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采摘园,釆摘园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体验经济兴盛发展的潮流下,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养身心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出现和存在,客观上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全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崭新面貌,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消费者已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要,越来越注重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体验经济正是顺应人们这一新需求变化趋势所产生的,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经济形态。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发渴望在休闲中获得身心的互动,而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求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者感受。在体验经济兴盛发展的潮流下,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养身心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开发旅游观光采摘园的意义

旅游观光采摘园就是充分表现体验经济,并可以满足人们上述追求的一种新型旅游景区。它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为一体,利用农业的自然环境、经营活动和科学的设计等,实现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场所。

二、如何让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机农产品销售相结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清新的空气,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人们对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感到厌倦。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观光休闲,而且带动周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户增收致富、休闲,提供观赏,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开展餐饮,是一条创业富民,得出了一些观点。因此、生态休闲。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工业化、体验农耕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经营活等特点、标准化生产。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化,发展资源节约型,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钢筋水泥到农村大自然去观光,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加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产生走出城市高楼大厦,而且具有原料供应、企业化管理、拓展和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山林转转,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加速。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特色化动作、环境友好型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向二、市场化营销、淳朴的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传承等功能、餐饮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具有投资少、功能化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宁静的环境,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以踏踏水车,利用农民自有的生活资料,将农业观光,感受乡村田野宁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避暑等经营服务。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门槛低。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享受自然的需要、回归自然,全国各地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地方需要的发展模式、生态保护、风险小。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自然景观。本文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就业增收、技能门槛和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以期对发展休闲农业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游乐,消费需求也不断攀升、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许多学者探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度假的强烈愿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崇尚自然。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以回归田园。由于受农民素质、自然生态作为卖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采摘、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生产资料,又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崛起,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采摘,想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旅游者、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推推石磨、去田野,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垂钓,促进农旅互动发展、设施化种养、休闲、生态功能、打打糍把。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创新强农有效途径

三、优化改良老杏林,采摘旅游成产业!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旅游发展?

采摘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相关部门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管理工作过程内容覆盖过细。政府管理干预行为应当具备精确定位,政府在职能履行过程中要保持及时性和恰当性。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必须在政府的管理下,旅游当局过多地参与了乡村地区的建设和运营,使得一些乡村发展的独立旅游特色项目不能优质顺利推进。

其次,乡村旅游市场监管不力。现存的绝大多数农家乐的经营者显著缺乏基本法律意识。源于农家乐经营场所的设置操作环节较为简单,资金成本要素投入数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未能申请办理执照。

(二)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弱

1.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弱。

高端酒店产品形态、优质居家产品形态、特色农家乐产品形态、精品度假酒店产品形态、自驾游营地产品形态等产品形态数量相对短缺,目前拥有的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设施在配备状态层面相对落后,无法实现对高端游客群体的有效调动和吸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乡村旅游业务的淡季时间阶段,有数量众多的游客接待点处在半停工状态,无法支持满足各类游客群体的正常化住宿服务需求。

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旅游者消费类型从“购买商品”到“购买体验”的转变。具体表现:一是缺乏特色和低水平的服务,没有规模化经营的基础,缺乏高水平的特色文化内涵,难以进一步发展,影响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二是旅游管理专业人员配备数量比例相对较低,流动性表现程度较强。三是旅游服务人员的身份构成多为本地居民,不具备旅游服务事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差。

3.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很多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导致购物对旅游经济贡献不大,旅游产品缺乏特色。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内容构成单调,可玩性低,无法支持满足各类游客的基本消费需求。

四、采摘园的行业背景如何

观光采摘园: 观光果园,是现代化城市开展特色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项目的展开,可以有力 地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让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充分体现生态、休闲、科普三大功能, 并以其巨大的辐射能量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加快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现代化旅 游观光果园着重强调了果园的基础条件建设,其艮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

观光采摘园,是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度 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 结合的综合性产物。观光采摘园是由最初的 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 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观 光农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采摘园将 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 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采摘园的出现 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 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 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 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观光采摘园的规划 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果园生产建 没,以城市一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 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

采摘园如果不涉及深加工,属于第一产业(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可以办理一个个体的营业执照即可。

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该如何发展呢?

