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开展课程学习综合实践课

结合地域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 潘国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中心,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条线索展开需要学校结合社会与地域资源和学生共同建构开发。如何结合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找到了一条可以走的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下面以我校为背景谈谈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客观分析地域文化特色状况,找准开发课程资源的结合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由于不同的地域都会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特色,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时,必须首先客观分析地域特色状况,找准开发课程资源的结合点,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优势,降低课程实施坡度,增强有效开展的效度。

如我校地处广州市天河区猎德村,猎德村是广州市率先进行改造的城中村。从查阅有关文献和对村民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猎德村近900年的历史文化。我们抓住猎德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广泛用于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形成了以“猎德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资源系列。

二、利用地域文化特色结合点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 确定课程资源主题范围

课程资源主题范围的选择与确定对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十分重

要。学校邀请市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亲临指导,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从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等方面划出了一个基本范围。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猎德村蕴藏的巨大课程资源,包括历史、交通、文化、风俗习惯、文体活动、教育、经济、建筑等领域,并考虑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兴趣与爱好、家庭环境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确定了“猎德龙舟”、“猎德祠堂”、“猎德历史”、“猎德醒狮”“猎德交通”、“猎德名人”“猎德端午节”、“猎德中秋节”、“猎德婚丧习俗”、“猎德曲艺社”等主题,利用猎德村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承继猎德村本土文化。

(二)规划课程资源校本开发方案

根据猎德文化和学校资源,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主线、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内容,制定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计划。

1.学校整体活动领域的规划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结合儿童生活实际,我校对开发猎德村文化资源的整体规划如表1所示:

表1:开发猎德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整体规划

活动领域

可能的主题

说 明

我爱我的家乡

悠久的猎德村历史、猎德街文化站、猎德名人、猎德曲艺、猎德龙舟、猎德醒狮、猎德祠堂特色、家乡的龙母庙、“猎德特别的端午节”、“猎德特别的中秋节”、“猎德特殊的婚丧习俗”、猎德一河两岸探秘、猎德交通的变迁、猎德的经济、走进猎德大桥

此活动领域是校本开发课程的基础和重点,是其它领域的基础。由于是涉及自身社区的文化资源,学生很有兴趣。

2.各年级活动主题的规划

每个年级按照学校整体规划,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兴趣与爱好及其实际生活经验来确定内容和主题,确立了不同的研究主题,如表2所示:

表2:开发猎德社区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各年级主体规划

年级

学期

活动领域

活动主题

上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猎德龙舟、猎德水果

下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猎德醒狮、猎德的端午节

上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猎德交通的变迁、悠久的猎德历史、猎德的中秋节

下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猎德曲艺、家乡的龙母庙

上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龙母庙、猎德街文化站探究、猎德一河两岸探秘

下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猎德特殊的婚丧习俗、走进猎德大桥、

上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走进猎德祠堂群、猎德的经济发展

下学期

我爱我的家乡

猎德名人、猎德复建区探秘

(三)课程资源的具体开发与有效实施

在课程资源主题范围和统筹规划指导下,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

究,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汇集优秀实践成果,科学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成立研发团队,强化管理重实效

我校选出不同学科中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成立

研发团队,由校长担任课程领导小组组长,领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一名教导主任主抓。学校对课程指导老师给予优惠政策,在每周课时量和每月工作津贴给予照顾,提升课程指导老师的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开展课题研究,丰富课程资源

学校以研发团队为龙头开展课题研究,发掘猎德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促教师专业发展。如我校启动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猎德社区文化资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其主要内容是:一是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平台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二是在猎德文化校本开发过程中探索具有本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包括教师选任、科组建设、课时安排、活动实施等。

为加强研究,学校在天河部落建立了“猎德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群组博客,为师生提供网络研究的平台,目前,师生已上传100多篇研究文章和案例。此外,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教师已形成了30多个案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手抄报、小制作、小论文等成果,为课程这样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3.编写校本特色课程读本

根据学生探究的成果,我们把猎德文化资源分类按章节编排,整理成校本特色课程读本,取名为《猎德文化之旅》。既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猎德文化的机会,也是创造探究更多猎德文化资源的媒介,更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提供了一个课程资源。

