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咸水歌的由来与历史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民),水上人家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人在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也影响着人。了解、保护、传承、发展家乡的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家乡人的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内容、特色、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山当地的特色民歌----咸水歌,最后讲述我与咸水歌的故事以及学习中的感悟。望读者能因此产生共鸣,进而加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增强生活中的感悟

关键词:中山咸水歌;水上民歌;种类与内容; 艺术特色;价值与功能;保护继承与改革创新;咸水歌与我

一、咸水歌的简介

咸水歌,古称“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广东水上居民被称做“疍民”,他们主要生活和流动于南海沿岸的咸淡水交汇区域,他们以广府方言演唱的歌称为“咸水歌”,意即喝咸水长大的人所唱的歌。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它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中山坦洲咸水歌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围绕中山坦洲咸水歌展开。

二、咸水歌起源与产生原因

关于咸水歌的起源至今亦存在诸多争议,还没有定论。第一个把咸水歌记载于典籍的是明代的文学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这里的“蛮歌”就是指咸水歌。咸水歌不仅出现得较早,而且咸水歌还是外国人最早了解的一种中国民间歌曲。鸦片战争前,一位英国商人对咸水歌十分感兴趣,于是专把其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并称之为“中国情歌”。从而使咸水歌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之一。

至于咸水歌产生的原因与疍民的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疍民旅舟而居,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度过,受严峻的自然条件,如恶劣的天气状况以及有限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如缺乏娱乐措施。所以,唱歌成为他们的表达情感、传递信息、鼓舞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疍民终日在茫茫大海上劳作,缺乏与外来人群交往,歌声可以使他们宣泄内心的苦闷,驱除身心的疲劳,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摒弃内向、保守的心理。

二、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意义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发祥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咸水歌曾鼎盛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咸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断层对坦洲的咸水歌冲击很大,今年七十岁的老人可能还依晰有记忆,而50岁的人只能是会唱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国、全省闻名,一直是咸水歌顶梁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胜、陈石等相继去世,现在坦洲现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已不会超过10人,而且他们大多年事已高。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疍家人的咸水歌

咸水歌唱出独特水乡风情

咸水歌文化是现代沙田打造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唱于水上居民间的咸水歌称得上记载沙田发展历史的活教材,并且成立了“水上文化博物馆”。

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咸水歌的流传方式非常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也没有专人去教,都是老一辈人口口传唱。至于“咸水歌”的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疍家人生活的珠三角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带,每当南海咸潮涌入,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由于长期与咸咸的大海打交道,因此疍家人传唱的歌被称为“咸水歌”。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与男女私情有关的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咸”字在粤方言中继承了古义。由于咸水歌中反映男欢女爱内容的情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叫做“咸水歌”。

根据史载,明末清初时,咸水歌已为人们所传唱,成为疍民婚嫁生活的重要内容。到清代,咸水歌已相当盛行,在江河边上经常可听到咸水歌声。保留至今的一些咸水歌中,多数以情歌为主,表达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四、什么是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中山市坦洲镇附近的大沙田区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

咸水歌又称“白话鱼歌”,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是水上居民中的一种歌谣。一般是男女对唱,多属情歌。抗日战争前,中秋之夜,多次在白云山上举行咸水歌大会,战后便停止了。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而以后者为主。对唱采用男女互答形式,问答双方的曲式结构是一样的。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男的结束句多有“姑妹嘿”一语,女的结束句则多有“兄哥”一词。

五、疍家的民俗文化

广东疍家人的母语为汉语粤方言(疍家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很近似,但有一些独有的词汇。

福建疍民母语多为当地的闽语。 广东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家姐。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歌法。 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原因这种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但在广东中山坦洲仍有人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渔歌唱法文化。