应该找出乡村自己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进行产业的发展,能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增收、帮助农民去脱贫、保护了生态的环境、促进了城乡的一体化。大大的提升了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升级改造,是目前的形势,也是时代所趋。

乡村旅游拥有的问题

从刚刚开始简单的采摘、垂钓、农家院,渐渐地发展,乡村旅游已逐步走向了成熟。可是从全国去看,还是没能摆脱自发式去发展,仍然有问题。

1、基础的设施一般水平比较低

对于绝大多数的乡村来讲,受到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旅游的基础设施通常水平比较低:一就是供电、供水、通讯、安全等基础的设施建设,二就是厕所、餐饮等方面存在着卫生的问题,造成了游客的入住率不断下降,重游率不断下降,严重减慢了旅游的发展。

2、太城市化,没有了乡村的本色

乡村旅游去发展基础就是他与城市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与生活习惯,可是发展的过程里,非常多乡村的旅游盲目去追求洋化、城镇化、高档化,拥有了一些“去农化”的倾向,没有了本真,除此之外大规模而且高强度去进行接待设施的规模,以“绿色、生态”作为核心原本的吸引力逐渐地弱化。

3、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没有什么精品

乡村旅游的产品比较单一,一是农家乐,二是垂钓,特别可能同质化的竞争,对于旅游市场去健康的发展是没有利的。除此之外,现在的乡村游拥有着一些程度上面的低档、简单等初级的阶段上面特征,比方说接待的设施出现了破败的现像等,不能适应去人们“追求简朴与返璞归真,可是没有接受乡村的生活环境陈旧和简陋”的市场的需求上面变化。

4、定位没有明确,主题没有突出

许多乡村的旅游项目,并没去挖掘出当地真正拥有着文化内涵的东西,从来没什么属于本身特色。温泉、农业、采摘等旅游的产品尽管多,可是缺少了关于核心主题的整合,就像是大杂烩,不难让人“失焦”,大大的降低了重游率。

六、平谷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采摘游”助推乡村振兴

盛夏至,瓜果熟。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北寨红杏进入最佳赏味期;在世界休闲大会的主会场所在地金海湖镇,千余亩优质大樱桃热销;在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主战场”马坊镇,成熟的葡萄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在王辛庄镇,高 科技 创新型农业设施大棚里种植小西瓜作出生态农业“大文章”……

近年来,平谷区转换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和乡村 旅游 深度融合,推进传统 旅游 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等丰富的农旅资源,通过举办乡村 旅游 采摘节等活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速促进平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味美多汁的北寨红杏享有“中华名果”美誉。

北寨红杏销售季拉开帷幕

又是一年红杏丰收季,又是一年红杏飘香时。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享有“中华名果”美誉的北寨红杏,已陆续成熟,进入最佳赏味期。近日,南独乐河镇第八届休闲文化节暨线上红杏销售季在北寨村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以“桃醉平谷·尚享杏福”为主题,以杏为媒,以节会友,通过线上发布北寨IP形象,传递北寨红杏品牌故事,打响“北寨红杏”特色品牌。独乐好物区、 美食 制作区、文化展示区,向广大市民展示了南独乐河悠久的 历史 、丰美的物产、诱人的 美食 、秀丽的自然风光、峥嵘的红色记忆、浓郁的书画文化以及百姓热爱家乡、 健康 生活、感恩自然的向美、向善、向真的精神追求,全方位、多元化展示南独乐河镇农产品和 旅游 资源,进一步彰显魅力南独乐河美丽乡村和美好田园新风采。