4.课程资源的科学使用

特色课程读本不是固定的书本式教材,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和创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理解,根据主题进行内容的增删调节,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粘贴上自己的活动成果、活动体验。我们要求教师借助资源采用五个环节的实施模式:主题—设计方案—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活动评价。在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相对应的课型,把握各课型的内容、结构和操作程序,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三、地域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实施初步成效

通过三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取得突破,我校课程形成了国家必修课程与校本开发课

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平台开发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各教学环节和课型的实施方法。我校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讨会,2010年9月,我校作为第八届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的考察学校,介绍了经验,展示了四节不同课型的课例,受到代表们的高度好评。教师的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能力、论文写作、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猎德,热爱祖国的情怀,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能力和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丰富、发展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各种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

(四) 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

我校以猎德文化资源为载体,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创新课程实施管理制度,积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我校通过对猎德文化内涵的研究,提炼出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鲜明的猎德文化学校特色。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直备受传媒的关注,南方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教研网》等媒体都作了报道。我校产生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在社会树立了美好的外在形象。

总之,利用地域特色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有效实施,加快了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推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怎样体现地域特色

高校基建学会学术交流会今天在我们周口师范学院召开,我们躬逢其盛,深感其幸!既然是学术交流会,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建筑,但在这里,我也不揣浅陋,想谈一点我对建筑文化和大学校园建设的感受和认识。

我们知道,建筑是一门艺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既然是一个艺术门类,那它就不仅仅与人们的生活有关,而且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与文化传统有关,与时代风尚有关,甚至与意识形态有关。

我觉得我们今天民间的建筑太丑陋了,尤其是城镇的建筑。过去我们知道,南方和北方民居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别。北方民居简朴实用,江南民居精致幽雅,各有各的特色,风格大不相同。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体现着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而今天我们如果驱车从北往南走,看一看各地乡镇的建筑形式,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二层楼房,外面贴上冰冷的瓷砖,方方正正,简简单单,豆腐块,鸽子窝,没有装饰,没有变化,一是丑陋,二是单调,地域风格没有了,艺术风格更不用说。我们知道,过去中原农民盖一所房子,还都要把屋脊挑一下,装饰一下;屋檐和门窗请画工画一下。但是现在看看农村新盖的房子,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方盒子、平顶子,如此简单、马虎。这说明什么?我觉得这些建筑形式表现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的匆忙,告别了田园生活的闲暇与优雅,来不及对生活和生命进行思考与体验,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苍白和荒芜。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所反映的,就是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图景,也体现着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

乡镇是这样,大都市也好不到那里去。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上海,看一看近二十年高速路和高架桥边如雨后春笋般新崛起的那些高楼大厦,我们把这些建筑调换一下城市,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差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们中国,现在全球各大都市特别是亚洲已经没有各自的特色。建筑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正在逐渐消失,这不能说不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对此,我想,这应该说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代价。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都市的发展靠的是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而不再是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城市的塑造。在过去,塑造都市的主要推动力是历史和文化。所以中国古代都市建筑的标志是宫殿和寺庙,西方建筑的标志是教堂。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重在世俗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建筑格局是在平面上展开的,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宫殿,主建筑、大殿在中轴线上,然后两边对称展开,就连寺庙宫殿也得盖上一个大顶子,表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宗法至上的世俗生活。而西方的文化传统,起主导作用的是宗教,更加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所以西方的教堂和宫殿,那些哥特式建筑往往有一个高耸入云的尖顶,并装饰以代表天堂的彩色玻璃,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引向天国,突出宗教的神圣和庄严。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影响和推动建筑艺术发展的是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所体现的是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在现代都市中,在经济市场和消费力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生活流动最需要的就是机场、酒店和商场,所以这三样东西变成现代城市的坐标。可是我们再看看今天的机场、酒店和商场,无论是北京、上海和香港,还是东京、纽约和巴黎,还有多少历史和文化上的风格差异?

