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居建筑特色是什么?

易于拆装,便于游牧是蒙古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特点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

内蒙古的有哪些地标建筑?可以帮介绍下么?

提起内蒙古,很有可能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蒙古包,事实上内蒙古不仅只有蒙古包这一种特色建筑,这里比较有特点的建筑还是比较多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内蒙古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一看的特色地标式建筑吧!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他也是唯一一个从草原入侵中原成功的部落首领,他这一生被无数人所传颂,就连他的陵墓修建的也别具特色。他的陵墓修建很有气势,看起来很是壮观。

大召寺

就是本地非常具有特色的一座佛文化寺庙,庙内供奉的有一座银佛,每年都有无数佛教信徒来此朝拜。这对寺庙对蒙古人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寺庙内陈列的文物以及藏品也都非常的珍贵,它们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本地人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内蒙古博物院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建造的比较早的一个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造型看起来非常的奇特,具有比较鲜明的内蒙古风格。而且博物馆的展品也非常丰富,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内蒙古本地的文化特色。

内蒙古体育馆

不要以为内蒙古地区就没有体育馆等先进设施了,内蒙古体育馆就是本地面积特别大的一座体育馆,馆内的设施非常的齐全,而且在馆内可以进行着许多体育活动,此外还可以同时供6000人观赏比赛。

呼和浩特东站

坐过火车来内蒙古的人必然对东站的印象非常的深刻,因为这座火车站建造的非常有特色,它把草原文化和本地人对自由的追求融入到建筑中,整个建筑看起来艺术性很高,而且气势磅礴,尽显草原风情。

西拉木伦公园

这座公园面积非常的大,而且是一座开放式公园,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它更是一个天然的休闲娱乐场所。大家在放假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散散步,公园内不仅有游乐场,而且还有动物园,这里是孩子的天堂,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内蒙古地区的这几座建筑都非常有特色,它们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不要以为内蒙古只有蒙古包,只有大草原,事实上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特色鲜明的,它们代表着本地的特色文化,也象征着本地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内蒙古的特色有哪些?

内蒙古的特色:

1、草原盛会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是草原牧区传统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3、祭敖包:蒙古族传统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4、蒙古族人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蒙古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古典建筑艺术确实有口皆碑,成就卓越,硕果累累。他们辉煌业绩留下的座座丰碑,秀甲滇南,至今是当地名胜区的标志性建筑。个旧市的宝华山云庙、开远市的弥勒寺、回民清真寺、蒙自市的四阁楼,特别是通海县的聚奎阁,穿斗攒尖顶,方形四角出翘,造型新颖,气势恢宏。门楣、门扇、门窗雕刻的飞龙翔凤,珍禽异兽,奇花秀草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无不栩栩如生。20世纪以来,历经两次大地震,均未受损。该县素有冠冕南洲,秀甲南滇美称的秀山公园,明清以来逐步修建的万寿台、普光寺、紫光阁、清凉台、涌金寺等古建筑群,也是蒙古族历代工匠参与的代表性建筑及木雕装饰工艺的精品。它闪烁的色彩是蒙古族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的结晶。

蒙古包:

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内蒙古建筑大多数是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自建国以来建成的特色建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将地域传统元素进行移植或拼贴

内蒙古博物馆

1952年建成的内蒙古博物馆(郭蕴诚设计)是西洋的水平五段式形制加蒙古装饰图案,直到目前为止,这座建筑仍然是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名片。

1954年建成的成思汗陵(郭蕴诚设计)将类“盔顶”式的“蒙古帽”屋顶与汉式的基座组装,再饰以喇嘛庙图案,因其形式地道、比例尺度把握较好,成为了内蒙古

民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1984年建成的内蒙古人大常委办公楼(郭日睿设计)为集中式的西洋古典形制加象征意味的“蒙古包”及蒙古饰带,在相对简洁的现代构图中具有了古典的纪念性特征。

呼和浩特体育场

新近建成的70年大庆项目呼和浩特市新体育场(自音查干艺术设计)用草原雄鹰的形象来达到标志建筑地域性身份的目的。

呼和浩特仁和训练基地

2004年在呼和浩特北部山坡建成的仁和训练基地(温捷强设计)采用了淳朴的风格,用就地取材的碎石为外墙饰而有效地融入了环境,同时也不失厚重感。

包头博物馆

建筑大师那同和在内蒙古包头的作品—包头博物馆表现了“蒙古草原上的巨石”的精神意象。

请从外形、材料、功能、结构特点等方面分析河北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傣家竹楼的相同和不同!

河北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傣家竹楼的相同之处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建设适合当地居住的建筑。不同之处如下:

一、外形不同

1、河北民居: 坐北朝南、面水向阳,屋顶多为平顶、卷棚和硬山顶,墙壁和屋顶厚实 。

2、内蒙古圆顶土房: 外形像个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 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风,矮小的包门向南或东南开,寒气就不易袭入包内,门外雪也不易堆积。

3、傣家竹楼:竹楼近似方形, 楼顶两面坡度很大,屋顶呈人字形 ,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

二、材料不同

1、河北民居:材质砖木结构,建筑多用砖、石板、木材、土坯等材料,利于保温和长期保存。墙壁多用青砖和黄土,屋顶多用灰瓦。

2、内蒙古圆顶土房:材料土质。

3、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三、功能不同

1、河北民居:当地风大雨雪小,考虑保温,不考虑防水,屋顶多为平顶、卷棚和硬山顶,墙壁和屋顶厚实,利于减风压。

2、内蒙古圆顶土房:外形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

3、傣家竹楼:高脚楼房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当地降雨量大,人字形屋顶利于排水。

扩展资料: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当地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度,没有四季之分。当地盛产竹材,傣家竹楼是一种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少遮挡物,通风条件好,非常适宜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竹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