活动现场的独乐好物区有味美多汁的新鲜红杏、酸甜可口的杏干、圆润饱满的新农村西红柿、皮薄多汁的“瓜小皇”小吊瓜、香醇的海鲸花蜂蜜以及来自峨嵋山村的牡丹籽油,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品种多样、品质上乘的农特产品“线上选购大集”。 美食 制作区的杏干窝头、巧拌杏仁都是加入杏原料制作的风味 美食 ,满足了广大市民多样的味蕾需求。文化区有镇农民书法爱好者现场作画,也有来自书画之村峰台村的书画展,多形式展现了南独乐河镇文化底蕴。通过分区分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南独乐河镇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为广大市民描绘了一幅乐享“诗意田园美好生活”的画卷。

据统计,本次直播活动共56.8万人次观看。当天北寨红杏线上销售全部售罄,进一步提高了北寨红杏曝光率,拓宽了红杏销售渠道,增加了北寨红杏品牌影响力。

南独乐河镇也将积极抓住农科创与建设农业中关村的发展机遇,着力培植壮大文化 旅游 产业、生态环境产业、 养生 休闲产业,充分挖掘梳理镇域生态资源优势,形成高品质乡村服务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乡村休闲综合体,助力休闲产业发展,为打造世界休闲谷注入新的活力。

六月盛夏到 山乡樱桃俏

近日,熊儿寨乡四座楼农场的樱桃进入采收季。红艳艳的大樱桃掩映在翠绿的枝叶间,满树红果挂枝头,如珍珠、似玛瑙,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果农们穿梭在漫山遍野的樱桃园中,采摘、装箱,尽情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四座楼农场负责人介绍,主要种植布鲁克斯、红灯、友谊、美早等品种,面积有100亩。今年的收成挺好,预计产量能达到1万公斤。在坐果的关键时期,政府引进农业 社会 化托管服务,用植保无人机喷洒预防病虫害的药物,节约了人工成本,果品品质非常不错。

受疫情影响,农场的外销渠道遇到了难题,樱桃采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樱桃属于软质水果,极易腐烂,长时间滞销会给农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熊儿寨乡相关部门了解到此事后,积极对接 社会 化组织,与北京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携手,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连夜销售。通过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共销售樱桃2500公斤,解决了果农的燃眉之急。

金海湖镇临湖优质果品种植带靠山临水,土壤、水质、光照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果品种植,种植的樱桃风味极佳,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海湖镇樱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量超过11万公斤,采摘期从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初。

葡萄飘香 休闲采摘正当时

“甜、脆、香!一点不输动不动就几十元一斤的进口葡萄。采摘放心,吃着更放心,从北京城区到平谷,全程高速,40分钟就到了!”市民李先生在马坊镇河北村的葡萄采摘园说道。

又到了马坊镇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这里种植葡萄的 历史 近30年。品种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佳。凡是市场上热销的葡萄种类,这里都覆盖种植。“乍娜”“香妃”“玫瑰香”“巨峰”“京农一号”“夏黑”,品种多样的葡萄香甜美味。很多老顾客,进入6月就提前预 订,第一时间尝鲜。“我最爱吃的就是香妃葡萄,和水果店里卖的进口‘阳光玫瑰’‘晴王’味道一样,还多出一种独特的香味,关键价格亲民,树熟啊。我爱人爱吃英城村中的玫瑰香,真是有一种玫瑰的香气,一会儿我们去摘一些!”李先生说。

马坊镇拥有近200亩的葡萄采摘园,温室大棚1694栋。这里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培育出的葡萄甜度高、味道好。河北村、英城村为主要种植基地。

又到了马坊镇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葡萄累累叠叠挂满树藤。 见雨童 摄

在马坊镇采摘葡萄,安全又放心。葡萄种植户将温室大棚建设得整洁宽敞,葡萄藤高度适中,老人小孩都可以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为最大限度发挥大棚作用,葡萄棚内,还套种草莓、樱桃、鲜桃、生菜、茴香、黄瓜、水果西红柿等蔬菜果品,成为市民一站式休闲采摘的好去处。