我再说说我们的大学校园建筑。

大学校园建筑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形象显现。我国的现代大学只不过有一百年的历史,而在这一百年间,中国大学的校园建筑却形象具体地演绎了中国大学理念的三个阶段的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初创阶段,那时我们学习的是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的建设上,也是中西结合式,如我们的河南大学,西式的衣裳,中式的帽子,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可谓是中西合璧。到了解放以后,建国初期,我们的高等教育是照搬苏联的模式,相应地,大学校园建筑也是学习苏联,仿苏式平顶长楼,筒子楼,校园格局也大致一样,大草坪,主席塑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高校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无论是规模上、强度上还是涉及大学的数量上,都是空前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是设计模式化,缺乏多样性、创造性,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由于高校新校区的建设量巨大,而时间却要求得很紧,所以很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模式化设计。其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建设速度快,风格容易统一协调。但也导致了高校新校区建设惊人的趋同性:中轴的景观绿化带,中轴线顶端耸立的图书馆,长排的以长廊相连的教学楼,校园的一侧常常有一大片面积可观的体育场……整个校园被有机、规范地规划为几块,建成了一个整齐有序、功能齐全的空间。这种过分图形化、平面化的校园规划,单纯追求有序、准确、简单的规划风格与复杂的校园功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场所。大学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现代大学理念,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所以,大学校园建筑,除了为学校教学提供完备设施的使用功能外,还有环境育人功能。

如何避免大学校园建设上的模式化倾向?我认为,应在大学校园建筑中体现地域性,突现地域特色,提高文化品位。

首先,要突显地域性特色。我们知道,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域环境之中的,所以建筑必然有地域性。大学建筑的地域性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具体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对校园建筑的影响。这是造就一个校园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北方的大学校园与南方的就不能是一样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校园与平原的也不会相同。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二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对校园建筑的影响。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学校园的建设者应该从地域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大学校园建筑应与所在地区、所在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相适应,相协调,而且,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汇聚地,其建筑形式也应该是一个地区和城市形象最具有标志性的形象体现;另一方面,大学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大学校园建筑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校园建筑的地域文化内涵,有助于创造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空间。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是举办几场文艺活动,还在于生活方式、文化空间的营造。让学生身处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陶冶情操,传承文化。

其次,要突显校园建设的文化性。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都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我们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文化环境。所以,大学校园的设计和建设者们应该更加注意的是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想,这也是大学校园建筑与一般的城市建筑的不同之处。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人文传统,注重人伦观念,讲究中庸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等等,这些文化观念在建筑艺术上都有集中表现。比如像我们中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郑州大学新校园在建设中尽量体现中原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整体建筑显示了中原文化朴实厚重的特色;湖的西岸以表现天然景色为主,湖东岸以表现人文景色为主,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还把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用几个文化广场集中表现出来,通过青铜鼎、青铜柱、浮雕画壁、象棋残局等文化景观,表现中原文化符号。南方的浙江大学,它的特点则是,把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校风,糅合在一起,以水系为主线,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他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典故,正好回应了大学是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

大学校园建筑当然也具有时代性。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设计观念。现代大学校园自然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我这里想说的是,应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建设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大学校园建筑。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作为一个外行,我说的这些一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三、你见过的民宿设计是怎样体现出地域特色的?

泰国民宿,床铺上一个非常具有泰国感的床单,图形花纹都显示泰国的情怀。然后房间内都是各种大象等动物的摆设,非常具有当地的风情。

四、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立足地方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和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在贵州,几乎每个县区都挖掘和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盘州市的“刺梨产业”、水城区的“高山茶产业”、安顺的“蜡染文化产业”、大法的“豆制品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柱,与以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家庭消费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能让美丽的村庄变得好看,还能与风景名胜区和历史名胜区形成互补,共同构成贵州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

贵州独特的地形和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导致贵州产品传播到全国其他地区,如被称为“维生素C之王”的刺梨。因此,贵州将把其作为大规模种植的扶贫产业。在调研和走访中,我还发现贵州的一些地方特色产业对全国影响不大。素有“维生素C之王”之称的罗克斯洛在贵州有100多万亩种植面积,其中盘州约60万亩,并生产果脯、饮料、生果肉等产品。然而,这些罗克斯堡玫瑰产品的市场仍主要在贵州,在其他城市并不知名,导致销售不佳。

我认为,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还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将贵州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深加工经济品牌优势,促进农村振兴。如果农村能够振兴,工业繁荣是根本。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立足贵州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贵州特色的产业带动带动农村振兴的新路子,这不仅是贵州实施兴国战略的关键,也是关键的关键,是决意要完成的脱贫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确保与全国同步的大课题、大文章,必须做到真正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