资县”、“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苹果生产20强县”,中国粮食先进县,河南省“软环境治理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对外开放重点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

木兰文化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生机勃发。民间手工艺剪纸、刻瓷、根雕、贝雕等是虞城传统的文化产品,工艺精美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家庭经营模式,产品销路窄,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木兰文化的推广,以木兰形象和木兰故事为内容的相关文化产品也一举走俏,成为虞城文化产业中的新秀。同时,虞城县成立了木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木兰文化的传播、宣传、经营融为一体,形成产业链。木兰祠景区、木兰故居、木兰纪念馆、木兰文化公园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使木兰文化逐步做大做强。

“木兰”已成为虞城人民的精神支柱,深入到了百万群众的心中。木兰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已成为虞城县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推动力量。

六、虞城县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帝舜子商均于此,称有虞氏,后称虞国。

虞城县城西部三十五里的纶城是夏朝中期的重要都城。

商汤灭夏后都亳(今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建立商朝。

西周至战国初,虞城属宋国。战国末期,属魏国。

秦朝,设虞县,属砀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虞县属梁国。王莽新朝时期称陈定亭。三国、晋时属魏地梁国。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唐分中国为15道,虞城初属河南道宋州睢阳郡。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升虞城县为东虞州。五代后梁时属辉州。

后唐、晋、汉、周时属归德军。宋时属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改称南京,虞城属南京。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没于黄水,县废。元宪宗二年(1252年)复立为县,隶中书省,属东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属开封府归德州。清代,虞城属河南归德府。

1914年6月虞城属开封道,1937-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属日伪河南省豫东道,1945年日本投降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虞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8年商丘、开封二专区合并,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1969年改称商丘地区),1997设商丘市,虞城属商丘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