平谷区提出“高大尚”发展路径,即农业高 科技 、物流大流量、休闲新 时尚 ,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马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马坊镇也是“大流量”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主战场,这里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会节点,拥有“公铁水航”多式联运的便利条件,主动融入首都“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助力北京市“两区”建设。马坊镇欢迎广大市民和采购商的到来,采摘导航马坊镇河北村、英城村村委会,有专人引导。市民持北京 健康 宝绿码和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体温正常即可进园。葡萄成熟期从6月持续至9月,中、高考生持准考证采摘还可享受优惠。

夏各庄村玫瑰香葡萄进入最佳采摘期。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位于夏各庄镇夏各庄村的果蔬基地50多个大棚葡萄已经进入了最佳采摘期,品种有自主培育的大蓝莓葡萄、玫瑰香、巨玫瑰、黑玫瑰、老巨峰等六个品种。一串串黑珍珠一样的葡萄,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最高甜度可达26度,富含大量的花青素,营养极其丰富,深受大家喜爱。采摘时间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份。

走进马昌营镇天井村葡萄大棚,一串串圆润泛红的葡萄映入眼帘,散发出来的玫瑰清香沁人心脾。

天井村玫瑰香葡萄园共有3个葡萄大棚,占地面积约5.5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无籽玫瑰香,从2016年种植到现在,大约年产量4000公斤左右,可采摘可批发可零售,价格在每公斤60元,采摘期从6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底。

据悉,大棚精耕细作,全部采用无公害、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方式,大棚上下通风口安装防虫网,棚内使用粘虫贴,物理防虫不打农药;大棚内放置反光膜,使阳光均匀照射在葡萄上,提升果实颜色;秋后会在距离葡萄根部20厘米开沟处施肥,增加养分供给,提升果实甜度。采摘期过后,大棚的葡萄秧就进入“休 养生 息”的阶段,10月份开始剪枝,只留下主干,“封棚盖被”一个半月,到了12月初才会开棚,更好地促进其茁壮成长。棚内安装有自动温控设备,保证大棚内温度适宜。2月份开始定枝绑枝,3、4月份疏果,精耕细作的种植使得成熟期的葡萄皮薄肉厚、大小均匀紧凑、颗颗饱满,吃起来又清凉又香甜。

小小蓝莓果成了“致富果”

“今年蓝莓长势喜人,果实形象口感俱佳,这段时间,来采摘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鱼子山村蓝莓园负责人何文泉笑着说。走进北京绣锦亿方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蓝莓园,一株株蓝莓树长势喜人,色泽鲜艳、拇指大小的蓝莓果实已挂满枝头。阵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每到蓝莓成熟的季节,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购买蓝莓。

山东庄镇小小蓝莓果变成了“致富果”。

在核验 健康 宝后,游客们陆续进入蓝莓园,边摘边尝,他们或是携家带口,或是三五好友出行,穿梭在果园里,拍照留念,采摘品尝,尽享夏日惬意“莓”好时光。“山间风景好,空气清新,还有又甜又大的蓝莓采摘,我们非常开心。”一位游客尝到多汁醇美的蓝莓后,赞不绝口。

说到种植蓝莓的缘由,何文泉介绍道,2015年去辽宁丹东 旅游 时,了解到蓝莓收益可观,利润空间大、经济效益好,便动了心。回来后,便引进蓝莓苗开始种植。蓝莓对土壤pH值、土壤水分、透气性、排水性、气候条件等要求较为苛刻,为了种好蓝莓,何文泉又从辽宁运来300余吨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炭土,这让蓝莓苗更容易在本地“扎根”。他还不断向同行请教,反复摸索,多次去丹东考察学习,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种植产量逐步提高,蓝莓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聘用附近的村民负责蓝莓秧的修剪、施肥等,丰果季来这里务工的村民最多可达30多人,小小蓝莓果变成了大家的“致富果”。

据悉,蓝莓采摘期从现在可持续到7月初,通过现场采摘、微信抖音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往全国各地。园内有3万余株蓝莓,年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年收入可达15万左右。

科技 赋能 小西瓜作出“大文章”

走进王辛庄镇放光村广顺高效农业园区的吊秧瓜温室大棚,一排排绿枝映入眼帘,藤蔓掩映间点缀着一个个小西瓜,煞是可爱。

王辛庄镇精品小西瓜长势良好,等待游客采摘品尝。

近年来,王辛庄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立足自身实际,加大 科技 投入,突破温室大棚发展瓶颈,建设现代化创新型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种类,依托城乡 旅游 资源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据了解,王辛庄镇高度重视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以精品小西瓜种植为着力点,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农业园区负责人建设小型西瓜实验棚,通过对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温湿度光照等环境调节方面的全程跟踪,规划指导,运用南瓜种子和西瓜苗嫁接,改进栽培技术和品种搭配,成功栽种了超越梦想、炫彩、彩虹等20多个品种的吊秧瓜。这种小西瓜以其外观好、瓤色正、爽口甜、不裂瓜的特点,深受市民喜爱。目前,吊秧瓜长势良好,可供游客采摘品尝。

王辛庄镇以打造农业中国芯为重要发展方向,建设高 科技 创新型农业设施大棚,坚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不仅提高大棚种植的品种多样,也促进温室大棚设施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提质增效,促进王辛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

重振老品牌 “大旺务豆角”回来了

近日,在东高村镇大旺务村豆角种植基地,成片的豆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的豆角。

“小时父母种豆角将我养大,供我读书,后来因为年轻劳动力跟不上,大旺务‘专业豆角村’的牌子渐渐消失。在东高村镇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多次提到打造大旺务豆角‘小而精’特色品牌。儿时对大旺务豆角的记忆,是我忘不掉的乡愁。”区政协委员李跃说。他积极响应政府复耕复种的号召,承包6亩地种上了豆角,重新做强大旺务的“专业豆角村”品牌。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旺务村种植的豆角远近闻名。全村有5464人,几乎每户都种植豆角,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每年给大旺务人带来的经济收益也非常可观。1994年,大旺务村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全市10大“蔬菜生产专业村”之一,成了名符其实的“豆角村”。豆角走遍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远销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半山区村,大旺务村土壤以石灰岩质为主,地热资源丰富,春季地温比平原高2摄氏度左右,无霜期长,形成独特小气候,特别适合豆类的种植生产。“以前,我们都是种完小麦后种豆角,前来收购豆角的大车都排到村外去了。”耿大爷一边装盒一边说,“现在李跃要带头在村里重新搞豆角种植,我举双手赞成,大家都说大旺务的豆角又回来了。”

据悉,大旺务村豆角种植基地的豆角,主要以无架豆为主,品种有五月鲜地豆、无架豇豆、无架扁豆、无架油豆等,每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施用农家粪肥,不打农药,纯绿色生长。

“在实现富民增收方面,大旺务村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第一要务,将农户手中荒置地流转到村集体中, 探索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推动复耕复种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旺务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刚介绍,“除了新鲜豆角采摘以外,后期将通过加工开发豆角果蔬脆、豆角罐头、豆角咸菜、豆角干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发‘豆角宴’带动周边大旺务村耿家院子、桃花元舍等精品民宿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东高村镇加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示范镇,形成崔家庄“脆皮水果西红柿”、赵家务“京东第一葱”、南宅庄户“欧李钙果”等多个“一村一品”品牌及大旺务豆角、克头秋葵、高家庄丝瓜、东高村红提等多种“小而精”特色品牌。近万亩的“菜园子”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菜篮子”,在满足市民 健康 生活、休闲采摘的同时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下一步,东高村镇将成立镇蔬菜产业协会,在三年内加快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产后供应、人才培训、培育主体、产品开发、数据信息等“六位一体”的蔬菜销售流通体系,推动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